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方法同步,能力与实践并重

时间:2022-06-25 12:27:29

基础与方法同步,能力与实践并重

摘要:本文站在实践角度,论述了中职物理教学应如何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际、实用、实效”特色,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结构,注重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基础、方法、能力、实践的实施,以达到提高中职物理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的问题。

关键词:基础;方法;能力;实践

中职物理教学课程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即充分利用物理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中职物理教学的课时少,具有“实际、实用、实效”的特色,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学好物理这门自然学科相当不容易。因此,中职物理教学要适应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为专业服务,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结构,汲取新的、先进的教学模式,使基础与方法同步,能力与实践并重,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构建知识网络,夯实知识基础

中职物理学与中学物理学有很大区别,中职物理学知识体系比较简洁规范、论述严谨、实际应用突出,教学课时少等。要构建中职物理知识网络,就要熟悉专业所需的物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状况,科学优化、重组,突出专业所需主干知识,突出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专业的应用、延伸、迁移。

首先,精心选择把握专业所需物理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物理学完整知识体系,力、热、电、磁、光和原子物理等,根据专业要有所侧重,有的要详细讲,有的要深化,有的要迁移,有的要省略讲,有的用讲座形式等来选择知识点。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例如,电子电器专业侧重于电磁学,制冷空调专业侧重于热学等,这里的侧重主要是要联系该专业最新科学技术应用的实际来组织知识点。

其次,要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例如,力学中运动合成、矢量运算等的应用,可延伸、迁移到显像管电子束扫描运动、电工学中的相量图、彩电中色矢量合成等。学科知识内容相互联系、互相渗透,教师应抓住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从中培养学生思维变迁能力,为其学习后续专业课中的矢量问题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构建物理模型,重视物理方法

现代教育明确提出了“三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评价的标准。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习过程与方法落实到目标体系之中,意味着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技巧。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途径,与其他知识相比,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学中重视学生在研究物理问题、了解物理现象的同时,构建物理模型,掌握形成物理的科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1.贴近实际,关注物理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应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社会实践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特别是贴近物理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以及介绍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运动学中追及问题、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应用问题;动量定理中汽车安全带、动量守恒定律中中子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中通信卫星的应用问题;热学中空调、电冰箱和静电学中喷墨打印机、电容式话筒、计算机键盘的应用问题;电磁学中电视机显像管电子束扫描运动、宇宙飞船用的“离子发动机”、磁流体发电、漏电保护器、微波炉,以及磁卡、磁盘、录音机的磁头等磁性记录器件的应用问题;光学中冷光灯、光纤通信的应用问题,等等。同时,还可以介绍我国卫星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应用、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和爱国情怀,并培养学生建立物理相应模型的创新意识。

2.建立物理模型,重视科学思维方法

我们知道,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毕竟不只是要求具备一定的知识面,更需要掌握重要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联系实际问题情境中要注意应用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使之善于构建物理现象的场景,把实际问题变成熟悉的物理问题,找到与它对应的物理模型,再用学过的方法去解决它,问题就不难迎刃而解了。如在讲述变压器原理时,举例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漏电保护器,通过原理图让学生与普通变压器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漏电保护器的关键部分也是一个变压器,而原线圈的入户火线和零线采用双线绕法,绕在铁芯上,然后再接户内的用电器。副线圈是一个单股线圈,两端接上一个脱扣开关控制部分,一旦副线圈中有感应电流,即脱扣开关可自动作出切断交流电源的反应,使用户断电而起到保护作用。这样把漏电保护器转化成学生所熟悉电磁感应的物理模型,再用学过的电磁感应规律和方法去解决,学生就不难理解,人触火线时,导致双线绕法的原线圈通过火线的电流大于零线的电流,从而在原线圈中产生磁场,导致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使脱扣开关断开,用户断电,使触电的人脱离电源。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在教学中,只要教会学生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所熟悉的物理问题,找到与它对应的物理模型,问题就很容易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又使学生掌握了分析和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三、构建和谐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与发展追求人文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和谐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唤醒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

1.创设物理情境,寓教于乐

物理学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抽象和枯燥的,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入到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创设学生熟悉的物理情境,来渲染课堂气氛。物理课堂演示和实物展示虽然是必须的、基础性的情境创设,但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把形、情、境、理融于一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氛围,帮助学生们深刻体验教材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更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也使学生主动体会到乐趣,学得快乐,在愉快中学习,在愉快中收获,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介绍《机械运动》时,以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歌曲“小小竹排”打开序幕,并指出“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竹排游”“青山走”,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究,对于同一运动,选取的参照物不同,运动描述的情况会不会一样?然后又将运动的相对性迁移到初中电学中,引导学习电流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的现象。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就能在优美歌声和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扩散能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

2.教学互动,强化能力的培养

要学好物理学,教与学是紧密结合的。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构建一种“启发诱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和谐教学平台。教师可灵活采用讨论教学、创新教学、探索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以不同的方法、手段、途径、启发、引导学生,如:在介绍牛顿第三定律时,提出“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把我国自行设计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二号发送上天,火箭的推力是怎样产生?引而不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在介绍抛体运动时,指出复杂的运动可分解为简单的运动来描述,怎样来分解?讲而不透,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动脑探索、相互交流的方式自求其果,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在介绍电磁感应时,指出电能生磁,再问学生磁是否能生电?通过演示、学生动手实验、讨论,对事物进行逆向思维,打破常规,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等等。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双向互动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能力与各种技能都得以充分发展,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灵活运用知识、清晰明了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构建探究实验,强化动手实践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能给学生深刻的启迪。特别是中职学生,在教学中应加重物理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多设计些研究性、探索性强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物理实验情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电子专业学生学过万用表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用万用表的低压档(10V档)和高压档(250V档)测试分压式单管低频放大电路三极管的基极电压和发射极电压,把测试值与所给的计算值进行比较。测试结果,发现万用表低压档(内阻较低)测得基极电压误差较大;高压档(内阻较大)测试值与计算值一致。通过边实践、边讨论,边思考、边分析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找出误差原因,使学生融入具有讨论、探究、操作的开放性实践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对使用万用表有了新的认识,提高学生使用万用表的技巧,为以后学习电子线路、家用电器等专业课打好基础,在维修测试中,根据被测试电路的实际情况,灵活熟练使用万用表。无形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也就能得到新的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结束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物理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多样性。中职物理教学又具有其特殊性,需要中职物理教师共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提高,使中职物理教学更具有特色,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方可.教学原理与方法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2] 邵长泰主编.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石小法主编.电子技能与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对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选择性地融入拓展运动的... 下一篇:浅谈职业教育中物理学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