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产业集群演化升级与“沈本一体化”发展对策分析

时间:2022-06-23 12:34:32

辽宁产业集群演化升级与“沈本一体化”发展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被证明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式、新推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空间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在国外、国内一些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产业集群演化升级理论入手,立足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沈本一体化”的发展之路,以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 沈本一体化 发展对策

产业集群演化升级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理

对于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的研究和阐述,涉及一些观点和学派。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其在《经济学原理》中,最早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由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马歇尔提出,当产业持续增长时,在该区域会出现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先进的附属产业,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刺激铁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改进。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还会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而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外部规模经济,进而导致了产业集群的出现。

克鲁格曼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将导致产业集群的外部性分为经济型外部性和技术型外部性。他认为,中间投入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张这类市场因素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可称为经济型外部性:而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带来的溢出效应可称为技术型外部性。这两种外部性都形成了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同时,在集群内企业间市场份额竞争、价格竞争对区域集聚的分散作用,称之为集聚的离心力。克鲁格曼在其理论中强调了产业及其产生的自发性和空间分布的偶然性,也就是说,在一个地方形成什么样的产业集群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从马歇尔到克鲁格曼的100年间,经济学家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是从经济学理论层面解释产业集群,而使产业集群成为政策操作层面的当属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表明一个国家(地区)持久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而产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集群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取决于该地区的要素条件、市场需求条件、关联产业和辅助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二)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1.集群的专业化特征。产业集群并非是毫无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而是有明确的分工内涵。集群的最终产品以一两个产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这一两个核心产业服务,具有显著的专业化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专业化分工,才使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机构之间产生紧密联系。这种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紧密联系,使集群内部降低了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生产,是集群优势之所在。

2.集群的网络化特征。所谓集群的网络化特征是指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因为专业化分工而产生的密切的交互作用。这种网络既包括因为各种合同关系而形成的正式网络,又包括因为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非合同的稳定关系构成的非正式网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非正式网络关系对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在长期非正式的交流、交易与合作中形成的稳定关系,能有效的传递和扩散各种无法编码的经验类知识,有力的推动集群内的创新,增强集群的竞争力。

3.集群的根植性特征。根植性是指经济活动深深的嵌入社会关系之中,与社会密不可分。集群中的企业和机构不仅仅是在空间上接近,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强烈的本地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经济上,还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区域文化的影响。简单的说,集群内主体的行为不仅仅受自身的利益驱动,更受到区域文化氛围的影响甚至决定,也就是说,一个成功集群的最终竞争力来源于其特有的文化。

辽宁产业集群演化升级视角下“沈本一体化”的可行性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其中决定区域竞争力与产业布局的先天条件及核心要素为区位因素,后天可以弥补的居于第二位的是区域政策因素。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和聚集效益。现代产业布局既是一个市场均衡问题,又是一个区域均衡问题,实质上是成本均衡问题。无论是古典的区位理论还是现代区位理论,距离以及由距离所造成的运输费用,始终是布局问题的关键。现实中具体区位的选择是将上述三个方面标准与区域总体发展的要求结合,综合考虑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作出产业布局的最终选择。

(一)“沈本一体化”战略的优势分析

沈阳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本溪是全国18个较大的市之一,同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产业关联度强、山水相连、互补性大,无论从自然地理角度,还是从区域经济角度,两市都是相对完整的地域单位,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沈阳和本溪同是满族文化肇兴地,浓郁的满族文化和风情把两市人民融合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两市人民同根同祖,具有相同的历史文化渊源。本溪是辽宁中部城市群中距离中心城市沈阳最近的城市之一,与沈阳区位一体、产业相依、资源互补、人文同缘,是较为典型的“近中心城市”。

(二)辽宁产业集群演化升级是促进“沈本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动力

“沈本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同一化”,而是一种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一体化,是利用地域相邻、相近两个城市间的各种生产要素、社会事业及文化,互为融合、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和互为流动的联合协作体,并在空间上连绵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现象。辽宁产业集群的演化升级促进了“沈本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并将形成其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从沈阳市发展趋势看。沈阳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及战略是打造“大都市圈”,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和服务业新一轮大分工格局中。也就是说,以沈阳市作为一定行政区域的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范围的一些大中小城市,连接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城市带和经济带,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按着这一发展走势,沈阳在未来的发展战略及目标选择必然要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发展成为“总装经济”的中心城市。这就需要解决好产业的集聚与扩散问题,突出其整合带动功能,必定要向周边城市转移非战略优势的产业,这就给本溪发展带来了历史的机遇。

从本溪发展自身现状看。本溪市地处辽宁东部的一个山城,地城面积相对狭小,是发展空间不足的一个腹地型城市,地理位置处在相对劣势状态。在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战略上,本溪只处在边缘,不是先期开发建设和重点扶持的对象,面临着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加之本溪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多年来积累了许多历史滞留问题,结构性矛盾也非常突出。因此,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升级,本溪必须融入辽宁省经济大循环中,主动与“五点一线”沿海经济联系,主动与中心城市攀亲结缘,全方位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接受“五点一线”与腹地城市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加入辽宁产业集群的演化升级中去。

“沈本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利用双重机遇促进两市城市化发展的客观条件,不仅具有时代的必然性,更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沈本一体化”发展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立足于保护土地、节约用地、合理用地, 贯彻循环经济理念, 厉行资源节约、环保先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对各类开发区用地实行总量控制,严格审批控制起步区规模,注重开发实效,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对招商项目要科学论证,园区进驻项目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注重通过集群配套,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贯彻国家“降耗减排”方针,严格控制审批“三高”项目,鼓励发展环保、再生能源产业及旅游休闲、创意产业等清洁型服务业,保护好有限的岸线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与中部城市群及辽西发展的良性互动

沿海经济带、中部城市群和辽西经济区构成了辽宁经济地域系统的三大板块。按照不平衡发展理论以及弗农的梯度开发理论,考虑开发条件的现状与基础,加大“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力度,实施率先突破,符合经济规律。同时,沿海开发需要腹地支撑,辽宁中部城市群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通过“海陆一体化”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辽西地区面临发挥临海或近海优势实现整体跃升的现实选择。所以,处理好沿海开发开放与腹地的关系,努力实现三大板块互动发展,是实现“沈本一体化”的大前提与大原则。

(三)正确处理“一体化”与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国外产业集群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工业化的产物,同时产业集群能促进工业化发展。要提高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工业产业集群是有效途径。产业园区建设要符合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应主动接受母城服务功能的辐射,防止更多占用园区周边耕地资源。园区发展依托母城,工业园区的发展会推进区域城市化水平,进一步强化母城的区域中心功能。另外,母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搬迁也为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机会与可能。大力开发环保产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实现区域产业化的链接和与城市工业化的连接。

(四)坚持科技创新且强调产业差别化

产业集群发展在运作中应强调差异化。差异化的创造,主要取决于高级化、专业化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不是靠吸收低级生产要素来压低成本。在全球化背景下,依靠低级生产要素的集群不会有长久国际竞争力,必须以高级要素的投入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的水平,获得持久发展力。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企业技术创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保证。要通过各类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完善要素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创建富于技术创新竞争力的园区发展环境,防止集群发展过程中“营养不良”、技术创新不足。顺应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与产业布局规律,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开发自主技术,提高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进而打造企业品牌、园区品牌,提升区域产业集群层次与竞争优势。走以特色集群为发展基础,以园区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作支撑,促进特色集群层次升级的集群发展之路,从而维持园区、企业、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的持久生命力。

(五)坚持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以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统筹安排。要防止与避免工作程序的本末倒置,给“一体化”发展后续工作埋下隐患与先天不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选准发展功能定位,充分依托沈阳基础设施条件、功能配套、资源共享,加快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在产业布局建设上,充分考虑水、土地、能源等要素支撑条件,适度集聚发展,杜绝盲目圈地、一哄而上。在环境保护上,要预先规划和管制。遵循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注重上、中、下游产业的衔接,打造产业平台,增强产业竞争力。如:提升钢铁深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恢复通用机械设备加工制造能力,为以沈阳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业形成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整合现有的机械加工企业,有差别地选择主导产品线,形成汽车零部件、机械器材及配件、新型管材管件和新型五金制品四大系列产品的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1.唐晓华等.产业集群:辽宁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姜国刚.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姚力.对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再思考.经济纵横,2000(9)

上一篇: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下一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民生科技需求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