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产品范围的立法完善

时间:2022-06-24 11:22:10

试论产品范围的立法完善

【摘要】产品是劳动生产物,是人类的劳动成果,是人们通过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所形成的,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定劳动成果,同时产品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产品责任法意义上的“产品”,它是特定意义的产品,其本质与商品应该是一致的,因此,产品责任法中的产品是生产者为交换而生产的进入流通领域的物质产品,但产品责任法中的产品比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的范围要窄。法律上确定欲确定产品质量责任,首先必须明确产品的概念和范围。我国现行关于产品范围的规定存在许多不足,应予完善。

【关键词】产品;商品;产品质量责任;产品责任法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2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适用本法规定。”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使用了“商品”的概念,被认为与《产品质量法》的“产品”同语,将其界定为,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的商品以及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立法对产品的界定矛盾,笼统模糊,不够科学。同时,我国现行法律对产品范围的界定太窄,未将初级农产品纳入产品的范围,未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等无形工业产品、智力产品是否也应纳入产品的范畴做出规定。这些立法规定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发展趋势,急需立法明确和完善。

1.确定一个法定的弹性标准

我国在判定某一物品是否为产品时,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在司法实践中确定一个划分某一物品是否属于产品的弹性标准。只有这样,才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将越来越多的物品如智力产品中的书籍和地图等纳入到产品的行列,使我国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更加成熟和完善,达到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障社会生产的顺利发展之间寻求到一种最大程度上的动态平衡。在对产品定义时,先采取概括式的定义方式,后列举一些特殊的产品,排除一些在市场上流通的,但不属于产品责任法调整的商品。笔者认为,适用产品责任的产品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使用价值只需要人们在购买或者交易的过程中以一般人的理性足以相信其具有满足使用需要的功能即可。也就是说,产品应该能够实现消费者对其使用价值的合理期待。第二、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必须是经过加工、制造的物。第三、加工制造的目的在于参与流通,即该物是用于流通的,包括用于促销、推销而免费赠送的产品。即使是基于促销推广产品而赠送的产品,也应满足一般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合理期待,保障消费者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和利益。第四、属于动产。

2.将初级农产品纳入产品的范围

大多数国家产品责任立法将初级农产品排除在产品之外,其理由是:第一,同其他产品不同,未经加工的农产品特别容易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潜在缺陷,而这是生产者所不能控的。第二,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大批混杂出售,发现缺陷来源特别困难。第三,很难确定缺陷是在生产和销售的哪个环节产生的。我国也将初级农产品排除在产品范围之外。但从现代各国的农业发展来看,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受到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转基因食品,如果将初级产品排除在外,则使消费者面临巨大风险。随着生产的发展,一些国家也逐渐将初级农产品纳入其产品范围。我国有学者建议将初级农产品或其中风险最大的部分(基因作物等)列入产品范畴,以防止产生重大损害。根据目前形势,笔者以为立法机构可以考虑这一建议。在农业日益朝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今天,除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课以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外,还可适用严格责任。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技术,强化农产品的检验手段,参照欧美各国的做法,要求产品供应链上有关各方在产品交付时做必要的检测,作好并保留产品的相关记录,这样容易追溯缺陷产品的来源。

3.将血液及其制品纳入产品的范围

关于血液及血液制品,就其检测、采集存贮、供应的过程来看,无异于一种工业品的经营过程。产品责任法关注的是危险产品致人损害的后果,因此,将血液及血液制品视为“产品”并适用严格责任是可行的。当然,为了避免医疗机构责任过重,在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寻求平衡,可以考虑采取设定一些免责条款、限定赔偿数额等措施。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血液和血液制品不是同一概念,血液是人体自然生产的,而血液制品尽管来源于血液但不同于血液,它已经包含了经过关于加工的成分和内容,是属于完全经过工业加工、处理并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

4.用电及其他无形工业用品应纳入产品的范围

我国《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没有明确规定电是产品。而关于电力致人损害,无论是电力作业还是电力运行中发生的,电力企业均应承担严格责任。与之相同,诸如煤气、天然气、热等无形产品都是人类制造并能有效控制的能源,尽管无形,但与其他工业产品并无本质的不同,都应视之为产品责任法中的“产品”,在没有特别法的情况下,依据《产品质量法》追究产经营者的产品责任是合适的。对这种远低于国家质量标准的产品,应当认定为缺陷产品,依据严格责任原则责令提供者承担产品责任。因此,笔者建议,在未来我国产品责任立法中,应特别规定已脱离控制、投入流通包括电在内的煤气等无形工业产品列为“产品”,这更符合产品责任立法国际统一趋势。

5.智力产品应纳入产品的范围

智力产品包含书刊、地图、音像制品、电脑软件等,它们是人类智力活动原产物,除了有其物质载体(如纸张、磁带、盒带等)本身,还包括丰富的信息和智力内容。这类产品的使用价值来源于包含其中的智力成果,而不是来自于这些智力成果载于其上的物体。现代社会人们对书本知识越来越依赖,但是由于书本在编撰、制作、印刷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导致的损害事件也屡见不鲜。例如,指导教学实验的书籍将两种不能混合的化学物品错误的规定在某种实验中,使用者根据其说明做实验时发生爆炸而致人身损害。然而由于缺乏相应和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使受害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有失公正。智力信息产品虽然是一种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无形财产,但它也是经过加工、制作并进入流通的商品,智力信息产品存在缺陷时,对智力信息产品的制作者和销售者而言,仍然属于缺陷产品的责任人,故应将其列入产品的范畴。

综上,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我们对产品责任法中的产品应理解为,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在市场中流通的动产。下列在市场中流通的动产,视为产品:(一)初级农产品;(二)血液及血液制品;(三)导线输送的电能,以及利用管道输送的油、燃气,热能、水;(四)智力产品。

作者简介:尹永强(1977—),男,硕士,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讲师。

上一篇:英语教学之体会 下一篇:攀枝花市产业结构分布及投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