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们的情点燃学生的情

时间:2022-06-23 05:29:53

以我们的情点燃学生的情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和关键是首先让学生热爱语文,这已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热爱语文,才能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热情。

首先,我认为教师要热爱学生。

试想一下,哪位学生会愿意与缺乏爱心的语文教师接触呢?爱是教育之源,爱学生就意味着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只有爱学生,才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1 用语文课丰富的文化内涵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热情

语文课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科技、宗教、民俗等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说,凡是人类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都无法割断与语文的联系。而我们的学生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正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在语文课中适当的有选择有重点的传授一些人类文明的成果,一定会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在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篇精美的课文,都是一道营养丰富的文化美餐,对学生都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2 用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激情

让学生热爱语文,语文课不能由语文老师唱独角戏,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让学生和语文零距离接触。为此,在本期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像“走近名著”、“雪天赏雪说佳句”、“春联我来写”、“表演课本剧”等,这些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到了语文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许多学生乐此不疲。学生们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增强了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3 用教师自身对语文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与否与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然而,这种引导绝非是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指导者、旁观者来指手画脚,进行所谓的点拨,语文教师必须以和学生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一起走进语文的天地,而且必须以火一样的激情热爱语文。为此,语文课上我也和学生一起去认认真真读课文,和学生一起绞尽脑汁写作文;有时也参与学生们组织的语文活动中,甚至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学生看到的是老师对语文的热爱,看到的是语文课给老师带来的快乐。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就会建立起与语文的亲密感情。

其次,教师要热爱语文。让学生也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并下决心学好语文,这是我的语文教学观念。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既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有着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因此,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加热爱语文,才能引领学生走进绚丽迷人的语文世界。作为语文教师,最渴望的当然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语文!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呢?这关键就在于老师。

一个热爱语文学科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广泛涉猎与其相关的科学知识。而获得渊博知识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畅游于书海之中,享受无尽的快乐。“近朱者赤”,再加上儿童天生的向师性,老师天天手不释卷,班里不出现一批爱读书的孩子才怪呢!当孩子们爱上了阅读,也就爱上了语文。一位教师,要想让学生动情,自己首先要对这篇文章先动情,埋下情感的种子。让他们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我的班级中,我每周都会安排一节读书交流课。方法是在这一天学生要有目的性的哪一些书籍,比如:本周为动物类知识,按小组分段、分物的读,然后在集体交流,读到的知识及体会。常常我们会被学生的感受所感染。同时我也看到了读书给他们带来的转变。

然后,教师要唤醒学生。要走进文本,让学生的内心柔软起来。

一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爱心和热爱语文的魅力感召下加入热爱语文的行列中,可肯定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把酷爱语文的火花从自己的心里一直到每位学生的心里呢?怎样才能改变学生对语文的冷漠态度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要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的规律性的心情。”我认为,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类孩子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成立读书兴趣小组或小队,每天坚持读半小时,从适合他们的认知角度出发,引领他们先在书海的浅滩戏耍,让他们树立起个人的自尊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让他们意识到或发现:原来语文竟是这般迷人!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发挥聪明才智,用自己的思考来唤醒学生的思考。

然后找课前5分钟每天规定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读中感、读后感。其他学生在此基础上要说一说听后感。这时,我们会听到:“他读得很认真,我要学习他这个优点。”“他说的很对,我们一定要在平时养成关心父母、关心别人的的习惯”。这种自我教育已经在悄悄地发生着,何用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

再有,教师要让自己变成一本厚实的“书”。

今天知识更新迅速,我们要重新认识教师的“一桶水”。常言说:“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信息量大,变化快,涵盖面广,加之现代网络发达,信息传递快,学生自身的知识具有超前性和全面性。此外,现代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且敢于质疑……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成为多能型、综合型的人。面对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浪潮,我们小学教师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教师的“一桶水” 应该是永远鲜活而不竭的清泉,是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溪。教师博览广取,涵养学问,方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营养”。只有具备了广博的阅读和深厚的内在功底,当学生向你提出古灵精怪的问题时,你才能底气十足地说:“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因此,作为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要善于忙里偷闲,要学会挤时间读书,不断给自己补充精神食粮,让自己成为一本厚实的“书”。

这一点上,我认为要经常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还要学会经常反思的教学能力。教育圣者孔子曰:“五日三省吾身”。只有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当你对自己有清楚的自觉认识才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念念不忘,除练就一身扎实而全面的教学基本功外,重要的就是把读书当作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当成一种生命享受。通过读书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这样,你在课堂上就会神力顿生,激情飞扬,灵性横溢。你的课堂就会富有感召力,成为一位备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写作小常识:

论文常见模式;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上一篇:均衡提高教学质量看班主任 下一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