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被气糊涂了,而是糊涂了才被气

时间:2022-06-25 10:07:49

第一条理念:情绪是把双刃剑

日常生活中,情绪往往和“不良”联系到一起。人们往往认为动了情绪就不好。其实情绪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在心理上的反映,也是意识活动的一部分。

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你控制情绪还是情绪控制你。

如果你被情绪控制了,那么,即使是所谓好的情绪也可能产生不好的作用。高兴本来是好的情绪,可是你控制不住“高兴”,高兴得狂了,笑也可以笑死人。《岳飞传》里的牛皋不就是笑死了吗?生活中也常见在麻将桌上赢牌,兴奋不已,一命呜呼之人!

我们拿所谓坏的情绪――发怒来说吧。发怒又叫做生气。所谓“生气”,从字面上讲就是有生机之气、生长之气、生命之气。“生气”也可以说是“生”出了“气”,生出了能量。这本是好事,生气就是焕发了生命力。所以平时常听说:“你看那小孩,多有生气呀!”

不是在牵强附会的解释“生气”这两个字。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生气了,会觉得忽然间眼睛放光,精神抖擞,腰板一下子就挺起来了,全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有时候甚至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体内“气”足,热血沸腾的状态!

但情绪是把双刃剑。气生了是好事,可气大了,精神控制不住“气”,就所谓气糊涂了――“怒气”扰乱了你的心神,就会做出糊涂的事情。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一气之下做出荒唐事情的经历。

气能养人、气能伤人、气能死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不就被诸葛亮气死了吗?生活中被气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被气得脑血管破裂、心脏病发作的事情并不少见。

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精力,正面的情绪可以使精力旺盛,滋养身心。所以多年不见的知己见面,彻夜长谈依然兴致勃勃、红光满面。

而负面的情绪则会消耗精力,伤害健康。有人在经受剧烈打击之后甚至可以在刹那间变得憔悴不堪。

1995年我认识石家庄的一位50多岁的阿姨,身体非常健康。可前年再见到她的时候,她面色蜡黄,疾病缠身。问其原因,原来她强烈反对儿子和一个女孩恋爱。儿子假装答应她不再和那个女孩交往,可暗中和女朋友办好了结婚手续。

结婚前夕,儿子才告诉母亲真相。当看到儿子和那个女孩的结婚证后,她顿时气得晕了过去。虽然抢救过来了,可是元气大伤,一下子卧床半年。后来疾病不断,再没有恢复元气。

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种情绪都是双面的。你是因生气而激发斗志,还是因生气而丧失理智;你是化悲痛为力量,还是在悲痛中消亡;你是被吓得灵魂出窍,还是在危难之时急中生智?关键看你是否能够把握住情绪。

第二条理念:你本来就是情绪的主人

我们都知道要把握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事实上,情绪也是你意识活动的一部分,你本来就是它的主人,可关键是你有意或无意的放权了,让情绪主宰了你。

没有人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面前都闹情绪,即使情绪再不稳定的人也是如此。对待情绪的变化,不是你不能控制,而是你想不想控制。

人人头脑里都有个把门的,他要先看看场合,看看对象是谁,才决定闹不闹情绪。

如果闹了情绪不会有什么影响甚至会有好处,他就打开情绪的大门,让情绪发作出来。反之就会紧闭大门。

前面曾经说过,一个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一抬头看到姥姥在旁边,立刻哇哇大哭――意思是“我很痛,我是小可怜,姥姥抱抱我,给我好吃的”。可抬头看到幼儿园阿姨在旁边,就立刻爬起来,灿烂的展开笑容――意思是“你看我不哭,我坚强,我是好孩子”。

――哭不哭是因对象而变化的!

小孩这样,大人也如此!

很多人在家里是个总对着家人发脾气的“窝儿里横”,容不得家人有任何和他不一样的看法,可是在外面却是个人人都夸脾气好的“老好人”。

为什么?――家人总原谅他!一次一次的原谅告诉那个把门的:和他们发脾气没关系!

而在外面,那个把门的知道人们不会轻易原谅他,自己是个好人,发了脾气会影响形象。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就是情绪的主人,你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情绪!

不要认为说有个把门的就推脱掉了自己的责任。其实那个把门的就是你自己――你内心的衡量标准。

生气是这样,其他的情绪也如此,人们往往只在认为需要闹情绪的时候才闹情绪――需要让人知道自己受委屈了,需要让人们知道自己吃亏了,需要让人们知道自己很难受等等。也就是说:“你们来安慰我吧、同情我吧、原谅我甚至可怜我吧”。

情绪成了人们向外传递信息的手段。

第三条理念:不是被气糊涂了,而是糊涂了才被气!

在所有的情绪里以生气最为常见,危害也最大。

人们常常说:“当时他把我气糊涂了!”

这话听起来很符合常情,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因果关系颠倒了!

――不是被气糊涂了,而是糊涂了才被气!

其实,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因为人们还经常说一句后悔的话:“要知道这样我就不生气了!”

“要知道这样”说明是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糊涂,所以先是糊涂了才生的气。生气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在自己。

这个“要知道这样”包括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误解了别人的意思、没有预料到事情的后果等等。

糊涂就是无明,无明就会做出错误的举动。

家长看着孩子不会算题,就大骂:“你怎么这么笨!”――成年人做出的未成年人的行为!

家庭暴力――亲人做出的仇人的行为。

、抢劫――人类作出的兽类的行为。

……

以后当你发脾气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谁把你气糊涂了,而是你先失去了灵明之性,糊涂了之后才发的脾气!

第四条理念:保持中和

那么,人一点脾气都该没有吗?当然不是!

《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也就是说,“中”是大脑没有什么思维活动的自然状态,“和”是大脑与外界相互作用时的自然状态。

这就是说,处于“中”的状态时,心平气和,气血流通,思维清晰灵明。

处于“和”的状态时,你可以有情绪,可以有脾气,但这个脾气要发得恰到好处,发得有利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这就要求你在对事物完全了解的情况下,运用情绪的力量促进人或者事向好的方向变化。

学生们不认真学习,态度消极,斗志丧失。老师发怒了,对他们严厉的批评,使之重新振作了起来。老师的“怒”充满了仁爱,没有半点杀机,即使有杀机也是杀掉了学生心里的消极和惰性。

保持中和,就要求心里明明白白,情绪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控制到“不移怒”。你对张三吹胡子瞪眼,转脸对李四就可以笑容可掬。

然而这的确很困难,现实生活中的人已被各种物欲所牵挂而不得安宁,心态扭曲,性格偏颇,这不仅严重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上一篇:使您腰纤体健的简单体操 下一篇:长寿保健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