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师生观及启示

时间:2022-06-24 09:37:57

论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师生观及启示

【摘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思想界萌动了一种新的思维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思潮,其表征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它追求一种“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其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反实质化、去中心和反整体性,倡导多元化思维、否定性思维,强调不确定的内在性,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理性进行质疑。后现代思想者针对近现代以来在技术理性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性”师生观进行了批判和解构,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新的阐释,从而使人们对师生关系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这对我国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师生关系

一、 后现代师生观的主要代表

1.利奥塔。利奥塔是法国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利奥塔认为,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文化进入后现代时期,知识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知识对于“认识者”,彻底外在化了;知识的获得同心智的训练不再密不可分,教师作用不再是信息的存储,重要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帮助学生学习关于程序的问题,学习那种连接不同知识或者信息领域的能力。因此,在后现代知识状况下,教师作用并没有被抛弃,只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

2.多尔。以研究后现代课程观闻名于西方教育界的多尔从混沌学原理和耗散结构理论发,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不确定原理和非线性原理及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即“后现代范式”构建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论框架。多尔主张理论应当根植并发展于实践,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开发他们自己的课程,课程不是指令的和完全规范好的,关于课程的任何规定都应该是宽泛的而非决定性的。目标不是先于行动之前给定的,因为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和不可预知的因素,学习和理解来自于各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反思。

3.吉鲁。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吉鲁主要是从文化差异及身份、政治差异入手探讨教师的作用及师生关系。吉鲁认为教师的工作在于“转化智慧”,教师以他具有知识或是社会行动者的角色,协助学生探讨自己的个人历史,对种族、性别及阶级的自我反省,建立个人在特定社会团体中的认同及个人的定义。在吉鲁看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达知识,而且要协助学生认清各种意识形态、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借以培养一种批判能力,最终解放自己。

二、 后现代师生观的内涵解读

1.从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到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现代主义者主要以一种主客二分的二元对立视角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自认为是主体的个人往往将对方视为被改造的对象和用以达到自身目标的工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身上,而不顾对方的感受,忽视对方的能动性。本来应由两者相互合作完成的实践活动就蜕变成了自认为主体者的独角戏。

2.从理性保障的师生关系到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理性保障下的师生关系。它运用一些条条框框只加强了师生之间表面的形式化的联系,而疏远了师生间心灵的实质性的交流。在这种师生关系中,道德、感情等不存在交流的空间。总之,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师生关系要对完整性的发展负责,而不是只对理性的任务负责。

三、后现代主义师生观对我国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启示

1.建立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要搭建一个以平等为基础的教育平台,构建教学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新型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等,采用多种方式肯定、赏识学生,使他们树立信心,充满自信。

2.建立师生间真诚相待、关怀爱护的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从己做起,真情付出,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就更应以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在愉悦的情感中接受教育。

3.倡导人性化教学,教师要研究学生。面对信息化社会和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发展特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4.完善自我,展现教师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参考文献:

[1]佟立.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大卫?格里芬主编.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河南出版社.2003.

[4]曾水兵.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D].江西师范大学.2005.

[5]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教学研究.2006.

[6]李以庄.论新型师生关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4.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谈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下一篇:如何提高英语课堂讨论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