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部性对第三方支付的锁定效应:基于双边市场的分析

时间:2022-06-24 09:25:28

网络外部性对第三方支付的锁定效应:基于双边市场的分析

摘 要:作为网络购物的担保平台,第三方支付的盈利状况如何?现实中的数据表明,大多数的担保平台都处于亏损状态,市场份额较小,分析这一原因需要从第三方支付的定价入手。本文以双边市场特征的第三方支付为例,构建定价模型,指出网络交叉外部性对定价的影响,通过集中度指标导出网络外部性对于第三方支付市场结构的锁定效应,指出破解锁定效应路径。

关键词:双边市场;第三方支付;锁定效应;市场势力

中图分类号:F8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6-0009-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6.02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第三方支付逐步兴起,成为当前经济生活的重要角色。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性质上,它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它的市场份额会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本文以第三方支付的双边市场定价机制为切入点,分析网络担保平台的市场势力,并解释这一定价机制导致的锁定效应。

一、相关文献

“双边市场”是当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最近几年在定价机制、双边市场的网络外部性的研究集中了很多文献。Hermalin和Katz(2006)运用模型分析了具有纵向差异的异质性客户,并且交易费是可变的平台均衡问题[1]。国内对这方面主要在于理论的全面描述方面,研究较多而且较全的主要有陈宏民、胥莉(2007)所著《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2]和徐晋(2007)所著的《平台经济学:平台竞争的理论与实践》[3]两本书,这两本书比较系统介绍了双边市场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双边市场产业对平台竞争策略、定价策略等问题的影响。胥莉(2007)研究了银行卡平台互联互通的情形,推导出银行定价策略、竞争策略和社会福利受多归属行为和转换成本的影响[4-5],可以说,目前双边市场在微观方面的研究已经基本成熟,但是中观层次的研究,在文献上还相对缺乏。

关于网络外部效应方面,法雷和沙劳尔(Farell and saloner,1986)[6]描述了网络效应,即网络价值与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呈正比,他们假设网络用户为n,则网络价值为n2-n,如果达到临界容量,产品拥有正反馈机制,网络效应会越来越大,但是没有实现的则会出现负反馈效应,逐渐消失,这就是网络世界的竞争性垄断。Katz和Shapiro(1986)[7]把网络外部性定义为,当消费同样产品的其他使用者的人数增加时,某一使用者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增量。以上网消费需求为例,如果其他人都没有上网,只有极少数人上网是不划算的。

网络外部性分为交叉外部性和自外部性,它是双边市场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外部性,以平台连接的各个市场存在溢出利益;其次是网络外部性,是说溢出利益与市场规模相关;再次是“交叉”网络外部性,是说利益溢出不是一个市场内部中由一个用户向其他用户溢出,而是不同终端用户之间相互溢出。网络外部性是双边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将网络外部性与双边市场结构起来,才能说清楚平台竞争市场结构中的问题。

具有网络效应的产业集群容易被锁定,这较早被阿瑟(1998)[8]论述,他从技术视角阐述了产业集群的网络效应,指出了技术存在着先入为主的特点,失去机会但是拥有新技术的企业可能因为较晚进入而陷入弱势地位,被锁定在恶性循环之中,近几年关于锁定效应的研究则关注于沉没成本、临界自我强化等方面,如刘力、程华强(2006)[9]等的研究。从文献上看,关于技术锁定、文化锁定、制度锁定、碳锁定的讨论较多,网络外部性的锁定并不常见,锁定效应往往会影响产业集群的升级,阻碍了新技术的采用。

第三方支付有收款方与付款方,双方都在追求相互便利性,买方与卖方愿意选择双方都在使用的平台。从现实来看,第三方支付的交叉外部性可能会产生锁定效应,使得新的平台难以进入。

二、从定价到市场势力:网络外部性的作用机制

(一)定价机制

第三方支付的市场结构可以从定价机制入手,推理出其市场势力。本文利用双边市场理论进行分析,参考陈宏民、胥莉的模型,先分解第三方支付的定价机制,构建第三方支付的定价模型。

假设B、C分别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两边的消费者和供应商,而tB和tC分别为消费者和供应商的数量,?浊B为平台上一个供应商给平台上一个消费者带来的网络外部性,?浊C为平台上一个消费者给平台上一个供应商带来的网络外部性,由于本文研究的问题属于正相关的网络外部性,假定:?浊B>0,?浊C>0。

于是可以推出供应方数量对消费者的效用为?浊BtC,消费者数量对供应商的效用为?浊CtB。

假设LB和LC分别为消费者和供应商在合作垄断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交易次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次数与平台的匹配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即一方的交易次数与对方的数量成正相关,故假设:

(二)模型的分析

从以上的模型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的结论:

1.交叉网络外部性影响定价

从式(15)、式(16)推理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的定价与交叉外部性强度系数?浊有一定的关系,从式(16)中可以看出,具有较高交叉外部性的一方将具有更低的定价,第三方支付这样定价的好处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气”,通过客户的聚集,可以在另一方,也就是交叉外部性不高的一方通过定价收回更多的利润,这是一般平台都具有的特性。

2.市场势力分析

由式(15)看出,买方勒纳指数为:

与网络外部性密切相关,进一步求解卖方也是如此。假如平台一开始是竞争性的,则先进入的平台容易凭借网络外部性获取市场势力,后进入者难以占有市场,由于市场势力主要来源于网络外部性,因此新技术进入市场的渠道有可能被封锁。

3.网络外部性锁定的原因

第三方支付被锁定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先入者往往具有更高的声誉,同时存在较高的关系沉没成本,使用者切换平台具有较大的成本:一是来源于对技术和网络平台声誉的不确定性,旧的网站尽管技术一般,但是更可信;二是客户资源多集中于旧的平台,这种交叉网络外部性具有“粘性”,转换平台有可能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锁定效应具有效率损失,它使得新入企业技术缺乏市场渠道,由于渠道垄断,消费者对新技术缺乏了解,交易难以达成,影响了市场效率。

三、关于锁定效应的经验验证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行业集中率来验证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与网络外部性的关系,行业集中率(CRn)是指该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Rn表示K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Ki为产业中第位企业的生产额或销售额等,N为K产业的全部企业数,■Ki表示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额、销售额或者职工人数之和,例如,CR4是指四个最大的企业占有该相关市场份额,同样,五个企业集中率(CR5)、八个企业集中率(CR8)均可以计算出来。

本文搜集了2007—2010年各个季度的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网银的利润,数据来源为按照历年艾瑞网《中国网上支付行业发展报告》,同时结合商务部有关数据进行了修正,获取数据,计算该市场的集中度,由数理模型的分析可以知道,双边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因素造成了市场的集中度比较高,市场支配势力大等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数据验证这一推论是否正确。

(二)市场集中度分析

本文选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额作为绝对集中度的评价指标,计算CR1、CR3和CR5(见表1和图1)。

(三)图表的分析

1.通过图表的对比可以证明,我国第三方支付具有锁定效应,这验证了前面的推导。在第三方发展的初期,由于参与平台少,在这个阶段以淘宝网的支付宝和腾讯网的财付通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中期,由于部分网上银行进军第三方支付平台,与支付宝、财务通抢占地盘,所以市场的垄断格局有所缓解;后期,由于网上银行与部分第三方支付的横向合作,所以该市场的格局又出现了严重的高寡头形式。

2.网络外部性使得第三方支付一开始就处于高寡头状态,并且一直保持稳定,这明显表现出了锁定效应,第三方支付的演进过程一开始就呈现高寡头的垄断格局,而且支付宝一枝独秀,这应该是早期支付宝具有了突破临界值的正反馈机制导致。

四、结论及破解的思路

(一)从数据分析看,第三方支付确实具有网络外部性的锁定效应,这使得其他高技术企业难以进入。由于在位厂商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通过关系资源等锁定了现有了用户,造成转换的难度更大,第三方支付的市场结构有可能长期维持高寡头状态。

(二)突破锁定效应是当前的理论难题,从产业的规制视角来看,主要可以从以下入手:

1.促进在位的企业加大技术改进。政府可以采用更换技术标准的形式,促进在位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加强企业的网络联系,推进技术交易。

2.扶持新入企业。新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低,为此,政府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推广补贴等形式,积极推进新入企业的进入,同时积极采取反垄断措施,加强市场的可进入性,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环境。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必要时分割企业。

3.破除地方性保护垄断,加大企业平台之间的接入性。平台的接入性是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也是企业之间相互进行共享客户资源的方式,但是目前由于利益格局,第三方支付割据严重,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平台,更是受到地方性保护,接入性较差。政府可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等,推进第三方支付的接入性,实现客户资源的共享,破除产业内部的锁定效应。■

参考文献:

[1]Hermalin Benjamin E. & Katz, Michael L., “Your network or mine? the economics of routing rules,”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2):692-719.

[2]陈宏民,胥莉.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徐晋.平台经济学:平台竞争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胥莉.中国银行卡产业的联网通用与国际化发展——基于双边理论框架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胥莉,陈宏民.银行卡定价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6(6).

[6]Farrell J. and G. Saloner “Installed Base and Compatibility: Innovation, Product Preannouncements, and Preda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5):940-955.

[7]Katz, M. and C. 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b,75(3):424-440.

[8]阿瑟.经济中的正反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8(6): 17-22.

[9]刘力,程华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6):63-68.

上一篇:建筑照明设计初探 下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资产证券化监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