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素质要求

时间:2022-06-24 09:27:04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素质要求

摘 要: 教师专业化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战略措施,是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求。为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的专业素质素质需求。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教师专业化 素质

1.前言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专业化素质包括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他们的知识、技能、教学经验是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在高校体育教育和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素质需求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2.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提升教师职业地位、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体育教师个体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一方面表现出教师个体职业发展的长期性,成长过程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表现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素质的不断累积性,是教师在生涯发展初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的发展过程。[1]

3.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社会地位,是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师职业发展理想,也是新世纪教育变革的需求。[2]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体育课程需要进行全面的更新与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作出重大调整。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开发、实施主体的体育教师,其专业化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是关系到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发展的关键。

4.专业化发展的素质需求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的智能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3]为了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必需的专业道德素质、专业化知识与能力、身心素质和科研能力等素质。

4.1专业道德素质

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是专业的一个标准。“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专业精神和献身精神,这使他们肩负的责任十分巨大”。[4]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具备从事职业发展的专业道德素质。在教学中要有团结协作、严谨治学、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作风,具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人格,同时还要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认真教书、精心育人的道德情感。他们不仅是高校体育工作者,而且是教育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要出色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

4.2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化的知识构成是从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门知识体系,是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操作的素质需求之一。

4.2.1教育学科专业知识

具备全面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是对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与教育相关的语言学、美学、新闻学及计算机、外语等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些广博的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锻炼的兴趣,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实践中,不断地培养体育兴趣,发现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通过学习的锻炼,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2.2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特殊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更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要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应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论、体育统计学等体育人文科学知识,还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了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求,还要掌握体育教学经验性知识。只有掌握系统、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准确、顺利地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体现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学习和创造的统一。

4.3专业能力素质

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综合。主要有: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等。

4.3.1教育能力

从专业社会学角度来看,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教学活动是表现教师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的主要领域。培养学生是通过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授能力、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和专业扩充能力等。体育教学具有活动范围广、师生交流多、学生个性易显现等特点。体育教师应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及时对学生体育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教育,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中。

4.3.2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之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主见,好表现自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独立思考、单独探索,甚至急于挑战,往往会出现差错或危险。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对体育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两操一课”活动的能力,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能力,担任各项体育赛事裁判工作的能力等。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如体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管理能力,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学校运动队管理能力,学生体育竞赛与群体组织的管理能力,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能力等。

4.3.3教育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使教师工作富有创造精神和活力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问题。体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探索体育本质规律的认识与实践过程。高校体育教师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开展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搜集、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选择科研课题的能力,撰写和评价研究论文的能力,指导和评析学生毕业论文的能力,以及编写体育教材的能力,等等。

4.4良好的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保持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首先,身体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物质基础。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训练、课外群体活动及社会体育等工作等,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否则将难以胜任本职工作。良好的基本身体素质是优秀体育教师的外在表现,身体素质能够直接反映教师对本专业的生存适应性。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内在表现,它不但影响教师其他素质的形成,而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谦虚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平和的心境与幽默的性格等。体育教师外在的身体素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5.结语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发展的核心是专业素质的提升。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构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其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水平。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指导学生身体锻炼的能力、训练的能力等。此外,为了适应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的专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较高的科研能力和身心素质等素质需求。

参考文献:

[1]高亮,孙庆平.浅谈体育教师专业化[J].四川体育科技,2006,(2):113-115.

[2]程晖等.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任务[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10):8.

[3]刘雄军.教育改革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43-44.

[4]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02003)

上一篇:浅析高校体育教师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母语迁移与口语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