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增收

时间:2022-06-25 12:47:04

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增收

摘要: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安徽省1996-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安徽省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产业产值和城镇化水平对安徽省农民增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产值虽能促进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但却不显著。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促进安徽省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农民增收;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14

安徽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一直拥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居民的收入水平更是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据《安徽统计年鉴》数据,2000年,安徽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29355元和1934.57元,而十年后,即2010年,安徽省这两项指标已分别增长至15788.17元和5285.17元,可见安徽省近年来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笔者在分析了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的有关数据后发现,安徽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一直有较大波动,如2014年增速高达22.46%,而2015年增速仅为9.12%。这说明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不稳定,长此以往,必不利于安徽省农民增加收入和缩小安徽城乡收入差距。为探寻保证安徽省农村居民稳定增收的新措施,本文以安徽省实际情况为基础,探讨了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安徽省农民增收的影响。

1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1.1指标选取

解释变量方面,王宏和王溪洁(2011)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口数比重等变量对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佟光霁和张林(2013)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城镇化水平、人均GDP、交通便捷度、农地生产能力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要素对肥西县农民增收的影响。而就本文而言,由于主要探讨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安徽省农民增收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历年安徽省第二产业产值(X1,单位:亿元)和第三产业产值(X2,单位:亿元)两个指标代表安徽省产业结构,以历年安徽省城镇人口比重(X3,单位:%)代表城镇化水平。此外,根据已有的研究,本文还选取人均GDP(X4,单位:元)和农作物播种面积(X5,单位:万公顷)两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被解释变量方面,本文以安徽省历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单位:元)来作为被解释变量。

1.2模型构建

由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有简单方便,直观易懂等优点,因此是经济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模型之一。根据研究目的,本文建立如下式(1)所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1)式中,β0表示方程的常数项,βi(i=1,2,…,5)分别表示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1)

2计量经济学分析

2.1回归分析

利用Eviews7.2软件,对本文的时间序列进行初步回归,所得结果如下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方程(1)的可决系数R2和调整后的R2分别为0.997和0.996,二者都与1十分接近,这说明该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方程(1)的F统计量高达882.75,能够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该模型整体显著。由这两点可以发现,模型(1)的整体性质已较为优良。然而,在进一步观察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后可以发现,X1、X4和X5都不能通过必要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方程(1)中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仍需进一步修正。

2.2模型修正

利用逐步回归法,本文对模型(1)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修正,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回归模型。

按照逐步回归法的习惯,一般先从t统计量检验最不显著的变量开始剔除,直到模型中剩余变量的t统计量检验都显著为止。本文在逐步回归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个性质较为优良的回归方程,然而对比后发现,剔除变量X2和X5后所得到的回归模型性质最为

优良,此时该模型中所有解释变量也都能通过必要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该模型中也不存在序列相关和异方差问题,该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式(2)所示。因此,方程(2)即为本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最终形式。

Y=1259.81-2.04X1-72.59X3+0.99X4(2)

(0.01)***(0)***(0)***(0)***

R2=0.94R-2=0.993D・W=2.05F=87118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安徽省1996-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安徽省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当地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安徽省农民增收具有相反的作用,前者抑制,后者促进,但后者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第二,城镇化水平对安徽省农民增收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第三,人均GDP对安徽省农民增收具有较为稳定的推动作用,且作用效果较为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继续调整安徽省产业结构,大力促进全省第一和第三产业发展。首先,要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增加惠民、利民政策,促使安徽省农业获得更加全面、快速的发展。其次,加大第三产业扶持力度,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使第三产业成为安徽省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最后,放慢第二产业发展步伐,对部分效益低、能耗大的工业企业进行整改,同时积极引导被第二产业淘汰的劳动力在第一和第三产业就业。

第二,适当调整安徽省城镇化建设进程,保证城镇化率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首先,要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投入力度,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以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其次,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保证城镇化后农村居民有稳定可靠的转移性收入来源。最后,结合r村和农民实际情况,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避免出现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而农民增收受阻这一现象。

第三,促进安徽省经济增长,提高人均GDP。“十三五”是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安徽省要紧抓机遇,大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促进自身经济增长。一方面,安徽省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科技创新优势,保证自身经济增速不受外界干扰,另一方面,要注重经济增长质量,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积极协调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在保证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下积极追求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以提高全省人均GDP。

参考文献

[1]王宏,王溪洁.农民增收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求是学刊,2011,(2):5862.

[2]佟光霁,张林.农民增收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3):9295.

[3]杨丽丽,李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安徽的例证[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6(4):6876.

上一篇:新一代B型地铁项目内部照明系统设计 下一篇:可阅读 可记事 BOOX MAX Carta电子阅读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