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时间:2022-06-24 01:54:27

狠抓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预习的重要性。

1.1自我探索,打好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上,而达到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学生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为学生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1.2及早掌握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在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力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难点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3人人获得练习机会,提高学习素质。

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后进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告知全班同学正确的答案;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无法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如何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素质得到了相应提高。

2.重视预习指导,循序渐进。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必须做到对预习指导到位,而且要循序渐进。

首先,在第一学段,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内进行预习。此时必须有具体的指导,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对学生较好的表现及时肯定,加以鼓励;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

其次,在第二学段,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预习方法,预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空,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

最后,在学生形成较好的预习习惯后,预习就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

3.预习时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为了预习而预习,而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师生、生生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这种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思考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会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领学生逐渐掌握“想”的本领之后,我又遇到了更大的难题:学生不会“问”。在试着让学生预习时对课文提出自己不懂之处时,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什么意思?”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是形式上的“提问”,是明知故问的“提问”。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仅仅是迈出了学习的第一步,我必须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思考及实践,带领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课文进行提问。

4.预习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

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的,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的,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的。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个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地向学生点明第几个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

5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5.1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有的学生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5.2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5.3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难以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以撞出思想的火花。

5.4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预习,但预习时不善于思考,或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6.预习内容的确定要适宜。

6.1适合学生的起点。

是否精心布置预习,不仅直接关系到预习质量的高低,还关系到学生预习能否持久,直至养成习惯的问题。如果预习内容要求太低,学生就会觉得过于容易,不必预习;反之,预习内容要求太高,学生也会感到难以达到目标,无法预习。只有准确定位学生的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预习的内容难易适宜,才能让学生“思有所悟”、“悟有所获”,才能感受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欢愉,大大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6.2适合目标的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若要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首先准确把握《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各年段语文学习目标,使得预习指导注重各个年段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指导方法螺旋上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上一篇:贵州师范学院开设学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可行性研... 下一篇:浅析健美操教学对女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