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示范版

时间:2022-06-23 12:03:22

名家示范版

【名家在线】

余秋雨,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散文家、中国文化史学者。1946年出生于浙江余姚,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苦读中国古代文化,陆续出版了《艺术创造工程》等多部艺术理论著作。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文化散文集,开启一代文风,其文化散文集成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之一,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

【风格探究】

余秋雨是一位散文家,由于他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他文化散文独特的风格。他的文化散文,在探寻风景名胜时往往从“文化”这一特定视角切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他不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而着重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中的文化意蕴,所写文章多以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自我为主,在描摹景物时融进了社会历史的内容。他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用他自己深邃的目光,对历史古迹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刻、透彻的剖析,透过自然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积淀的文化内涵上。

【类文撷英】

狼山脚下(节选)

余秋雨

狼山在南通县境内,并不高,也并不美。我去狼山,是冲着它的名字去的。

在富庶平展的江淮平原上,各处风景大多都顶着一个文绉绉的名称。历代文士为起名字真是绞尽了脑汁,这几乎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门独特的学问。《红楼梦》中贾政要贾宝玉和一群清客为新建的大观园中各种景致起名题匾,闹得紧张万分,其实,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干过这种营生。再贫陋的所在,只要想一个秀雅的名称出来,也会顿生风光。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这便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毛病之一。记得鲁迅说过,只要翻开任何一部县志,总能找到该县的八景或十景,实在没有景致了,也可想出“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的名目,于是,一个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井,也都成了名胜。这个县,立即变得古风蕴藉、文气沛然,不必再有长进。鲁迅激愤地说,这种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不在亡国病菌之下。

我愿意把事情说得平和一点。起点名字本也无妨,便于人们寻访和辨认,但一切都调理得那么文雅,苍劲的自然也就被抽干了生命。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让它们留住一点虎虎生气,交给人们一点生涩和敬畏,远比抱着一部《康熙字典》把它们一一收纳,有意思得多。

早就这么想着,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间愣头愣脑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像故意要与江淮文明开一个玩笑。

起这个名的由头,有人说是因为山形像狼,有人说是因为很早以前这里曾有白狼出没。不管什么原因吧,我只知道,就在很早以前,人们已受不住这个名字。宋代淳化年间,当地官僚终于把它改成“琅山”。幸亏后来又被改了回来,如果仍叫琅山,那多没劲。

狼山蹲在长江边上。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画一个小小的句点。狼山对于长江,是欢送,是告别,它要归结一下万里长江的不羁野性,因而把自己的名字也喊得粗鲁非凡。

狼山才100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但人们一旦登上山顶,看到南边脚下是浩荡江流,北边眼底是无垠平川,东边远处是迷蒙的大海,立即会觉得自己是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狼山没有云遮雾障的仙气,没有松石笔立的风骨,只有开阔和实在,造物主在这不再布置奇巧的花样,让你明明净净地鸟瞰一个现实世界的寻常模样。

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选自《文化苦旅》)

技巧揭秘

小小的一座狼山,在作者笔下竟显得那么大气磅礴。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游玩经过和描绘狼山的风景上,先从狼山之名说起,联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和一群清客为大观园各个景点的题名,然后借鲁迅先生的评论,巧妙地对某些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并突出狼山之名的意义,使读者在理性思考中获得一种精神享受。作者以历史记载为本,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现自己对文化的思考。

其次,作者描绘景物,视野开阔,言简意赅。“南边脚下是浩荡江流,北边眼底是无垠平川,东边远处是迷蒙的大海”,寥寥20多字,却显得大气磅礴。整齐的句式,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画一个小小的句点”这一形象的比喻,“愣头愣脑”“山中小弟”等拟人语句,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再次,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作者不注重生动细腻的景物描写,不注重温情脉脉的叙说,也不是空发议论,只是把情感的抒发和人生的感悟糅进了对风景文化的思考之中,“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抒情与议论水融,使文章的议论充满了睿智和激情。

【技巧运用篇】

雨游天目湖

马思捷

每次游江南都在雨中,对江南雨景我情有独钟。透过车窗玻璃,一带白墙黑瓦的民居朦胧在雨雾之中,掩映在苍翠的树木里;时而可见远方有一两处隆起的山丘,恰似灵秀的江南少女骄傲挺起的浑圆胸脯。但我总觉得还是缺少点什么。意象里的江南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和“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邈远苍茫,抑或是梦里水乡、小桥流水的灵秀,可惜旧日江南的特色和中国别的地方一样渐渐被现代刺目的建筑和隆隆的机器声给破坏了。

好在江南的山依旧青水依然秀,天目湖就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去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惜我们并非什么“仁者”“智者”,因为尽管下雨,游天目湖的人竟还是那么多,要是人人都是仁者、智者的话,国人的素养还不是世界一流?再想想中国众多的名山大川前摩肩接踵的“驴友”,大仁大智者有几多?真正的仁者应该去那人迹罕至之处,领略大自然的奇伟瑰怪,真正的智者不是游山玩水的“驴友”,而是利用本属于每一个人的自然山水来掏“驴友”们口袋的那些人。

上一篇:第六讲 独特体察,因事得理 下一篇:师德是教师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