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5 08:50:55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1

2008,是每个中国人的向往;2008,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一年!在期盼中、在渴望中,2008年来临了!2008年的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摩天大厦拔地而起,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宽敞明亮,一条条宽阔的马路通向四面八方。世界一流的体育馆、宾馆,等待着各国朋友光临;到处都飘着各色彩旗;千姿百态的鲜花竟相开放,争奇斗艳;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啊,北京,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2008年我国将举办奥运会。我们作为中国人,自己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都代表祖国的形象。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在各方面注重礼仪,以展示我们古老而又现代的北京,2008,让我们相约在一座礼仪之都。

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大家应该注意一下大众传媒,事业有成的人有几个不懂文明礼仪?现在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离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现在社会大雅之堂越来越多,家长不会愿意孩子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一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长大了就懂得文明礼仪例如,这也是误解。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想一想,现在有些孩子说话没大没小,家里来客人不懂礼貌,饭桌上挑挑拣拣旁若无人,浑身汗味不洗,指甲老长不剪……这些孩子如果不教育、不矫正,会在某一天早上突然变个样吗?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培养文明礼仪习惯,与孩子天真无邪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人。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回想起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相比之下,我们市民的素质确实存在一些差距,“比如在国际比赛中,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愿意让自己的国家队获得冠军,但当时所有雅典公民都会给各国运动员鼓掌。我联想到2008年,所有场馆大半都是中国人,如果我们忽略了外国人的感受,不以礼相待,作为主办过将是一个最大的遗憾。”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2

请看以下几种拟题的方法:

一、巧妙化用,妙趣横生

把影视剧片名、歌曲名、诗词名句、俗语、谚语、歇后语、广告语、歌词等适当改动,进行套装借用作为文章的题目,不仅是考场作文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而且常能使文章熠熠生辉,妙趣横生。如以“学习”为话题的题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是考试惹的祸》《将学习进行到底》;以“环保”为话题的文题《我想有个家――一个小鸟的心声》;以“宽容”为话题的文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以“理解”为话题的文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妈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以“情感”为话题的文题《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有多少悔可以重来》、《最近比较烦》、《怎一个“愁”字了得》;以“读书”为话题的文题《爱你没商量》;以“生活”为话题的题目《笑傲人生》、《我和磨难有个约会》、《我与磨难面对面》等。以上几例通过引用或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广告词等作为文题,使得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妙趣横生,产生了独特的魅力,阅卷老师看了之后,一定会一见钟情。

二、善用修辞,形象生动

这种方法,是指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拟题,可以增强文题的美感,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使文章锦上添花。如:以挫折为话题的题目《挫折是一种美丽的痛》;以创新为话题的题目《创新永不下岗》;以“关爱” 为话题的题目《母爱是一首歌》《老师是一把遮阳的伞》;以“生态” 为话题的题目《一只小鸟的自述》;以“故乡” 为话题的题目《故乡,我永远的天空》《千年月色万年情》;以“环保” 为话题的题目《还我家园――鸟类的呼声》等。这些题目,由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所以像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又像一块块磁石,吸引读者的心。

三、精彩组合,风趣幽默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音译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英语单词或短语作为标题。这种标题,具有幽默色彩。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阅读的轻松感。如:以“学习”为话题的文题《知识改变命运Let’s go》;以“科技” 为话题的文题《How are you, E-mail》;以“电脑”为话题的文题《因特网,my love》;以“幸福”为话题的文题《Come on,给我感觉》;以“亲情”为话题的文题――《Modern,老妈》;以“校园”为话题的文题《女孩,Sorry》。

四、适当增补,以小见大

在所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进行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这是最简捷方便的拟题方法。如以“感受”为话题,可拟《感受幸福》《感受生活》《感受母爱》《感受文学》等;如以“倾听”为话题,可拟《倾听月色》《听雨》《倾听成长的声音》《听箫》《夜阑听风》等,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顺利展开,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五、逆向思维,巧设悬念

在拟题时,我们可以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怦然心动的好标题。可以违反常情,如《苦难也是一笔财富》《差生也美丽》等;也可展开想象,如《有梦才会有远方》《带上快乐上路》《当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我想再活五百年》《最后一只老虎》等这些文题就拟得很有穿透力,阅卷老师自然会“一见倾心”。设悬念就是制造疑团,在以往的评书中常常用到,其效果就是让人虚惊一场。让文题一反常规,从反差上制造悬念,如《愚公不愚》;可以以怪生悬,如《100分,我恨你》;可以借用数字设悬,如以《1、3、5》抒写音乐情怀;还可以添加标点符号或采用标点符号、数字拟题来设置悬念,如《我最需要……》《?――!》《1+1≠2》等。

在拟题时要注意,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拟题,都应做到文题精练、醒目、新奇、生动且在话题之中,还要与所写文章文体一致。我们不能单纯为了拟题而拟题,在拟题的同时还要考虑,在这个文题下能不能写出文章来,不要一味地标新立异,结果却给自己出了难题。

“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灵活性,创新性为我们拟好题目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施展才情的平台,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开动脑筋,一定可以拟出漂亮的文题来!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3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广大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写作范围的扩大,极大地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所以,很多人认为话题作文跑不了题,有的考生甚至认为可以随便写,对话题作文的理解出现了极大的偏差,甚至陷入了误区。现把学生作文中经常陷入的误区归纳如下,以便引以为戒。

忌讳一:貌合神离,自欺其人

例如有的同学在以“风”为话题作文时,给主人公取名为“风”,让风任意地做了一件事情;而其内容却与话题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有的同学先对风进行了一番描写,然后写了一件与话题没有实质性内容的事情。从形式上看,体现话题“风”的信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其实这只是形式而已,从实质上看,文章已经远远地偏离了话题。

我们应当认真审题,把握命题的立意倾向,努力使自己作文的立意切合题意要求。

忌讳二:云游四海,不知所之

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为广大考生在展示自己特长方面提供了方便;但并不是说就“自由散漫”,没有“纪律”约束了。文章应当在话题规定的广阔范围内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小的范围,这样,我们的作文才能够写得具体,生动,深刻。

有的作文多重立意,没有明确单一的中心;有的作文文体特征不明显,甚至是似驴非马,不伦不类;也有的作文涉及范围太大,这就必然出现假、大、空的不良现象,导致作文的失败。

要想跳出这一误区,就要做到:

写人――要有具体的人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

记事――要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议论――要有明确的论点、典型的论据和恰当的论证方法。

忌讳三:缩手缩脚,放弃权力

我们知道,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便于我们充分发挥,这对于我们考生是一件幸事。可是,有的考生放弃了试题给予的权力,缩手缩脚,打不开思路,不知这个“大蛋糕”从何下口才好。这就直接影响了考生写作能力的充分展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我们应当在话题规定的范围之内,大胆地选取自己最为熟悉的题材,甚至可以大胆地想象,选用一种合适的文体,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忌讳四:名曰含蓄,读者茫然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那些作文随意的同学提供了所谓的理论“依据”。有的同学完成文章以后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更不知道是不是与话题有关。问之,则曰,含蓄!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题目、画龙点睛的议论、题记、后记等形式明确主题,表明文章立意与话题的关系,即使是较为含蓄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戏剧、童话等)也应当让读者体会到文章的立意及其与话题的内在联系,否则,就会使读者茫然,很容易被判为跑题。

忌讳五:扩写材料,自作聪明

当前流行的话题作文,一般是通过一则或几则材料引出话题,有的同学则扩写材料,当然这些材料很典型,但是,文章仅仅使用这些材料,但是不免给人以“孤陋寡闻”之嫌,内容空洞之感,“训练无素”之痕。我们要用自己的材料写作。

总之,我们要充分理解话题作文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拟题五忌讳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给广大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空间,这无疑对考生来说是一件幸事。但是,还有不少考生在写作当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写作能力的展示,影响了作文成绩。这里,仅就“拟题”方面出现的问题,谈以下几点。

忌讳六:标题太大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从本质上讲是给我们规定了“写作范围”,而这个写作范围往往很大(这一点正体现了作文的开放性),我们的作文只要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就符合要求。命题者的意图是让考生在这个大的范围之内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写作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如果考生不理解这一点,把标题拟得太大甚至用话题做标题,那显然是难为自己:既不好驾驭文章,又写不具体。这样文章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忌讳七:标题太长

标题应当简明。如果过于冗长,那么它就直接影响文章的整体质量。标题应当简洁、明了,尽量用最少的语言符号,囊括最丰富的内容。

忌讳八:标题太偏

是否符合题意是评价高考作文的最基本的标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作为眼睛的标题不能体现文章与话题的某种内在联系,那么,谁敢保证这样的文章符合题意?

忌讳九:标题太晦

标题应当尽量明确地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或写作上的某突出特点,以方便读者的阅读;如果文章的标题晦涩难懂,就背离了我们的写作目的。

忌讳十:拟题太晚

话题作文写作的一般要求是,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基础上打腹稿,列提纲。这当中当然也包括标题的拟定。可是,有的考生违背这一规律,先写正文,后写标题。这就很难保证标题的质量,有的甚至忘记了写标题。

总之,我们要根据写作的一般规律,结合考题的具体要求,借助于一定的拟题技巧,拟定出具体简明、具体的高质量的作文标题,切忌“大”“长”“偏”“晦”“晚”,从而为取得作文的整体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材料作文四忌讳

当今高考作文命题,形成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材料作文大有愈来愈被看重的趋势。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材料是立意的基点,提示语用以启迪考生的思维,具体要求是硬性规定。要写好材料作文,就要按照这种题型的特点要求,避免“违规”,为此,现就考生在写作时容易步入的误区归纳如下:

忌讳十一:另起炉灶

材料作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材料对考生进行限定,以避免猜题、宿构、抄袭等现象,体现考试的要求。因此,在写作时要使自己的作文能够与材料产生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是,有的同学却不顾材料的限制,我行我素,另起炉灶。这就势必使得自己的文章脱离材料――跑题!其成绩可想而知。

我们应当根据材料立意,使自己的文章与材料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忌讳十二:依恋过度

在文章的关键位置(譬如标题、开头等)适当的引用材料,是解决“另起炉灶”的问题有效方法。但是,有的考生却机械地照抄材料,引用目的不明确,尤其是当材料较长的时候,照抄材料就会使开头过长,头重脚轻,文章主体部分被挤占,内容相对减少。这种过度依恋材料的不良做法,会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立意,有选择的引用,语言要简明,篇幅要简短,在表述上要有倾向性。

忌讳十三:避重就轻

材料作文不但给了考生必要的限定,还给我们提供了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的的平台。材料作文中所用的任何材料(寓言、诗歌、漫画、图表等)都有一个主旨。我们应当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的立意角度,切不可盲目地用猎奇的心态,寻找“球”。如果连材料主旨都没理解就追求立意的创新,那么,就是避重就轻,其结果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鸡飞蛋打,离题万里。这种铤而走险的做法是违背材料作文的写作规律的,是不可取的。

忌讳十四:过河拆桥

材料作文的立意是从题目中的材料中产生的,而立意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我们不能“过河拆桥”,稳妥的做法应是在文章的必要位置不失时机借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化主题,使文章始终和材料保持一种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即使是阅卷老师工作压力很大,阅卷速度很快也会立刻看出文章与材料的关系,那么,我们的作文就会万无一失了。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4

综 上所述,高考给材料作文中审题是写作的关键。那么,如何审题呢?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会对材料分层次、分类别、巧归纳、巧总结,把材料中所涉及到的写作对象 进行分类归纳,然后再去选准角度,进而提炼合适的写作话题。可见材料作文题型在考查考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考查了考生的阅读鉴赏、分析材料的能力。为此, 我们可以采用逐步转换命题题型的方法,使给材料作文题型转换为比较容易把握写作角度的话题作文类型和命题作文题型,这样,考生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 里”了。对于这个转换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审清楚题中所给材料之后,给材料分层次,归纳、总结出材料中的写作对象(包括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接下 来,选准写作角度,根据写作对象和写作角度,提炼出写作的话题,就可以将这种材料作文题型转换为话题作文题型,然后,命制出写作的标题,再将话题作文题型 转换为命题作文题型。经过这一步步地转换,我们的高考写作最终都要归结到命题作文题型的写作上来。那么,高考作文的标题一旦命制好,考生就要围绕考生自己 所命制的标题去构思行文(当然,对于命题作文来说,就不需要考生自己命制标题了)。首先明确一点,致力于文学创作的“未来作家”和想参加自主招生以及作文 大赛的选手可以不学习我们文章中提到的技法,因为教育部命题中心的有关考试说明已明确指出:高考作文不同于文学创作,也不同于平时有关部门举行的作文大 赛。

首先,我们要做到“细审题”。所谓细审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一字不落地粗读、细读各两遍。通过读材料,我们要对材料所涉及到的写作对象进行分类归纳,从而为确立要提炼的话题选角度。

其次,我们要学会“选角度”。看题目中所给材料涉及到几个写作对象,围绕归纳出的几个写作对象,并把这几个写作对象分为不同类别。对这几个类别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进

行分析。每个写作对象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多角度探究,从而全面地把握写作对象,力求找到写作的最佳角度。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5

为什么自去年二元关系型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在高考卷上露面以来,此类话题如此备受青睐呢?难道是—种巧合吗?我想未必,必有个中道理。大概至少有三个原因:

一是二元关系型话题富有思辨性,思维含量高。作为高考作文试题,应当有一定的难度,而这种难度不能是偏题、怪题,只能在审题上添加一两个砝码。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要求考生辩证地、立体地分析二者关系,找出二者的有机联系,提升了高考作文检测的思维含量,恰到好处地为审题添加了这一两个砝码,适应了作文试题加大区分度的需要。

二是二元关系型话题增强了话题作文的限制性。考场作文要发挥其选拔功能,必须有所限制,否则会给宿构抄袭者开方便之门,有失公允,一元话题是一个点,过一个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限制相对少一些,宿构抄袭者,一不留神就能得手;而二元关系型话题是两个点,过两个点只能作一条直线,限制相对多一些,宿构抄袭者往往弄巧成拙。

三是二元关系型话题增强了话题作文的逃逸性。平心而论,一元话题话题是比较容易猜中的,二元关系型话题就不容易猜中了。在各种悬赏押题高招迭出、猜题之风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增强试题的逃逸性,不让押题者占便宜,从源头刹住猜题押题之风,是至关重要的。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话题作文的开发,从形式上来说,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是其开发的方向。但从各地阅卷情况来看,相当多的考生对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是陌生的,问题不少,得分不高。怎样写好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五点:

一、处理好话料与话题的关系

首先是话料的使用离不开话题。一个话料的寓意常常是多方面的,只有选择话题范围内的某种寓意开掘,才切合题意。例如山东等省使用的全国卷的作文题,先给了四段语录作话料,再给出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四段语录与考生做过的—些作文有关,但有些寓意在话题的范围之外,若照搬就很容易离题。如但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以理解为信念坚定,矢志不移,执著—念,百折不挠,但这些观点与话题中“听取别人的意见”无关,只有理解为坚信自己的选择,不受闲言碎语的干扰,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这才有对“别人意见”的态度,不至离题;又如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可以理解为互相信任,勤学好问,但以此立意,也越出话题,只有理解为不刚愎自用,不固执己见,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别人的意见才切中话题。再如达·芬奇的话“应耐心听取他人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固然可以理解为宽容大度,理解万岁,化干戈为玉帛,但若以此立意,也与话题失之交臂,因为个中没有对待别人意见的正确态度。

其次,话题的开掘也离不开话料。虽然现在的话题作文一般不要求考生一定要复述话料,但话料对话题的诠释、限制、暗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青海等省使用的全国卷作文,话题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料说得明白,一位富人发财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他向哲学家讨教,哲学家让他透过玻璃着,他看见了众人,再让他照镜子,他只看见了自己。哲学家说:“就是玻璃后面那一点点白银,让你看不见别人,只看见自己了。”由此可见,解读话题的关键在“白银”,在金钱物质利益。这道题要写的是在这方面如何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金钱与良知、感情、责任心的关系的问题。如果离开了话料,面对话题,考生就会陷入五里云雾中了。

当然,话料离不开话题,话题离不开话料,并非仅对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要求,一元话题作文也有此要求,只是二元型话题作文需要考虑的因素多了,很容易顾此失彼,因此审题时要高度警惕,以免陷入“旧辙”。

二、寻找二元关系的交汇点

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这种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分析二元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找其联系存在的条件,找两条线的交汇点。二元之间的关系多种,有的是因果关系,如“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有的是并列关系,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的是选择关系,如“材与非材”;“明镜与昏镜”,无论何种关系都有一个隐含的交汇点(或称焦点)。把这隐含的交汇点找准了,文章就深刻,例如前面谈到的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其交汇点就是“善听”。抓住这一点“取舍别人的意见”,那么,“走路与问路”等问题都迎刃而解。又如湖北卷的话题“买镜”,它在话料中说的是制镜与售镜,制镜者考虑到世人多半喜欢昏镜,不喜欢明镜,因为明镜让脸上细小的瑕疵都现出来,不自在,因此十面铜镜中九面是昏镜,但话题却是买镜,强调买镜与用镜,也就是强调被批评者对批评意见的态度,这样,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成了文章的焦点。主张买明镜的,无疑是欢迎批评,越尖锐的批评越好,良药苦口利于病。主张买昏镜的,则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不必做谨小慎微的规矩小儒。再如辽宁卷的话题“平凡与自豪”,它在话料中说的是一位母亲既为当上名人的儿子而骄傲,又为正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而自豪,因此话题中平凡与自豪的交汇点应当是“我们应有怎样的人才观”,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面的,平凡而充实的生活同样有意义。

三、辩证地认识二元间的关系

二元关系型话题中的二元之间的关系常常是辩证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时,对其关系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平面上,不能两者简单相加,而要立体分析,抓有机联系,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这道话题作文,若将这两个方面各写几段,最后说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就太肤浅了。有一位考生就写出了二者的辩证联系。他先从人生这个大背景中引出话题,“人生征途漫漫,任何一次取舍都关系重大,或因取之得当而终身受益,或因舍之轻率而抱恨终生。如何取舍才能彰显智慧呢?”由此,引出“那就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把“听”的问题提出来了。下面就是刘邦与项羽的对比,一个因广纳贤才而成功,一个因不听忠告而失败,又用中国俗语“—人不如二人智”,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来印证,用思维的“灯下黑”和“旁观者清”来分析,指出“没有涓涓细流的补充,哪有大海的浩瀚?没有滚滚尘石的堆垒,哪来泰山的壮观?不听他人意见,我们的智慧之花必定枯萎。”接着考生起笔陡转:“然而别人的意见不一定都是对的,别人指路也有指错的时候”,并列举宋高宗让秦桧指路,错杀忠良,留下千古骂名,商纣王让妲己指路,酒池肉林,失商朝天下来印证;又提出怎样取舍别人意见的问题。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要相信自己,解决一个“善听”的问题。文章最后说“人生如琴,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弹出铿锵的节奏;人生如棋,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把握转败为胜的棋局;人生如画,只有善听别人的意见,才能尽万物之妙;人生如书、只有善听别人的意见,才能兼百家之长。善于取舍别人的意见,人生的成功就会在繁花盛开的枝头向你微笑。”读这样的作文,考生思维的缜密、思辨,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又如广西等省使用的全国卷的话题是“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它首先通过网站聊天,讲述了一个老太太为天晴下雨发愁的故事,有人劝她换个想法,老太太一试,果然天天快乐。接着聊天者中有人质疑,甚至有人骂了一声:“阿Q”。这道题说明“忧乐人人有,惟在一念间”,人们的态度、思维方式是有其主观能动性的,乐观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但另一方面,挫折本身也有其客观实在性,我们还应直面现实,努力改变现状。只有认真把握二者关系,文章才能有思辨性,议论才能克服片面性、绝对化,才能站稳脚跟,无懈可击。

四、揣摩研究二元关系的意义

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话料帮助考生开启思路,话引帮助考生拓展视野,话题给考生圈定范围,话框向考生提出行文要求。这些都是在试题中明示考生的,唯—不能明示考生的是命题意图,也就是研究二元关系的意义。这就要考生自己认真揣摩了。然而考场上多数考生不去揣摩命题意图,不思考研究二元关系的意义,看完话题之后就忙于找事例,印证二元关系(写议论文),或演绎二元关系(写记叙文),根本不去想想为什么要研究这种关系。这样文章只能在现象上浅层次地重复,不可能揭示二元关系的本质。因此,从阅卷情况来看:多数二元关系话题作文失之肤浅。怎样才能使文章立意深刻呢?就要靠问号开路——为什么要研究这二元关系呢?例如话题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话料与话题中我们看到其中交织着自信与信人的矛盾、疑自与疑人的矛盾、信自与疑自的矛盾、信人与疑人的矛盾……为什么要解决这些矛盾,摆正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关系呢?那就是有些人不懂得个人进步、成功,离不开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不懂得来自别人的间接经验应当用自身实践去验证,从而使之得以补充和纠正;不懂得自己应与旁观者换位思考,互为不同意见的过滤器。考生的思维若能上升到这样的层面,其文章自然会入木三分了。又如话题作文“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如果仅仅列举一些遭遇挫折者因放大痛苦而祸不单行的例子,往往是拾人牙慧、缺乏深度的,只能给人依样画葫芦的感觉;如果深究一步,为什么要研究“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的关系呢?你就会发现,原来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人们要正视矛盾,正视挫折,并积极主动地去化解矛盾,扭转局面,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若放大痛苦,一蹶不振,只能使矛盾向不利的方向转化。有这样的深入分析,文章就能切中肯綮了。

五、切入的角度宜小不宜大,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6

一、审题关――奇葩离不开根

高考话题作文通常会在话题前给出一定的提示语,但是依然还有考生会写出“出轨”的作文。例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话题是“忙”,有考生就将话题误解成了“帮忙”,结果得到了很低的等级分。由此可见,读懂材料,正确理解话题以及明确出题人的命题意图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例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话题是“传递”,提示语中给考生提供了很多思考方向和角度,从而赋予了“传递”丰富多彩的含义。学生只要能把根植于“传递”这一内涵丰富的话题,就能让作文开出娇艳的花。

二、构思关――美文都精于构思

苏格拉底说:“我们应该把真实看得高于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的真实性是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统一。例如,苏轼《赤壁赋》中客和吹洞箫者的谈论,以及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原和渔夫的对话等,都可以看做是作者为刻画人物而运用的精妙构思。再如,2007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我有一双翅膀》,开篇引用歌词作为题记,然后以时间顺序写了“我想飞”“我要飞”“我会飞”,整篇文章一目了然,开合自如,体现出了很强的结构美。

三、扣题关――瞄准话题中心不偏题

话题作文虽然比命题作文写起来自由,但不能脱离话题。常见的扣题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生活琐事入题法。

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窗棂边的栀子花》,作者开篇即从生活中常见的窗棂边的栀子花切入话题,引出自己的观点,表达了一切道理都从生活中来的观点。

2.说文解字巧开篇。

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美,距离的忧伤》,作者开篇便通过解析仓颉造字切入话题,以说文解字的方式表明了距离的重要性。

3.变形阐释切入法。

所谓变形阐释切入,就是对话题作文的材料进行巧妙变形――或将其压缩成一句精要的话,或将其扩展成一个事例,进而自然引出自己的观点。例如,高考满分作文《遥望晶莹,近观纤瑕》的开头,作者就是将材料中雷抒雁的诗歌进行了变形阐释,以此切入话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4.类比构建暗切题。

所谓类比构建暗切题,是指在行文中活用材料和其他事例进行类比,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高考满分作文《仰望星空》,开篇即用三个整齐的句式类比构建,鲜明地指出了距离与完美的关系,结尾则通过再次点题深化了中心,整篇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精巧。

5.鬼斧神工叙事中。

所谓鬼斧神工叙事中,是指写作时可以巧妙地把材料中的人、事、理演化为叙事的中心,以叙述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例如,高考满分作文《回家》就通过编故事恰如其分地演绎并表达了人与家乡复杂而又莫名的关系,进而使文章表现出了含蓄深刻、意味深长的特点。

6.卒章显示话题法。

卒章显示话题法,是一种在文末彰显话题并亮出主旨的作文结构方法,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作者就恰到好处地将材料中的诗歌化为文章的内容,并在结尾照应了话题,读后叫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总之,学生只有合理恰当地运用好材料,独到而新颖地切入话题,紧扣话题材料,瞄准话题中心,才能写出优秀的话题作文。

四、文体关――异彩纷呈贵在精

紧扣文体特征写特色作文是写好高考话题作文的又一关键。因此,写记叙文要注意细节描写与叙事的详略,以及事例的时代意义;写议论文要注意议论文的要素,并选择丰富而恰切的论据。当然,考生还可以用访谈式、对话式、日记体、书信体、辩论会、新闻发言稿、剧本、就诊报告、处罚通知、广告文案等标新立异的形式写话题作文。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百家讲坛》与《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就分别运用谈论式和书信体,不仅降低了行文难度,还收到了结构美的效果。

五、真情关――率性为文贵创新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7

关键词 小学教学法 学习策略 语文教学

“对话”理念变革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话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视,但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教师对此认识存在着一些偏差,如将“对话”仅仅看成是一种形式,忽视了对“对话”本质的思考,缺乏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真正重视;缩小了“对话”构成者的范围,将对话仅仅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生生对话”、“人机对话”、“生文对话”等其他的对话因素;将对话理解为外在的“对答”,而不考虑学生内在的思想和对思想的完整表述,因此出现了诸多“零碎对话”的现象。

1基于“对话”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基于“对话”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构成一种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模式。该模式以“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

(1)对话核心主题。对话核心主题是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中心,是“显性对话者”-“教师、学生”与“隐性对话者”-“作者和编者”借助教材这一载体,共同构筑的一个话题。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对话核心主题进行对话的过程。(2)对话分主题。在对话核心主题的总体框架下,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他们会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些在对话核心主题之下的主题就是对话分主题。(3)对话依托点。如果说“对话核心主题”和“对话分主题”是课堂对话赖以展开的中心,那么对话依托点就是阐释对话核心主题和分主题的“论据”。语文课堂对话的依托点包括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等不同层面的语言单位,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延伸的相关内容。

2基于“对话”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内容特点

(1)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将整个语文课堂看成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对话场,始终围绕着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展开对话。“对话”式语文教学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来自于学生和教师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还文学作品应有的完整性。所以,在教学一开始,就要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对话核心主题或者从认知角度、或者从思想角度、或者从情感角度进行概括,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而确定。因此,对话式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感受。(2)力求还语文课堂最质朴的特色。教学本身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孔子培养学生,苏格拉底启迪青年,都凭借着最单纯的手段-语言,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影响了无数人的心灵,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已不同范围和程度地陷入了“作秀”和“浮华”的怪圈。因此,语文课回归本质成了许多有思想的教师的追求。

3基于对话的课堂活动过程

下面就以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为例来进行具体阐述。首先,通过预习、谈话及书面反馈了解到,学生在理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提出的较为集中、也较有深度的问题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两个“生命”作为题目?课文用三个例子来写生命,有什么不一样?基于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把握,课题组在研究教材和教法的过程中逐渐明朗了本文教学的“对话核心主题”:即从对文章第一段“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一问的回答切入,以“生命是()”为该课的“对话核心主题”。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以“生命是()”作为引入和提升。第一步:教师从身患癌症与死神顽强抗争的16岁少女张穆然的微笑、快乐、坚强、充满爱心入手引出该课学习的“对话核心主题”。教师运用幻灯,首先呈现了带着灿烂笑容的张穆然的照片,将如此灿烂的笑容与身患绝症进行连接,从强烈的对比冲突中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段,她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舍不得你们生命的长短不是一个量词,活得有价值就长,没有价值就短。”同学们,张穆然已经离开了,然而她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话语)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勇气,生命是坚强,生命是坦然,生命是乐观……。接着,教师将关注点转移到课文《生命 生命》,进行了这样的过渡,并引出了“对话核心主题”。

师:生命还是什么呢?有位台湾作家叫杏林子。她对生命也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在她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生齐读):“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生齐读题目:生命 生命)。

师:那么,杏林子认为生命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好好地去读一读,然后想一想,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生命是( )

生命是( )

生命是( )

生命是( )

……

第二步:学生和教师围绕着“对话核心主题”谈自己的感受,得出一个一个分主题,并运用课文或课文之外的各种依托点阐述自己的分主题。第三步:教师通过总结,提升大家的认识,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在该课中,教师主要采用了三种方式提升大家的认识,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

综观这一课堂活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围绕着“生命是( )”这一话题展开,而在展开的过程中,学生具有非常突出的自主性,他们可以选择文本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一点进行引发,包括字词、句、段、篇以及课外的内容,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散性思考。

4结语

综上,从课堂结构角度看,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的逻辑联系,前后照应,具有思想和情感的升华与提高的作用,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和主题组织语言的能力。

⒖嘉南

[1] 张铭新.基于对话理念的小学语文多媒体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7):91-92.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8

1.对话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对话话题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创造一个互动交往的平台,从而在对话中获得知识。然而,当前的对话教学大多以教师灌输为主,往往提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回答,回答不上,便叫另一个,直到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方才罢手。这种单一的对话形式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思考质疑、互动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2.对话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研读

文本研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研读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略读课文,在学生尚未真正理解文本内容时,教师便迫不急待地开始了对话。这样,容易使学生对课本内容认识不清,偏离主题,对话内容流于表面,从而无法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情感获得深刻的领悟。

3.对话主体突出个别,缺乏民主平等

在当前的对话教学中,对话主体之间缺乏真正的民主平等,部分教师仍然认为自己是课堂中的掌控者,学生是服从者,完全将课堂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有些教师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偏向成绩突出的学生,漠视成绩平平或低下的学生,这样学生得到的对话机会自然悬殊,在优生享受话语特权的同时,差生却失去了话语权。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1.开启兴趣之门,激发对话欲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从事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只有对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对话的欲望。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对话教学时应注意以学生为个体,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动机和兴趣。教师应创设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教学活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都可以进行自由的对话,真实、真诚、自然的互相交流和沟通。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发现,在发现中更加喜欢对话,在对话中学会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对话能力,在对话中学会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中总结对话内容。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欲望,不断地学会思考,学会发问,学会探索,教师通过这些特性来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深入地挖掘知识,寻找语言艺术之美、生命之美,从而自我升华。

2.构建和谐环境,营造对话氛围

课堂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对话、交流的主要舞台和空间,我们需要在此空间中营造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才能有效地开展对话教学活动。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知识产生的个性化见解,对学生耐心启发引导,让学生融入语文作品中,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情,体验作品人物中所经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对话实践中深入地理解生活,产生积极的生活观、世界观和自我认知。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如果仅仅让学生了解到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无情、贪婪、爱慕虚荣等这些罪恶面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菲利普夫妇这种特性是怎样形成的,思考在当时社会的环境中,物质至上的思想理念制造出了多少这样的人物,他们对社会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我们未来生活的环境也变成这样的环境,将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灾难。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表达社会真善美的作品,并与此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理解真善美的生活需要从我做起,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3.合理设置话题,活跃学生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通常是从讨论话题中展开,因此讨论话题设计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对话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设计讨论话题时,应做到有涵盖性,话题的设计不应过多,少而精最好,通过话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应用知识来解答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水浒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下一篇:优秀文章赏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