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UPI调查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6-25 02:51:34

大学新生UPI调查分析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1-0078-02

摘要:大学新生是一个关键而特殊的群体,本文使用UPI问卷对贵州财经大学2011级3789名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I类学生12.8%,有待关注需追踪调查的II类学生25.4%,心理健康的III类学生61.8%,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力图帮助大学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换。

关键词:大学新生 UPI 心理健康教育

Abstract: Freshmen is a critical and special group. We used UPI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ng 3789 students in grade 2011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e results indicated : the proportion of first kind(Ⅰ) students who had se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 is 11.8 percent , the proportion of second kind (Ⅱ) students who needed to be investigated following is 25.4 percent, the proportion of third kind students(Ⅲ) who had healthy psychology is 61.8 percent. This essay analysed these issue particularly and put forward some educational measures. Tries to help freshmen better adapt to college life, to realize the role trasformation.

Keywords: freshmen UPI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促进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掌握其特点和规律, 提高新生适应能力,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本调查对贵州财经大学3789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 以便更好地做好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本校2011级全体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789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509份问卷,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2.61%。

2、研究工具

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的简称,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该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为我国高校应用最早也最为广泛的心理普查量表之一。UPI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UPI问卷本身,由 60 个项目构成。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是了解被测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治疗,有什么咨询要求。

UPI的筛选标准如下所示:

第一类筛选标准: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一类:

(1) 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

(2) 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

(3) 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

(4) 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由于此条选择人数较多,有时不用);

第二类筛选标准: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二类:

(1) 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

(2) 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

(3) 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

第三类筛选标准:

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应归为第三类。

3、 研究程序

本次调研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班为单位让学生填写“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新生基本情况分析

结果表明,从对大一新生的基本情况调查来看,91年以后出生的占了绝大多数,为64.3%,88年前出生的仅占了2%,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按照国家规定年龄开始上学,中途没有出现耽搁,顺利考上了大学,仅有小部分学生在上学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延长了入学时间,心智也比其他人相对成熟;贵州是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在大学校园里,本校少数民族达到了1314人,对这一部分的大学生心理状况不能忽视;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于本省,少数学生报告了既往病史和报告了近亲精神问题。

2、 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现状

结果表明,新生UPI 筛选率I类为12.8%, II类为25.4%, III类为61.8%。I类和II类合计有38.2%,说明有不少的学生存在不同的程度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可见新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是我们关注的主要对象。因此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

3、 主要心理症状选择率比较

结果表明新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三方面:情绪性格问题、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性格问题, 主要症状为思想不集中、过于担心自己的前途、缺乏自信心、缺乏决断能力、缺乏热情和积极性、情绪易被破坏、情绪起伏波动大等。

强迫症状主要表现为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记忆力减退、对脏很在乎、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等。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在乎别人的视线、总注意周围的人等。

三、讨论

1、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

UPI问卷的测试结果表明, Ⅰ类、Ⅱ类的学生占被测人数的38.2%,对问卷题目全部给予否定的答案是少数。可见新生的心理健康是按“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规律分布的,即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对人生和自我有着合理的、健康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的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正确的面对客观现实。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但是有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他们希望得到帮助和解答。

2、心理承受能力差,对情绪缺乏有效的控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的新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情绪起伏大,对情绪缺乏有效的控制,不能正确的把握自己,易产生消极的心理进而感到自卑,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缺乏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从小受到的关心和呵护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少。他们解决问题、抵挡挫折的经验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微乎其微。面对问题和压力,常表现出承受力低的倾向,感到彷徨迷茫,束手无措,产生苦闷、失落、抑郁甚至是绝望的心理。

3、缺乏信心,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

调查中,“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缺乏自信心”“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项目都有较高的选择率。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的学习内容更加深入,难度更大,给不少的学生带来了学业上的压力。同时,许多学生进校后感到竞争压力很大,到了大学里,仍想要在各方面表现优秀,保持在高中时代佼佼者的地位并非易事,来自同学间的竞争逐渐增多,有竞争自然会有失败,面对挫折和困难,他们表现出缺乏勇气和信心。此外,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发现自己多年为之奋斗的目标已经实现,而就业还是四年之后的事情,对于未来,他们感到茫然和困惑,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4、环境适应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新生入学伊始,就面临着要适应新的环境,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人和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学习生活都会使新生感到生疏而一时难以适应,尤其是面对新的人际关系,他们不知该如何处理。在高中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到了大学,与他人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对新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初次离家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弱,容易受人际交往中消极思想的影响,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复杂化,致使人际关系紧张。[2]

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以上所分析新生存在的心理困扰和问题是他们在成长和发展中所必然会面对的一些问题,新生入学后面临着环境适应、学习、人际交往、自我定位、恋爱、就业等种种问题。为了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缩短角色转变所需要的适应期,掌握大学生活的主动权,形成积极的心态,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于是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提出了以下对策。

1、充分正视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转变。要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当今时展的潮流和改革的趋向。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树立新观念、新意识。要把握大学新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动态,正确地解决理智与现实的矛盾,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原有的心理定势、解除心理困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之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开拓拼搏、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进取精神。

2、帮助大学新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任何一位成功人士的成长过程,都是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承认自己、不断反思和善于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中逐步取得成功的。盲目制定自己不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去追求所谓自我价值的实现,尽管目标远大,愿望美好,其结果往往会导致信心丧失,目标落空。因此,要帮助大学新生顺利转型,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树立远大而又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鼓励去为之付出艰苦努力,使他们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怕挫折与失败,在奋斗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3、帮助大学新生学会利用“心理防御机制”。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冲突,会出现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体验,为了减轻这种不良心理体验,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把自己不能认同的客观现实,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以减少内心的不安。这种保持情绪稳定和平衡的心理机制,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当遇到此类情况时,可以使用以下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一是自我暗示,当发现自己心理失衡时,可以暗示自己,这是一种心理障碍,发展下去有害于身心健康,以便采取措施,消除心理矛盾。二是情感转移,当心理矛盾冲突剧烈时,想想生活中有乐趣和有意义的事情,能起到排除苦恼、愉悦身心、振奋精神的作用。三是行为转移,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转移注意力,将不良心境在活动得以化解。

4、加强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调节心理失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教育要针对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要加强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要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集体活动,鼓励大学生们踊跃参与,为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提供环境,促使他们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3]

参考文献:

[1]刘 兵,陈建红.大学新生3848名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 15).

[2]覃干超,欧阳丹.高师院校新生UPI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6(8).

[3]杨光玮、吴建新.大学新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心理调适[J].教育研究,2003(2).

作者简介:伊萍(1984.2-),女,四川宜宾人,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贵州财经大学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助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健康教育。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下一篇:新形势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