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

时间:2022-06-25 10:08:56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

2012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由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化厅、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承办。

嘉兴初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端午民俗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交战频繁,吴国大将伍子胥曾在这里屯军练兵,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嘉兴端午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纪念伍子胥。

由于嘉兴地处水乡泽国, 河湖纵横交错, 嘉兴人“以舟代车”, 生活“一日不能废舟楫”, 这给舟船制造和龙舟竞渡创造了条件。嘉兴农村盛产稻米箬叶, 给裹粽食黍提供了方便。而这些正是确保嘉兴一带端午节两大主要活动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嘉兴端午习俗具有“吴越文化”、“稻作文化”和“水乡泽国”的深厚背景,凸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传统文化。通过节日的举办使得吴越文化背景下嘉兴端午习俗的形成、流变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传承,嘉兴已成为全国首个“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浙江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嘉兴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陆域面积3915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339万。

7000年前在这里孕育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公元231年,嘉兴建城,城市肌脉延续1700多年基本未变,至今仍保存着月河、芦席汇、梅湾街等三大历史街区,散发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体现着古老水城的凝重历史。

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因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袭扰而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南湖红船见证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嘉兴南湖历来为风景名胜,“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的妙趣,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杨万里赞其“轻烟漠漠雨疏疏,碧瓦朱甍照水隅”;清代吴伟业则诗云:“柳叶乱翻千尺雨,桃花红带一溪烟”,而乾隆皇帝更是对它情有独钟。他六下江南,八次光临,并写下了“试看浅烟方淡荡,便教不雨也迷离”等诗句。

嘉兴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除南湖外,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保留着浓浓的江南水乡风情。平湖九龙山滨海旅游区,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海盐南北湖,被称为江南一片真山水。海宁钱江潮,更是壮观天下无。嘉兴还保留着众多的名人故居,晚清大儒沈曾植、国学大师王国维、出版巨擘张元济、文学巨匠茅盾、著名诗人徐志摩、艺术奇才丰子恺、海派画家蒲华、译界楷模朱生豪和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著名社会活动家褚辅成、数学大师陈省身等,都在故乡留下他们成长的足迹。

如今的嘉兴正在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和文化兴市战略,建设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2012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

6月28日至29日,2012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来自全国58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出席论坛。嘉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柴永强、浙江省文化厅副巡视员陶月彪、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办公室副主任李晓松等领导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由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浙江省文化厅和嘉兴市人民政府主办,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协办。

论坛共收到论文63篇。论坛上,与会代表们重点围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及其民俗文化”主题,探讨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内涵的历史变迁与当代走向,探讨其科学保护理念、方式和实践,论题涉猎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和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区域特色比较、区域保护互动联动机制、文化空间构成、保护策略、传承模式、文化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民间蚕神信仰、传统染色技艺以及蚕俗文化保护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等众多研究领域,这是当前我国蚕桑丝织技艺和蚕俗文化研究与传承实践的智慧结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作大会总结。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把酒画桑麻”书画展,实地考察了嘉兴丝绸博物馆、海宁周王庙镇云龙蚕俗文化园、桐乡洲泉镇蚕俗文化博物馆等场馆。这次论坛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文化部举行的首次蚕桑丝织民俗文化高端学术论坛。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蚕桑丝织是中国的原创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在这个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和织锦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以及四川的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申报书》)

嘉兴市素有“桑蚕之乡、丝绸之府”美誉,蚕桑丝织文化具有4700多年的历史,蚕桑生产、蚕茧加工、丝绸贸易引领全国、闻名世界。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保护传承地区,嘉兴市出台《嘉兴市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保护规划(2010-2015)》等政策措施,命名了海宁市、桐乡市和秀洲区为首批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先后投资兴建了嘉兴丝绸博物馆、桐乡洲泉蚕俗文化博物馆、海宁云龙蚕俗文化园等蚕桑丝技艺织和蚕俗文化展示场馆。2011年12月,海宁市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建设的“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项目举行签约仪式。生态园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先期建设的九里桑园核心面积3000亩左右。生态园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个有较大规模的蚕桑文化生态园,不仅能全面保护、研究、传承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也将带动周边种桑养蚕的发展,有利于保持和改善目前我国茧丝绸业的发展环境。同时,嘉兴市又先后承办了杭嘉湖蚕桑丝织民俗文化研讨会、双庙渚水上蚕花胜会、云龙蚕俗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保护传承和学术研讨活动,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上一篇:万里长江“竞”渡 极目楚天舒 下一篇:止恶、除毒和防疫:繁杂事象背后的文化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