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时间:2022-06-23 10:07:05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优化教学 教学规律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通过朗读,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一、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二、阅读探究,品读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备,在优美的言辞中表达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探究感悟,使其在学习积累优美语言的同时,思想情感、品德情操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净化和升腾作用,深入阅读,体会感情。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味,只要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引导到位,学生就一定会结合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主动积极地理解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品德得到定位。比如在教学《挑山工》一文时,可以抓住挑山工说的一席话,让学生反复阅读,联系全文,探究挑山工早到达山顶的原因,游人空手而行,反而比不上挑重担而行的挑山工的原因。教师并适当引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思考讨论在以后生活、学习中该当如何走下去,从而使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踏踏实实,认定目标,努力攀登。

三、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课堂上的偶况是相当复杂的,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况下,教师要及时发现它,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并灵活机智地处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甚至获得比预期还要好的效果,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调动学生的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

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N]光明日报2009,08-25.)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形成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五、以情激情,启发想象

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陪伴积极的思想情感的参与,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教师慷慨激昂的渲染,抑扬顿挫的讲述,对于启发学生进入角色,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文中,与文中人物同欢乐、共磨难,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一定会起到强有力的感染作用。如教学《草原》一文时可以以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开头,叙述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壮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访问队员,与作者一起畅游美丽的大草原。

六、美读文章,感受意境

教师的情感如春风化雨,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感染每个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是最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另外,在采用其他阅读教学方法(如引读、品读等)时,也应该融入情感因素,还可以利用脸部表情、体态语言传达感情,让学生在情感阅读中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时刻注意适当地融入各种情感,达到多层面训练学生语感的目的,这是教学实践证明的。

七、联系实际,亲身体验

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联系日常生活,举出类似实例,说出自己的体会,并进一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再进一步理解课文,对提高其生活认识、品德的构建定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养花》一文中,当学到“菊秧被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时”,让学生举出类似例子。有的说他喂了一条小狗,不知何因突然死了,自己一连哭了好几天。即使现在想起来,心里也怪难受的。通过这种移情体验,学生由自己的境地深化了对作者境地的认识,理解养花之乐是一种高尚的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乐趣,亲身的实践同样会触及他们的心灵。如《小儿垂钓》一诗的末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学生对谁招手搞不清楚,即使在课堂上和学生说明白了,其教育意义不会太大,如果让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理解实际表演,他们就会明白招手的是稚子而不是路人。这样,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内容,品德教育也寓于其中。

上一篇:数学教学“意外”资源的生成方式思考 下一篇: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