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产业运作模式与反垄断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25 08:37:18

银行卡产业运作模式与反垄断问题研究

摘要:银行卡产业是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由于银行卡产业的特殊性,使得这种新兴支付方式受到多方质疑。本文在分析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模式和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对争议较大的同一品牌所有卡通用规则、双重会员制和排他性规则以及交换费的反垄断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对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银行卡产业进行规制不能简单地运用传统的“单边市场”规制理论来解释,应结合产业的发展阶段、网络规模和市场规模,对竞争效应和网络效应予以权衡,以促进产业的有效竞争;对交换费的规制措施必须先考虑如何使更多的用户参与到银行卡交易中来,使交易量最大化,这对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关 键 词: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政府规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3-0081-05

一、引言

近50年以来,货币支付系统最为显著的进步是银行卡①的产生和发展。截至2005年,全球已累计发行银行卡约42亿张。2005年银行卡交易总额约为9.1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2%,其中消费交易总额达5.3万亿美元,占58%;现金及转帐交易总额3.8万亿美元,占42%。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2000~2004年,主要发达国家银行卡支付在非现金支付中的比例由32.6%升至42%,加拿大、日本和瑞典三个国家的该项比例均已超过60%。[1]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较晚,第一张银行卡于1985年诞生。1993~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金卡工程”和2002年中国银联的成立,使中国银行卡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格局。截至2005年,我国已累计发行银行卡9.6亿张。2005年银行卡交易总额为47万亿元,总交易笔数近90亿笔,比2004年分别增长80%和50%。

尽管银行卡的发展提高了整个支付系统的效率,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支付工具,但是近年来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模式以及有关规则不断受到零售商、监管机构以及学术界的争议。2002年,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根据Katz所提交的《Katz报告》对银行卡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是继美国沃尔玛案、欧盟维萨案后,全球银行卡市场监管领域最为重要的改革。在中国,大型零售商抵制刷卡消费的行动也时有发生,2004年深圳出现了46家零售商因结算手续费过高而集体抵制银行卡的事件。参加此次行动的零售商年销售总额超过300亿元,占深圳市年零售总额的70%以上,其规模在国外也不多见。银行卡是一种具有网络外部性的联合运营产品,与一般的产品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本文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对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模式和产业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该产业的反垄断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二、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模式与产业特征

1. 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模式

银行卡产业是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为社会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服务,由发卡、收单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等众多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体。因此,银行卡产业涉及的参与者包括持卡人、为持卡人提供服务的发卡机构、特约商户②、为特约商户提供服务的收单机构以及提供交易平台的银行卡组织,它们共同构成了银行卡交易的复杂网络(见图1)。从银行卡产业的运作实践来看,银行卡组织分为封闭式组织(proprietary systems)和开放式组织(cooperative system)。在封闭式组织中,银行卡组织既是发卡机构又是收单机构,如美国的运通(American Express)、发现卡(Discover)和日本的JCB卡等。在开放式组织中,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分别由银行卡组织中不同的成员银行独立承担发卡和收单业务,如维萨、万事达和中国银联等。银行卡组织除了为消费者和商户提供交易平台之外,还要制定银行卡网络的交易规则。

发卡机构和持卡人构成了发卡市场的供需双方。持卡人基于银行卡带来的便利、安全和消费信贷等因素选择持有银行卡,并向发卡机构支付一定的卡费,如年费。Chakravorti(1997)根据持卡人的持卡动机将其分为“银行卡周转者”和“银行卡交易者”。[2]“银行卡周转者”是将银行卡作为一种方便的融资工具,使用银行卡为其提供的信用额度并给贷款银行支付利息;而“银行卡交易者”将银行卡作为现金和支票的替代品,通常不会使用信用额度,即使使用也会足额偿还,银行很难赚到他们的利息。发卡机构通过向持卡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参与发卡市场的竞争,在权衡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发行数量以及发行对象,并激励持卡人使用银行卡。

图1 开放式银行卡组织的运作模式

收单机构和特约商户构成了收单市场的供需双方。银行卡的现金替代作用和消费信贷功能使持卡人潜在或随机的消费需求变成实际的支付能力,从而推动受理银行卡的商户销售额增加。根据美国市场的调查,83%的特约商户由于受理银行卡而使销售额增加,58%的特约商户盈利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Ernst和Young,1996)。[3]Rochet与Tirole(2002)认为,特约商户受理银行卡可能是基于竞争策略的考虑,即吸引受理银行卡商户的顾客。[4]由于商户受理银行卡需要支付一定的商户扣率,因此,商户将权衡受理银行卡的收益与成本并对消费者的支付方式进行选择。收单机构向特约商户提供POS机具,负责POS维护以及承诺付款,并承担一定的资金清算风险。持卡人在特约商户进行刷卡消费,发卡机构将扣除交换费(Interchange fee)后的交易金额支付给收单机构,收单机构扣除特约商户扣率后将交易金额支付给特约商户。就开放式银行卡组织的定价机制而言,收单服务费是由商户与收单机构谈判决定的,银行卡组织及其发卡机构不参与也不干预收单服务费的定价;而交换费是由银行卡组织与发卡机构共同制定的。网络转接费是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为弥补银行卡组织营销和转接交易的成本而缴纳的费用。而封闭式银行卡组织的定价机制则完全由市场决定,银行卡组织直接与特约商户谈判确定商户扣率,而且还可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调整。

2. 银行卡产业的特征

银行卡产业是典型的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Rochet与Tirole(2004)将双边市场定义为“当交易平台向两边用户收取的价格总水平π=πB+πS(πB、πS分别为向买方和卖方收取的价格)不变时,πB或πS的变化会对平台的总需求和平台实现的交易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样的交易市场被称为双边市场”。[5]银行卡产业具备双边市场的一些特殊性质:(1)双边市场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cross-network externalities)”特征。“网络外部性”是指某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使用该产品或服务的同类型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Katz和Shapiro,1985)。[6]而双边市场的网络外部性不仅取决于使用该平台的同类型用户数量,而且更取决于使用该平台的另一类型用户数量,是一种具有“交叉”性质的网络外部性(Roson,2005)。[7]在银行卡市场上,消费者对银行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持卡人的规模,而且更取决于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规模;同理,商户对银行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受理银行卡的成本和特约商户的数量,而且更取决于持卡人的规模。(2)双边市场定价的平衡法则。在双边市场中,交易平台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面对的是不同的用户群体,交叉网络外部性并不会被用户内部化。因此,为平衡两类消费者的需求,交易平台通常对外部性较强的一方采取低价甚至免费策略或成本转移的方式,以吸引其参与平台并进行交易。在银行卡产业中,为了设计最优的价格来平衡消费者和商户的需求,银行卡组织一般通过调整交换费来间接影响持卡人和特约商户费用(Rochet和Tirole,2004)。[5]交换费实质上是特约商户通过收单机构向发卡机构支付的一笔费用,以弥补发卡机构为吸引和维持持卡人而花费的成本。因此,交换费的变化会影响到卡费和特约商户扣率的变化,即间接地对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的费用产生影响。

三、银行卡产业反垄断问题研究

1. 同一品牌所有卡通用规则的反垄断研究

同一品牌所有卡通用规则(Honor-All-Cards rule)是指银行卡组织在银行卡受理协议中规定,特约商户受理某一品牌的银行卡,就必须接受该品牌下所有的卡种。1996年,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众多零售商提出,维萨和万事达同一品牌所有卡通用规则强迫受理信用卡的商户接受其签名借记卡,实施了一项非法的搭售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零售商认为,如果没有这一规则,维萨和万事达必然会将其签名借记卡的交换费降低到和密码借记卡一样的程度。而银行卡组织则认为,同一品牌所有卡通用规则并不是抑制竞争的搭配销售,而是促进银行卡产业竞争效率的制度安排。因为这一规则使银行卡组织的信用卡商户资源向借记卡持卡人开放,推动借记卡网络达到其规模经济的临界点。此外,这一规则明确地告诉持卡人,特约商户受理该品牌的所有银行卡,从而节约了持卡人的搜寻成本。2001年8月,欧盟委员会认定维萨的同一品牌所有卡通用规则在欧盟内部起到了促进竞争的作用。2003年5月,维萨、万事达和以沃尔玛为首的美国零售商达成协议,在今后十年赔偿零售商30亿美元损失,同意零售商就同一品牌的银行卡可以有选择地受理,并且逐步将其借记卡交换费至少下调30%(见表1)。尽管反垄断机构对于同一品牌所有卡通用规则有所争议,但有一种趋势已经逐渐明确,即该规则不能不加区分地应用,而应考虑相关的产品市场和市场势力。

表1 维萨和万事达借记卡平均交换费率

资料来源:Betz, Kip. Master, Visa to pay 3 billion to resolve card suit, will modify debit card policy, fees[R]. BNA banking report: 739-740.

2. 双重会员制和排他性规则的反垄断研究

1998年10月,美国司法部维萨和万事达两大银行卡组织,指控其双重会员制(Dual membership)和排他性规则(Exclusive rule)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谢尔曼法》(Sherman Act)。双重会员制是指发卡机构同时加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开放式银行卡组织,排他性规则是指开放式银行卡组织禁止其成员机构发行封闭式卡组织的银行卡,如运通卡和发现卡。美国司法部认为,这两项明显存在矛盾的规则导致维萨和万事达的董事会由同一批银行控制,两大银行卡组织将合谋主导市场,从而利用市场势力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2004年10月,美国最高法院判定排他性规则属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相关法律,而双重会员制并没有违法。

双重会员制的形成也是来自类似的反垄断诉讼,沃尔森银行信托公司于1971年4月提起了针对维萨的诉讼,要求同时加入维萨和万事达。维萨认为,双重会员制会削弱维萨与万事达之间的竞争,并导致持卡人、特约商户支付更高的费用。美国联邦法院根据“本身违法原则”裁定,维萨制订的排他性规则违反反垄断法,商业银行或机构同时开展两种品牌的银行卡业务,可使特约商户和持卡人都受益。维萨最终于1976年取消了限制双重会员制的规定。在1998年的反垄断诉讼中,美国司法部区分了治理层面的双重会员制和发卡业务的双重会员制之间的差异。司法部认为,应该支持商业银行发行多种品牌的银行卡,鼓励商业银行在发卡业务上的相互竞争。但其同时又指出,发行多种品牌银行卡的商业银行在银行卡组织获得董事席位是不利于竞争的,因为重叠的治理结构会降低两个银行卡组织相互竞争的动力。维萨和万事达提出,司法部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双重会员制将降低银行卡组织之间的竞争,并由此抑制了产品创新。Hausman、Leonard与Tirole(2003)研究了双重会员制对银行卡组织竞争的影响问题,他们认为双重会员制从理论上而言不会影响银行卡组织的研发资金,甚至可能会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由于成员银行可以将业务从一个银行卡组织转移到另一银行卡组织,成员银行的这种能力可以鼓励银行卡组织的创新,并减少研发的委托―问题。[8]

对于排他性规则的诉讼,美国司法部认为,排他性规则使封闭式银行卡组织不能通过商业银行发卡来扩大其市场份额,削弱了封闭式卡组织的竞争力,降低了消费者产品选择的多样性。万事达和维萨认为,司法部的这些结论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在不存在排他性规则的国家,没有证据表明其银行卡产品显著增加或价格显著降低。尤其重要的是,美国运通等封闭式卡组织从未被排斥在银行卡产业之外,若允许封闭式卡组织与开放式卡组织的成员机构合作,将降低银行卡组织在广告、商户扣率以及产品等方面的竞争。最高法院在排他性规则问题上与司法部立场一致,要求开放式银行卡组织废除排他性规则,解除与成员机构签署的“承诺忠诚”协议,以便于成员机构与封闭式卡组织签订合作协议。维萨和万事达的成员银行MBNA、花旗银行分别于2004年11月和2005年5月发行运通联名卡,为与运通公司竞争,维萨和万事达于2004年4月提高了其在美国市场的交换费水平。

3. 交换费规则的反垄断研究

银行卡组织最重要的职责是联合其发卡银行共同制定合适的交换费,平衡消费者和商户的需求以获得最大的网络交易量。交换费的共同定价机制在反垄断机构看来似乎是损害竞争的行为,不断受到质疑和反垄断诉讼。而这些质疑和诉讼案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发卡机构收取交换费的合理性。例如,美国银行卡公司于1979年6月维萨卡组织,声称维萨卡组织的交换费用安排触犯了谢尔曼法,要求取消交换费,即零交换费。(2)交换费的共同定价机制对银行卡产业竞争的影响。维萨认为,交换费用的共同定价机制节省了各发卡机构和各收单机构双边磋商的谈判成本,为组织成员分摊相关的成本提供了一种机制,以促使成员机构在消费者市场和商户市场提供最具竞争力的维萨服务。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在2002年的一项报告中指出,交换费是由银行卡组织联合其发卡银行协商制定的,这样的行为会抑制竞争,即使被允许,通常也需要监管机构在充分考虑公众利益的基础上进行规制。欧盟委员会为响应零售商协会的呼吁,就此问题也对维萨的交换费定价机制做出了违反欧洲法律关于“禁止共同定价禁令”的初步决议。

学者们对交换费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Baxter(1983)在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均为完全竞争的假定下,认为共同制定的交换费并不是通常意义的垄断定价,而是将资源从网络的一方转移到另一方以确保交易参与者的成本获得补偿的一种制度安排,社会最优的交换费应该是非零的。[9]Frankel(1998)认为,在发卡市场不完全竞争的状况下,交换费可能成为发卡机构合谋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将造成不同支付方式相对价格的扭曲,从而使消费者不能有效地选择不同的支付方式。[10]Rochet和Tirole(2002)、Wright(2004)等放松了Baxter的相关假定,对银行卡产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交换费是为了促进发卡和收单双边市场的共同发展,平衡双边市场成本和收益,将网络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机制。[4][11]因此,银行卡组织对一边用户制定高于边际或平均成本的价格并不是市场势力的体现,低于边际或平均成本的价格也不是掠夺性定价行为的征兆,上述两种方式的结合不能解释为存在交叉补贴。反垄断机构对银行卡组织市场势力的衡量,不能只考察一边用户的价格加成,而不考虑另一边和两边之间的网络外部性,必须用双边用户的总价格加成予以衡量。此外,Gans和King(200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改革措施认为,交换费由发卡行和收单行一对一的谈判必然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并不一定提高银行卡产业的效率。[12]欧盟委员会也认为,目前确实没有比共同定价的交换费机制更好的替代方案。

四、结论及政策启示

银行卡产业是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但由于银行卡产业的特殊性,即银行卡产业是由众多竞争性的银行为了相互利益,在一定协议基础上的联合运营,使得这种新兴支付方式受到多方质疑。本文在分析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模式和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对争议较大的同一品牌所有卡通用规则、双重会员制和排他性规则以及交换费的反垄断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对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银行卡产业进行规制不能简单地运用传统“单边市场”的规制理论来解释,应结合产业的发展阶段、网络规模和市场规模,对竞争效应和网络效应予以权衡,以促进产业的有效竞争;对交换费的规制措施必须先考虑如何使更多的用户参与到银行卡交易中来,使交易量最大化,这对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现状看,银行卡产业还处于发展期,银行卡实现的交易总额较低。我国银行卡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银行卡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发卡规模,尤其是信用卡规模和网络交易量。因此,改善银行卡业务环境,降低银行卡交易的单位成本,提高消费者和商户接受银行卡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关键。根据WTO协议中对“独立的规制机构”的界定,行业规制机构必须与运营者完全分离。中国银联作为跨行信息交换的网络运营商,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利益中性,不适合作为产业的规制机构。因此,随着2006年金融服务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卡产业迫切需要明确监管机构,加强规制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建立政策规制与法律规制相结合的动态规制体系,以促进银行卡业的有效竞争和提高网络的交易量。

――――――――

注释:

①我国只允许银行发卡,故称“银行卡”,美国等国家允许非银行机构发卡,故称“支付卡(payment card)”。本文所称的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

②与银行卡组织签订POS协议,遵守有关交易规则的签约商户称为“特约商户”。

――――――――

参考文献:

[1]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Statistics on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 in Group of Ten Countries, 1998-2004, 2005(7):113-138.

[2]Chakravorti, S. How do we pay? [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Financial Industry Issues, 1997:1-10.

[3] Ernst and Young. Survey of retail payment systems [R].Chain Store Age, 1996:1-41.

[4] Rochet, J. and J. Tirole. Cooperation among competitors: some economics of payment card associations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3): 549-570.

[5] Rochet, J. and J. Tirole. Two-sided market: an overview[R]. IDEI University of Toulouse, 2004:1-34.

[6] Katz, M.and Shapiro C.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3):424-440.

[7] Roberto Roson. Two-sided market: a tentative survey [J].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5(2): 142-160.

[8] Hausman, J.A., G.K. Leonard and J. Tirole. On nonexclusive membership in competing joint ventures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34):43-62.

[9] Baxter, W.F. Bank interchange of transactional paper: leg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1983(26): 541-588.

[10] Frankel, Alan S.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in the supply and exchange of money [J]. Antitrust Law Journal, 1998( 2):313-361.

[11] Wright, J. Optimal card payment system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3(47): 587-612.

[12] Gans, J.S. and S.P. King. The neutrality of the interchange fees in the payment systems[J]. Topics in Economic Analysis & Politics, 2003(3):119-126.

责任编校:史言信

Research on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Antitrust Issues of Bankcard Industry

YUE Zhong-g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03)

Abstract:As a new payment instrument, Bankcard industry integrates financial operatio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wever, the validity of this new instrument ha been questioned a lot because of specific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antitrust issues of Honor-All-Cards rule, Dual membership, Exclusive rule and interchange fee and draws some conclusions that may serve as a guide forthe development of Bankcard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bankcard payment;two-sided markets;government regulation

上一篇:论企业信息沟通优势的形成 下一篇:地方根植性与产业集群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