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完成超标定额任务,应如何补救劳动权益?

时间:2022-06-23 06:52:01

加班完成超标定额任务,应如何补救劳动权益?

[案情简介:]

小王2006年进入某电子元器件厂从事生产电子元器件工作。工厂每天为每个工作岗位都安排了工时定额任务,而规定的定额任务是在8小时工作日内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企业安排所有员工加班加点工作,所有员工每月只调休一天,其他时间全部到岗上班,且上班当日加班至何时,由工厂说了算,员工无法控制和预想;虽然员工工作很忙,但是工资却少得可怜,单位仅仅按照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数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小王与同事通过电视、网络获取了很多关于《劳动法》方面的知识,大家意识到工厂侵害了他们的劳动权益。2010年4月上旬,小王等进厂较早、年龄较大的部分员工组织大家站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很快单位所有员工都参与到这场活动中。由于单位没有设立工会,于是大家委托小王等成立“临时工会”,代表员工与企业协商。

2010年5月中旬,小王等员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坐在一起开始了紧张的协商。小王等员工代表指出:企业布置的定额任务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工作标准,员工为完成生产任务只能“被动加班”,而且还得不到任何补偿,企业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员工的权益。员工列出了我国法律对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的规定。劳动者一方坚持认为:企业自始至终,单方制定了不合理的工时定额制度,这存在严重的缺陷,严重违反了国家的法律规定,而不合理、不科学的工时定额导致工厂安排员工每月调休一天,这严重违反了国家对劳动工作时间的规定;且对于员工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的付出,单位没有支付任何报酬,更违反了国家规定;单位应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通过支付员工加班费等补救以前的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

企业通过向律师咨询,也意识到这种做法违反了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愿与员工达成和解。

[协商结果:]

经过多次协商洽谈,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如下和解协议:

(一)公司一次性补偿员工自进单位至今的加班费,具体数额根据员工具体情况详细计算。

(二)双方协商确定新的工时定额,企业与员工签订新的劳动定额专项合同书,双方约定确定劳动定额,应以技术测定为主,经验统计为辅,实行领导、专业人员和职工群众三结合的方针。

(三)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制定本企业的协商机制。

2010年9月始,企业实施与员工协商确定的劳动定额专项合同,由于新的定额数据是结合行业技术测定和职工的劳动经验确定的科学数据,因此具有极大的可实施性;同时由于此次双方的协商取得了令员工满意的结果,员工感觉劳动权益得到了尊重,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最终合理的定额制度既增加了员工的个人收入,又为企业创收,实现了劳动者和企业的双赢。

[案例评析:]

以上是因企业不合理的工时定额引起劳动侵权的案例。据调查,在劳动侵权案件中,这是最典型的侵权方式,有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都以这种方式侵害劳动者权益。

针对这类违法行为,我国法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例如:

《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上述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上述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用人单位在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劳动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懂法、用法,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企业一方,不仅仅单纯追逐经济效益,还要承担对劳动者和社会的责任,一定要在遵纪守法的范围内合理经营;同时,工会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案例中,正是由于该企业一直没有工会组织,这才出现员工的权益长期受到侵害而无人过问的局面。因此,依法建立工会组织才是该企业的当务之急。

最后,我们建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守法用法;建立良好的协商机制,形成合理用工机制,构建和谐稳固的劳动关系。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青春,扎根在家乡的热土上 下一篇:人才优先发展是人才强国、区域发展的基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