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才思想探析

时间:2022-06-24 03:29:09

曾国藩人才思想探析

作者简介:钟卓君(1987-),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

摘 要:曾国藩素以知人善任闻名,其幕府人才“极一时之盛”,正是这些人才为曾国藩出谋划策,成就了他的勋功伟业。而这与他一生重视人才思想以及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拔、培养人才的准则和方法不无关系。

关键词:曾国藩;人才思想;选拔;培养

Abstract:Zheng Guofan is the famous,the shogunate talent“polar moment of Sheng”,these are people who give advi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Zheng Guofan,the achievements of his merit albert.And this with his talent and have not own a set of effective selection,training methods and standards.

Key words:Zheng Guofan; The talent thought; Selection; Culture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他以书生身份筹备了湘军,剿灭了太平天国,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并且他还是开启洋务运动的先驱,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然而铸就这样的勋功伟业,绝不可能是他一人之劳,而是聚集在其幕府中的大批人才谋士成就了他。因此,本文对曾国藩的人才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一、曾国藩重视人才的原因

曾国藩生活在晚清时期,当时满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动荡不堪,内有太平天国的暴乱,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犯,吏治腐败,民不聊生。作为身居高位的要臣,曾国藩忧国忧民,为了挽救满清王朝的统治,他认为:“天下有三大患,一曰人才;二曰财用;三曰兵力。”他把人才匮乏列为三患之首。出于这样的认识,他向咸丰帝提出建议:“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本阶级的人才作为挽救晚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其势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席卷了东南半壁江山。曾国藩墨出山,兴办团练,筹备湘军。曾国藩本是一介书生,对军事不熟悉,根本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但是他能认识到“选将之道,诚为至要”“法待人而举。苟非其人,虽则前贤良法或易启弊端”。在战争中,有无将帅人才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人才是首要问题,因此,在日常行军、治军中,他就非常注意网罗各类优秀的军事人才。正是由于他在治军中重视人才,曾国藩弥补了自身的不足,最终剿灭了太平天国的暴乱,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赫赫勋功。

二、曾国藩选拔人才的标准

1、“广收”、“慎用”

“广收”就是指广泛访求、网罗人才。曾国藩随时随地的注意发现人才,尽自己所能去网罗人才,还让自己的朋友荐举人才。他说:“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曾国藩主张求才要像白圭经营生产一样,一旦看准,就要像鹰隼猎取食物一样迅速,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曾国藩始终有着开放的人才观,用人不拘一格,他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认为“凡有一技一长者,……断不可轻视。”

曾国藩虽然在选用人才上不拘一格,但是他并不是没有标准的一概录用,而是在“广收”的前提下做到“慎用”,即“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所谓“慎用”就是知人善用。曾国藩说:“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俗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牛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故世不患无才,患有才者不能器使适宜也。”用人所长,量才使用,这正是曾国藩人才思想的过人之处。

2、德才兼备

曾国藩在选拔人才时,不只是注重人才的能力,还要考察人才的品德。他在《才德》里写道:“司马温公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灌田之用;譬之于木,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由此可见,曾国藩强调才与德的关系是互为表里,两者不可缺一。

三、曾国藩培养人才的方法

1、陶冶、磨炼

在广泛的选举人才后,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去培养这些人才,让这些人才发挥最大的效用。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是可以陶冶的,是由磨炼造就而成的,即使是好的玉石也必须经由琢磨陶冶才能成器。他说:“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练而出而。《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董子曰:‘勉励学问,则闻见博;勉励行道,则德日进。’《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勉强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才识足以济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2、“勤教”、“严绳”

曾国藩的一生中无论在家修身还是进京为官、出外治军时最重“勤”字,“勤”是吃苦耐劳的素质与能力,他不仅严于律己,还对其僚属管教甚严。李鸿章曾入主曾国藩的幕府,成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他回忆在老师曾国藩门下时的情景时说:“我老师实在厉害。从前我在大营中,从他办事,他每天一早起床,六点钟就吃早饭,我贪睡,总赶不上。他偏要我一同上桌,我没法,只得勉强赶上,胡乱盥洗,朦胧前去过卯,真受不了。习以为常,也渐渐觉不甚苦,所以我后来办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尽。这都是我老师造就出来的。”曾国藩对其僚属的管教严苛在李鸿章的话语里可见一斑。

四、结语

“人才”既经“广收”而致,又以“慎用”各尽其才,然后饬以“勤教”、“严绳”,自然陶冶而成,能挑起镇压农民运动,维护封建统治的重任。曾国藩的幕府人才济济,文武兼备,这些幕府人物不少在当时就享有盛誉,有的在后来卓有成就。如李善兰、华蘅芳、徐寿是当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俞樾、戴望是著名的经学家。郭嵩焘后来则成为中国首位驻外公使。薛福成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而曾氏幕府中的人才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不得不说与曾国藩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并且在人才的选拔、培养上有自己独特的标准与方法有着重大关系。

人才思想贯穿曾国藩的一生,并且曾国藩面对当时社会的急剧变换,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没有像那些固守陈规的儒家封建士大夫一样抵触西方文明,他反而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热心洋务事业,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延揽了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一批优秀的自然科学家,甚至在其去世前一年还上奏促成了首批幼童赴美留学。曾国藩的这种人才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应该意识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更好的利用人力资源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上一篇:兴趣是成功之母 下一篇:生本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