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产业互动分析

时间:2022-07-27 12:24:43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产业互动分析

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在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梯度等方面存在互动的有利条件,但由于受行政区划分割,沿海与腹地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要素自由流动不畅,地区间产业同构明显,产业互动的有利条件未能有效发挥。文章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产业互动中,应突破行政区划壁垒,消除制约产业互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梯度转移。

关键词:沿海经济带;产业互动;区域合作;东北经济区

一、 产业互动的依据

1. 参与区际产业分工的要求。产业互动有利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形成错位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提高效率,避免区域间重复建设和非理性竞争。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在要素结构和区位条件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产业互补性强,具备区际分工的基础和条件。但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专业化分工水平相对不高,区域间产业同构明显。要改变这一状况,辽宁沿海经济带应该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加强与腹地政策协调,推进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价值链分工。

2.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的要求。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关联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提升整个区域产业竞争力。辽宁沿海经济带在海洋渔业、石化工业、物流业等适合临港布局的行业部门具备培育“原发型”产业集群的潜力,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部门具备发展“嵌入型”产业集群的条件,但要变为现实离不开与腹地的产业互动。例如,东北经济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致的运输需求有利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物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俄罗斯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为沿海经济带石化工业产业集群提供必须的原料,韩国先进的造船经验可以为沿海经济带造船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持,日本离岸外包业务可以促进大连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根据工业生产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一个工业部门,都会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属于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部门仍占有较大比重,造船、石化、冶金等主导产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已经步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尚在培育中。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与腹地产业互动。一方面积极承接日、韩等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部门,使之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部门,通过增量调整带动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把一些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逐渐向周边和地区转移,为新兴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二、 产业互动现状的基本分析与判断

1. 产业互动的条件。

(1)资源要素互补。辽宁沿海经济带具有东北地区最密集的港口群,可以为东北内陆地区货物外运提供便捷通道。与此同时,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发展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东北内陆则与辽宁沿海在资源禀赋方面形成互补。黑龙江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可以为辽宁临港优势产业如装备制造、石化产业提供支撑;内蒙古东部地区草原和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可以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提供优质农畜产品和工业发展必须的原材料;吉林在汽车制造、医药行业和林业领域具备比较优势,与辽宁沿海具有很强产业互补性。

(2)基础设施完善。辽宁沿海经济带港腹集疏运体系发达,大连港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十强,营口港货物吞吐量位居全国十强,大连长兴岛口岸68个泊位获得国家批准,实行对外开放;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东北东部铁路、沈盘铁路、丹东至通化高速公路等一条条伸向腹地的交通大动脉正在搭建;能源设施不断完善,大连和锦州建成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推进,锦凌水库、青山水库等水资源调配工程提高了区域水资源供给能力;通讯设施不断改进,以光纤通信为主的现代通讯网路加速了信息要素的跨区流动。

(3)经济发展存在梯度。日本、韩国技术发达,是东北亚地区的高梯度地区,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发端于此。辽宁沿海经济带属于中等梯度,具有承接日、韩产业和技术转移的工业基础和产业工人。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朝鲜属于低梯度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根据梯度推移理论,辽宁沿海经济带可以借助有利的区位优势,一方面承接高梯度地区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另一方面把一些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逐渐向周边和地区转移。

2. 产业互动的现状。

(1)与辽宁内陆地区互动。辽宁省“十一五”时期开始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见表1),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辽宁沿海经济带通过大连“三个中心”(东北亚航运中心、东北亚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和沿海六市开发开放,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 182.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 180.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 993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0.8%、44.7%和45.1%。沈阳经济区借助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政策机遇,推进城市群联动发展和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核、五带、十群”的产业发展格局。辽西北地区借力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通过紧抓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和工业产业集群,发挥后发优势,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9%。

(2)与东北经济区互动。东北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的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近年来,辽宁沿海经济带借助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东北东部(12+2)市(州)区域合作会议等产业互动平台,加强了与东北腹地的产业分工合作与政策协调。2011年,辽宁省在吉、黑、蒙三省区的投资额接近700亿元,千万元以上的项目811个,三省区在辽宁省的投资额接近800亿元,增长50.4%。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企业在牡丹江、长春、通化等地投资建设了一批陆港,为内陆腹地的货物外运提供便捷通道。内陆腹地的货物运输需求也带动了沿海经济带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建设。

(3)与东北亚地区互动。东北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非常重视与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2011年,辽宁与上述国家进出口均保持增长态势(见表2)。2012年上半年,受外部环境影响,辽宁对日出口出现负增长,对其他几个国家的进出口增速也明显放缓,但总体来看,对日韩进出口总额较大,对朝鲜和俄罗斯出口增速较快。日本和韩国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利用外资的重要来源地,2012上半年,日本和韩国在辽宁实际投资分别为10.4亿美元和6.1亿美元,分别占辽宁实际利用外资的7.9%和4.7%。

3. 产业互动存在的问题。

(1)沿海经济带作为整体,缺乏与腹地互动平台。尽管2010年成立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作为省委、省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但其主要职能是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和内部协调,涉及区域互动的职能很少。

(2)缺乏产业分工和协作。沿海与内陆腹地同属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均呈现“二、三、一”特征,在第二产业内部又都是以重化工业为主,没有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格局。

(3)尚未形成区域共同市场体系。近些年来,随着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召开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推进,东北经济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日益提高,行政区经济产生的市场分割因素明显减弱,但一些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4)沿海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了珠三角腾飞,天津滨海开发开放带动了环渤海地区发展,而同样具有区位优势的大连,其开发开放对东北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

三、 推产业互动的政策建议

1. 建立沿海与腹地互动的组织协调机构。为促进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产业互动,形成功能定位明确、政策衔接紧密、产业错位发展、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必须建立健全沿海与腹地区域互动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建议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作为沿海与腹地互动的领导机构,负责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互动协调工作。建立以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为领导、沿海各城市共同参与的市长和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沿海经济带领导小组联合发改委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定期举办“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亚地区合作发展论坛”,并建立地方政府层面的互动推进机制。

2. 推进产业区际分工与梯度转移。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可以采取“飞雁”模式。日、韩科技领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可以视为东北亚的“领头雁”,沿海经济带可以视为“中雁”,俄罗斯东部、蒙古、朝鲜可以视为“尾雁”。辽宁沿海经济带一方面积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推进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加强与俄、蒙、朝的经贸合作,鼓励沿海优势企业到上述区域投资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经济区的产业互动,可以采取梯度转移模式,推进沿海地区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地区转移。沿海经济带可以采取两种产业转移方式,一种是按距离由近及远向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周边地区转移,另一种是根据与腹地梯度势差的大小,首先向承接条件较好的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哈大齐蛙跳式转移,然后再依次向梯度较低的其他地区转移。

3. 构建区域共同市场体系。为彻底消除计划经济思想给市场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打破行政区经济产生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消除制约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商品和各类要素资源跨区自由流动,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理顺政府、市场和企业关系,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二是推进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联动改革。沈阳经济区2010年起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经验,在全省统一城际间户口迁移政策,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解决城乡分割和城市内部二元隔阂。在沿海经济带实施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联动改革试点,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于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允许其将家乡宅基地对应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转让给现居住地城市,作为城市扩张用地指标,而家乡则相应增加农业用地保有量。三是制定区域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措施,促进各类要素跨区自由流动。

4. 把大连建成东北经济区“龙头”。申请在大连建立部级新区。上海和天津作为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龙头,对腹地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强于大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属于部级新区,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和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权利。大连应抓住目前国家改革开放重心渐次北移的历史机遇,突破老城区空间制约,做好在大连新区建立国际级新区的申报工作。通过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经验,在大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整个东北经济区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04,(3):44-48.

2. 李学鑫,苗长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人文地理,2006,(4):25-28.

3. 臧乃康.多中心理论与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6,(5).

4. 张亚斌,黄吉林,曾铮.城市群、“圈层”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12):83-87.

5. 罗小龙,沈建法.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分析.地理学报,2007,(2):115-126.

6. 魏后凯.大都市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7,(2):28-34.

7.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7):36-49.

8. 皮建才.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下的区域市场整合.经济研究,2008,(3):115-124.

9. 祝滨滨.东北亚区域产业分工体系转变的趋势.东北亚论坛,2009,(5):48-54.

10. 林森.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互动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财经问题研究, 2009,(10):119-123.

11. 胡建伟.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面互动发展研究.管理世界,2010,(2):169-170.

12. 韩增林,郭建科,杨大海.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城市流空间联系及互动策略.经济地理,2011,(5):741-747.

13. 顾朝林,张敏,张成,张晓明,陈璐,汪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6).

14. 杨玲丽.政府导向、市场化运作、共建产业园——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经验借鉴.现代经济探讨,2012,(5).

15. 邹兵.我国城镇群规划实施面临的困境与发展趋向——由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引发的思考.城市规划,2006,(1).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互动发展研究——基于国际经验的视角”(项目号:L11BJL017);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项目号:2012lslktzijjx-18)。

作者简介:阙澄宇,经济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天恩,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陈德义,广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2-22。

上一篇:郭台铭摔了个大跟头 下一篇:路桥工程中普通混凝土裂缝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