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中耳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3例报告

时间:2022-06-24 12:52:48

鼻内镜下中耳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3例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的一种治疗方法。方法:对43例经临床检查及声阻抗检查呈“B”“C”型曲线的SOM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经鼓膜穿刺后中耳注射药物治疗。结果:该方法治疗SOM治愈率达到81.40%,总有效率95.35%。结论:鼻内镜下经鼓膜穿刺后中耳注射药物治疗SO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内窥镜;分泌中耳炎;鼓膜穿刺;中耳注射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62-02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耳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各异,常规治疗(如用药、单纯经鼓室穿刺)效果差、易反复。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鼻内镜下经鼓膜穿刺后中耳注射药物治疗方法对43例(43耳)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SOM患者43例(43耳),急性(病程1个月)25例(5耳);男19例,女24例;年龄12岁~67岁,病程1周~1年6个月。全部病例均有患耳听力下降或耳憋胀、耳闷、耳鸣主诉。检查:患耳鼓膜呈腊黄色,大部有液平面。全部病例纯音测听平均气骨导差25dB~45dB,鼓室压图为“B”型(28例)或“C”型(14例),咽鼓管功能测定均<10dapa,声反射均消失,鼻咽部检查无明显异常。

1.2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耳廓及耳道碘伏消毒,1%地卡因液棉片鼓膜表面麻醉10min后取出,在0°鼻内镜下,以磨钝针头斜面的9号长针头从鼓膜后下象限刺入鼓室,回抽有渗出液后拔除穿刺针,然后用内径1.8mm吸引管轻吸穿刺部,抽取α糜蛋白酶(4000U)加入地塞米松针剂(2ml)混合液,由穿刺部注入中耳腔内,患者感觉鼻咽部有液体流出为佳,留置2min后,用吸引管吸取外耳道液体,外耳道口留置干性消毒棉球3天后取出。治疗1周后,复查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并随访半年。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语频听力恢复到发病前水平,鼓膜正常,鼓室导抗图恢复至“A”型;有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语频听力提高10dB~15dB,但未达到正常,鼓室导抗图为“B”型转“C”型或“C”型转“A”;无效:听力无提高,症状改善不明显,声导抗图无变化。

2结果

本组43例(43耳)半年后随访:治愈35例(81.40%),有效6例(13.95%),无效2例(4.65%),总有效率95.35%。咽鼓管功能测定有效患者均>10dapa

3讨论

SOM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主要的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多数研究倾向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及中耳黏膜“黏液纤毛输送系统”功能障碍[1]。有研究认为糖皮质激素亦能增强血管张力,减轻充血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2]。I型变态反应在SOM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药物之一[3],通过α糜蛋白酶加地塞米松液的中耳内注射治疗,有利于稀释鼓室内分泌物,减轻中耳及咽鼓管黏膜水肿,利于功能的恢复[4]。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鼻内镜下负压吸引,有效清理中耳内粘浊渗出,正压注射α糜蛋白酶加地塞米松液有效的减轻消除因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等引起的中耳粘膜水肿、渗出,恢复咽鼓管通气,解除中耳负压,治疗中观察有部分患者可有轻微耳痛、头晕等不适感,均可忍耐,不做特别处理即可很快缓解,治疗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未发现穿孔不愈合并感染者。本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是SOM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37-846.

[2]张茕莹.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16(4):329―330.

[3]孙荣,唐新业,王永红,洪苏玲,李永等糖皮质激素与BCG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实验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第35卷第8期:1191-3

[4]汪和平,吴鹤金,刘芳芳,等.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液对分泌性中耳炎鼓室胶体的溶解作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10):466.

上一篇: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下一篇:婴幼儿捂热综合征的临床及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