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热气腾腾

时间:2022-10-13 04:14:41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热气腾腾

“一个香袋珍珠红,青山绿水绿线缝……二个香袋二寸长,姐做香袋绣鸳鸯……”流传于江南的民间歌谣《香袋歌》表达了江南少女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绣香袋,裹粽子是旧时江南女子人人会做的女红。5月27日上午,在月河街区,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之一的香袋现场制作比赛,在一间宽敞的术楼里举行,参赛选手们正兴致勃勃地制作一个个古色古香的香袋。一二百只香袋间隔系在长长的红线上,高高悬挂在屋中央,其中展示嘉兴鱼米之乡主题的作品占了一半多,粽子形、心形、菱形的香袋作品令人倍感亲切。

五彩缤纷的香袋也称香囊,是盛有中草药的小布袋。端午节时给小孩佩戴一个香袋,仅香气怡人,民间还有避邪驱瘟之意。一个小小的香袋,其实承载着许多希望和祝福,将端午节装点得更加绚丽。5月26日,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浙江省歌舞剧院表演了舞蹈《香囊纳福》。开幕式以歌舞演绎了端午节的经典元素,《金鼓迎福》、《香囊纳福》、《福临家门》、《辟邪祈福》、《彩龙祝福》、《万福吉祥》等节目用“福”精心串起了这场雅俗共赏的文艺表演。从5月26日至30日,端午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第三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等四大主体活动和十项群众活动,让外地游客和嘉兴市民感受到浓郁的江南端午文化气息,共同见证和记录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留下美好的回忆。

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端午民俗文化展示地

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以“过端午、到嘉兴”为主题,深入挖掘嘉必马家浜文化、稻作文化和粽子文化等传统民俗的丰富资源,把嘉兴打造成集端午传统民俗文化之大成的展示地,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嘉兴市副市长柴永强介绍,“嘉兴是浙江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传承基地。最近几年来,嘉兴市连续组织开展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推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努力实现端午民俗文化的现代转型,使其永葆勃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千百年来,端午习俗在民间盛行不衰。据史料记载,端午也是吴越地区百姓对忠臣名将伍子胥的纪念之日。嘉兴端午习俗节庆活动发端于南宋时期,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据《嘉兴府志》记载:1765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弘历第4次南巡,重游烟雨楼,龙舟竞渡掀起高潮。除了群龙飞驰、百舸争流的龙舟竞渡,民间还流行插“健符”、悬钟馗、关帝画像、跳钟馗舞、写“王”字、送百虫、吃粽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使端午习俗,成为江南水乡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历经岁月洗涤而保留至今。每逢端午时节,嘉兴人民赛龙舟、配香袋、插菖蒲、悬艾草、熏雄黄,处处可闻“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子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是端阳。”的民谣。

嘉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许晴告诉记者,地处“吴根越角”的嘉兴有独特的端午文化,尤其是稻米文化和粽子文化历史悠久。嘉兴每年都举办江南文化节,这次的端午民俗文化节可以说是江南文化节的延续与深入,通过深入挖掘嘉兴的文化内涵,让百姓在欢度和体验自己节日中,满足心灵上的庆祝。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端午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在于群众的认可和参与。从今年2月份开始,嘉兴就开展了一系列端午教育实践活动,发放了10万本端午小教材,印制了30万张门贴。在端午节到来之际,许多人家贴上了印有龙图腾和纳福驱邪字样的门贴。“端午宝宝”选秀活动、端午民俗作品创作大赛吸引了众多的家庭、市民踊跃参加。

5月27日上午的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参加巡游的12支队伍分别来自嘉兴全市的各县(市、区),有嘉诚集团旗幡队、南湖区虎娃队、嘉兴武警支队威风锣鼓队、秀洲区蚕花娘娘队、南湖区七星镇博山村男子舞龙队、嘉兴武警支队海盐直属大队滚灯队、桐乡花篮表演队等。来自秀洲区王江泾镇的农民老大爷魏少伦和老伴,由儿子开着车陪同来观看,他的老伴用红头绳扎着两根长辫子。说到嘉兴这几年的变化,魏大爷兴奋地说:“我经常来走走看看,变化真是大得不得了啊!秀洲区、南湖区变化也很大。”

从月河街区到热闹的市中心建国路、勤俭路,一个多小时的民俗表演大巡游热闹非凡,许多观众举起了相机,追随着巡游队伍,见证着盛世繁华与祥和。经过老字号“兰台药局”时,药店的营业员抓住机会向观众叫卖香袋。

在月河街区,游客们争购香袋,作为带给家人朋友的纪念品,一般的价位在5至10元。宁波姑娘富茵琪一下子买了10多个送人。在端午节,“到嘉兴而不买粽子,此乃憾事”,明明知道全国各地超市都可以买到粽子,来自南京的小伙子封颢还是买了许多嘉兴粽子。有几位来自杭州的女士拎了散装的粽子。事实上。这是节日唤起人们心灵上的一种共鸣。

品味体验不一样的端午盛宴

一样的端午,不一样的嘉兴端午节。嘉兴人还把端午节叫做“粽子节”。

粽子作为嘉兴最具代表性的特产,与嘉必特有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早在七千多年前,嘉兴人栽培水稻就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唐代时嘉兴农业发达,稻米肥腴。明清时期嘉兴呈现“楼头洁酒楼外泊,半是江淮贩米船”的繁荣景象。

嘉兴一带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端午食粽的谚语,如“端午不吃粽,死了没人送”、“未吃端午粽,夹口勿可送”等,可见吃粽子是流传至今生命力最强的端午习俗。

“五芳斋”是我国最著名的粽子品牌。1921年,嘉兴张家弄口开设了首家五芳斋粽子店。此外,嘉兴还有“真真老老”等品牌。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总经理邵建国认为,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食品,嘉兴是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几百年来,嘉兴这个“粽子之乡”,粽子品种百花齐放。目前,嘉兴有四十多家粽子企业。在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内。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手工包粽演示,品尝可口的粽子,还可以了解嘉兴稻作文化和粽子文化的发展;这里也展示了端午习俗和国内外的粽子图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粽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沐兰净手、以砖测午、挂香囊、踏瘟神、裹粽子……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人们争相到嘉禾端午民俗体验馆馆内体验。78岁的老先生范春贤刚看完开幕式表演,又赶着来这里体验。他说:“今天过得很开心,端午文化节果然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瑞阳普照,惠风和畅。蒲艾高悬,驱邪迎祥。龙舟竞渡,角黍飘香。怀我龙祖,德业辉煌。”5月28日上午,壕股塔院祭龙仪式古朴隆重,57岁的平湖钹子书老艺人徐鲍培主持仪式,嘉善宣卷老艺人沈煌荣宣读端午祭龙文,他们身着灰色长衫,给祭龙现场营造出了古朴而庄严的气氛。

祭龙仪式结束后,作为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一个重头戏,2009“五芳斋杯”嘉兴全国龙舟赛暨第三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在南湖会景园鸣锣开场。来自全国各地的35支龙舟队相聚南湖,为数万观众呈现了古人诗词中“转如风雨飞霹雳,电掣雷轰腾波狂”的一幕。“龙舟赛我们参加过不少,但到南湖来比赛还是首次。赛前,我们参加比赛的700名大学生,特地到南湖革命纪念馆门前庄严宣誓,大家感到特别自豪。”天津体育学院男子龙舟队的王修豪告诉记者。

借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契机,嘉兴各大景区、旅行社把粽子、龙舟作为特色招牌,吸引外地游客提前来体验嘉兴的端午民俗文化。嘉兴假日旅行社接到了30多个外地团队,其中,江苏、上海以及浙南成为体验嘉兴“端午风情”的主要客源地,最远的来自山东日照。而去年该旅行社只接到七、八个团队。端午节期间,上海民俗协会还组织了一个2600人的大型团队来嘉兴参加各项民俗活动。

“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是集观赏性、趣味性渗与性、学术性为一体的文化盛宴,浓郁的民俗文化香飘四海,唤起了人们对醇正江南的回忆。值得一提的是,还采撷了不少散落民间的艺术明珠,如开幕式上首次亮相的《江南船拳》,引起阵阵喝彩。“江南船拳”是嘉兴土生土长的武术奇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武当拳齐名,其特点是桩牢身稳,出招敏捷,收招迅速,似出非出,似打非打,刀、剑、棍、船桨、撑杆等都是其使用武器。“江南船拳”正在申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悠远的吴越文化,柔情的江南水乡,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举办,将传统节日与鲜明的地方文化融为一体,让人们在参与中体味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过端午、到嘉兴”,希望这样朴素的邀请,能够代代相传,成为嘉兴响亮的城市文化品牌。

上一篇:嘉兴:越韵吴风 水乡绿城 下一篇:传承民俗文化精髓,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