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异象与政策窘境

时间:2022-06-25 05:24:16

价格异象与政策窘境

一方面,实体经济仍十分疲弱,需要尽最大力道,释放流动性去拉动需求;可另一方面,如此做法却极有可能在稍后产生严重通胀的后果。油门与刹车之间,力道与时间点的拿捏,是高难度的挑战。

中国宏观经济5月份指标陆续公布,CPI与PPI仍维持负增长,前者负1.4%,后者负6%至7%。另一方面,信贷规模6600亿元人民币。1~5月累计已达5.9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原先设定之全年5万亿元的规模。

与中国类似,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面对着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全球需求萎缩(IMF估计,今年将出现上世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的全球贸易负增长及全球经济负增长),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内断然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希望通过流动性的大量释出,拉动消费与投资,阻止经济下滑的速度。

然而迄今为止,预期中的政策效果似乎尚未出现,各国的投资仍处低速(中国是唯一例外,通过政策传导,大力拉动了国企及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消费亦未见复苏。这个情况,充分体现在各国物价指数的表现上,无论工业生产指数及消费者物价指数都拉不起来,换言之,呈现通缩现象。

有趣的是,与一般物价水准普遍出现通缩现象形成对照,一种不在预期之中的效果却出现了。近几个月,首先是各国股市出现了强劲上扬,接着是最近一两个月,各国的房市出现了明显回暖迹象,还有包括石油在内的资源商品价格也纷纷大幅上涨。这是怎么回事?

两个解读,两解读之间又彼此相关。第一,当然是货币供给急剧增加的效应。原本期待这些流动性能流向投资与消费,但效果有限,钱也不会回流银行,因为利率太低,最后只能流往股市,这就出现了实体经济指标普遍仍不理想。但一贯被视为“晴雨表”的股市表现却十分亮丽的“冰火两重天”现象。其次,由于各国政府因应对危机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实在超级庞大,无法不让人产生通货膨胀的忧虑。目前通货膨胀尚未出现,因为CPI与PPI仍都在负增长状态;且无论理论或经验,从货币供给扩张,经由传导过程,反映在物价的变动上,少说要一年以上时间,但心理已经出现“预期”。当人们开始产生未来必有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预期之后,就开始把手中富余的流动性“投放”在比较容易保值与增值的资产上头,比如:(1)房地产;(2)大宗商品期货等。这就出现了同属价格,一般商品不管是消费品还是工业用品都下跌,但资产类及大宗资源商品价格却反而上扬的奇特现象。或者说,眼前及短期物价下跌或平稳,中、长期物价走势却极有可能大幅上升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极为罕见,甚至对许多国家而言,简直是前所未见,从而对各国政府构成了极大的困扰。

就传统经济政策的理论而言,无论货币或财政政策,都只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扩张性(即积极性),二是紧缩性。前者用于促进增长,但不利于稳定物价;后者有利于稳定物价,却不利于促进增长。经济官员与经济学家的专业与职责就是娴熟、妥善地拿捏分寸,使经济政策的操作尽可能地兼顾到经济的增长与物价的稳定。但当前各国的情况却让经济政策面临了空前的窘境。一方面,实体经济仍十分疲弱,需要尽最大力道,释放流动性去拉动需求;可另一方面,如此做法却极有可能在稍后产生严重通胀的后果。油门与刹车之间,力道与时间点的拿捏,是高难度的挑战。比这还要麻烦的是,当前的物价形势还出现了分道扬镳现象,CPI、PPI往下走,资产、商品期货价格却往上走,好比一个人,上半身热,下半身冷,但只有一个药方,要不治热,要不治冷,这就不知该如何对症下药了。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胀与通缩,不仅考验着消费者与投资者,更考验着各国的经济学家与经济官员。

上一篇:做好功课迎接IPO 下一篇:提振股市的两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