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医务人员防止院内感染的防护对策

时间:2022-06-23 12:59:49

疼痛科医务人员防止院内感染的防护对策

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科作为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独立学科具有门诊量大、传染性病情隐蔽等特点,由于各类神经阻滞及微创介入治疗大量开展,工作人员成为极易受到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不仅可使自身免受疾病的侵袭,同时还可避免院内感染给病人带来痛苦。

1疼痛科易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

1.1化学因素

1.1.1麻醉剂有研究表明,接触麻醉剂的女性医务人员有不良妊娠结局,同时存在肾脏病及维生素B12代谢紊乱情况[1]。

1.1.2戊二醛临床上戊二醛作为高效灭菌剂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具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引起哮喘、接触性皮炎、鼻炎等。

1.1.3臭氧超氧治疗关节疾患日渐增多,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眼睛黏膜和肺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引起肺水肿和哮喘。

1.2物理因素

1.2.1激光由于激光具有单色性好,在眼底的色差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极低的激光能量照射即可引起眼角膜或视网膜的损伤[2]。

1.2.2锐器刺伤属物理性损伤的常见原因。如针灸针及注射针头的不慎刺伤,不仅给医务人员带来身体的伤害,更大危害在于这类损伤常易传播疾病。

1.2.3放射线随着介入手术中C型臂等影像增强器的广泛应用,使医务人员接触X射线可能性大增,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浑浊甚至诱发肿瘤[3]。

1.3生物因素据北京地区部分医务人员感染状况调查,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最高[4]。活动性肺结核及未确诊者,其感染可能性最大。

2防护对策

2.1正确的洗手方法接触病人前后洗手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操作要求不同采用不同方法。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须行外科洗手法。

2.2防止锐器刺伤感染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必须置固定容器中传递,各项操作严格按操作规程实施,操作者若受到已被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损伤,必须立即更换,不能再用于病人。刺伤后立即挤出血液,用酒精复合碘冲洗伤口,肌注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500单位,并定期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查半年到一年。

2.3各种防护屏障的应用保护性的屏障防御能减少医务人员皮肤、黏膜与潜在性感染性体液的接触。

2.3.1手套接触被体液、血液污染的物品时使用。操作者手上有创口,须先用创可贴保护后使用。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治疗不同的病人前必须更换,脱掉手套后应立即洗手,重视皮肤、黏膜的防护。

2.3.2防护服介入治疗时穿着铅衣防护。普通隔离衣一旦被血液或唾液污染应立即更换,换洗应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

2.3.3防护眼镜不同的激光治疗机使用不同的防护眼镜。若眼睛不慎受到照射应立即找眼科医生诊治。

参考文献:

[1]吴伟斌,周永红.试论医学职业暴露及其安全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0):629-633.

[2]杨继庆,李海涛.激光的危害和防护[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23,125.

[3]魏俊英.浅谈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4615-4616.

[4]唐晓敏,李新军,罗培林.北京地区部分医务人员HCV感染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杂志,1997,15(4):297.

(收稿日期:2010-05-24)

上一篇:老干部认知功能的预测在疗养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疗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点与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