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策略

时间:2022-06-24 01:37:24

中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非专业能力缺失的困惑,意识到中职学校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对非专业能力的定义理解出发,阐述加强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中职学校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策略,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全面素质为核心的学生考评机制,提高认识,重视培养中职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从而使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受企业的欢迎。

关键词:中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44-02

笔者曾下企业对金华市十余家电子商务企业老总进行专业调研。其中的一个问题是:电子商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结果,十余家企业老总的说法几乎如出一辙,他们更注重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他们认为现在有部分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沟通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低,心态摆不正,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做事缺乏主动性和上进心,基本的礼貌礼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他们希望学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即加强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前调整好心态。

非专业能力涵义

能力是指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个体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又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指的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主要包括理念,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及拼搏精神等;品格,如人格、道德品质、心态、心理素质、毅力、修养、气质、风度及诚信等;能力体系,如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等。

有资料显示,62%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非专业能力对其工作“很重要”,78.5%的用人单位认为非专业能力与专业能力同等重要。而根据相关报道,珠三角地区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追踪反馈表”显示,尽管有87.2%的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满意,但只有不足三成的企业对其总体评价为“优秀”。工作态度、为人处事、个人品质、服务意识等非专业能力的缺失是导致总体评价结果较低的根本原因,非专业能力在企业对员工总体评价中所占比重超过一半。从笔者下企业调研的结果来看,中职学生的情况更为严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非专业能力的缺失将给学生就业带来困难。因此,重视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专业能力教育与非专业能力教育并重,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加强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非专业能力,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的培养,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分彰显个性以致缺乏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如许多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词不达意,思维逻辑差;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与人际交往能力,性格孤僻,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更有些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做事马虎草率,待人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等。中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要承担起这个重担,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为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学生就业能力构成不仅包括专业能力,也包括非专业能力,后者是更为关键的就业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相信非专业能力比专业能力更重要,非专业能力是基础,优秀的专业能力应该建立在优秀的非专业能力基础之上的。由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关于2006届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是企业在人才录用时突出考察的内容,对人才的聘用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更是如此。这三种关键的非专业能力恰好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长期忽视的,由此导致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只能依靠单纯的专业能力孤军奋战,就业支撑点单一,就业可控空间小,岗位能力差,难以就业或难以实现较理想就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非专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非专业能力培养

学校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教育理应承载学生职业准备与人格完善的双重任务。目前,职业学校的教育却只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如教育家艾禾所言:“今天的教育正朝着制造技术人员的特定目标前进,趋于功利。”教育所产生的“知识分子”逐渐沦为技术团体唯命是从的工具,成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因此,中职学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守业观、终身职业观向现代就业观与创业观转变,职业转换与新的职业适应能力成为劳动者永恒的职业主题。加强非专业能力教育,不仅可以降低职业转换成本,也可降低未来的职业风险,满足时代与社会需求。我们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转变只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而忽视非专业能力培养的观念,正确认识“一专”与“多能”的辩证关系,真正确立非专业能力在中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位置,树立全面的、合理的、科学的人才观。同时,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大胆实践,探索出一套有利于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有利于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新体制和新方法。

(二)改革课程设置,加大非专业能力课程比重

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比如在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课程比例原来大约是4∶1,如表1所示。现在,我们以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项目教学的课程设置要求,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沟通技巧、礼仪礼节等非专业能力课程,加大非专业能力课程的比重,使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课程比例缩小到2∶1,如表2所示。每节课安排专职教师和聘请的企业职业指导师协同授课,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沟通能力、道德品质、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形成以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创设非专业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

(三)创新教学模式,强化非专业能力培养

目前,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为教学主阵地仍立足于三尺讲台,教学方法仍是我讲,你听,作笔记,以单向传授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对行业岗位的了解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行业经验与课堂所获取的信息,与企业岗位实际有脱节。培育非专业能力就是要改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情境教学、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还有教师本身应多下企业锻炼,熟悉行业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提供学生一个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体验平台。

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如在实训课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换上岗位需要的工作服,在仪表仪容上灌输行业的规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业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感受被老师尊重的同时,体会和认同这样一种学习生活的方式,培养他们使用礼貌用语、善待他人等习惯。另外,应通过多组织活动,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从而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

上一篇:企业化:职业教育班级管理新模式探索 下一篇: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