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浅析

时间:2022-06-23 10:24:17

现阶段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浅析

摘要: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不仅涉及环境还涉及资源。事实证明水土保持是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基本工程,是推进人与自然融洽的主要手段,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保障。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建设步伐的加快,符合水利管理实际,对推动水土保持和环境综合治理具有积极有效作用。而针对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展开的技术验收评估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开垦过量,大量森林植被毁坏,掠夺性开发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以及能源通讯等,使得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开发建设项目立项的基本条件,就是要促使水土保持设施的顺利正常运行,这样才能有效防治在建项目中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作用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它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持与改良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并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土保持的意义具体体现为,基本实现耕地面积总量不人为减少,努力做到土地面积有所增加并且耕地质量逐步提高。对于农业用地能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对于非农业建设用地在规划范围内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土地结构日趋合理,土地资源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建设步伐的加快,符合水利管理实际,对推动水土保持和环境综合治理具有积极有效作用。一是拦泥保土,稳定沟坡,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防止沟道下切、沟岸扩张和沟头延伸,起到稳定河床和沟坡,减少入泥沙的作用。控制水土流失,拦蓄泥沙,有效地减轻了泥沙流入下游河道,保护了农田,同时利用蓄水可以灌溉作物、林草,改善了周围小气候条件,使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二是淤地造田、增加粮食产量,促进群众脱贫致富,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创造条件。

二、现阶段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存在的问题分析

1、指导思想有偏差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自然保护等角度出发,而现实设施验收都变成了对于工程设计提出优化方案的情况,这一指导思想严重偏差,使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容易被主体工程设计牵着走,方案成为了工程项目的附属品,失去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意义。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过程中,各编制单位由于对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不够,还有各行业前期工作要求不一样,导致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要求也不一样,各方案名目五花八门,眼花缭乱。

2、验收工作缺乏针对性,目标缺乏具体性

在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中,很多验收的原则都大同小异,验收目标非常笼统,缺乏量化指标。不同的验收原则决定了不同的施工工艺,不同的施工组织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经济效益,如在减少对植被环境的破坏方案中,应对弃土弃渣的拦蓄数量、土地利用百分比、生态环境恢复面积等这些数据具体量化。只有将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具体化,才能对设计和施工有指导意义。

3、责任范围不准确,存在将水土保持内容与主体工程分割的现象

有的水土保持验收将不应该承担防治责任的范围列入防治责任区,造成责任范围扩大化,有的设施验收忽略了附属设计和临时设施等内容,造成责任范围缩小、防治内容漏项的问题。另外,水土保持验收是工程项目的一部分,不是独立于工程项目之外的。而在现实中,有的验收人员对于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内容部分,在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中予以分割,这是非常缺乏科学依据的。

4、水土流失预测精确度有待完善,水土流失影响评价过于宽泛

我国的地形地貌差异非常大,水土流失的观测实验以及研究方法还缺乏一定的科学基础,在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完善。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现有的验收仅仅参照类似数据进行水土流失的预测,没有对工程项目中边坡、弃土弃渣、开山采石、取土、挖沙等方面进行危害评价,也没有从工程项目的设计、工序、防护等方面进行水土流失的分析评价,或者是评价过于宽泛,缺乏具体详细的论证。

5、概预算标准不一致,补偿计费问题不统一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时,使用的概预算标准一般是水利行业的概预算标准,这弥补了水土保持方案没有概预算标准的不足,但是,这与水利工程以外的其他类型工程的主体工程概预算标准不一致,例如出现同样一方土石方工程有两种价格的现象。因此建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时,概预算引用标准尽量与主体工程一致,没有可参照时,再用水利行业的概预算标准,尽量减少这种不一致情况的发生。在水土保持验收中设施补偿计费时,目前的收费标准是各省视实际情况制定的,因此各省之间差别较大,使得在水土保持设施的计费方面有较大分歧。由于在进行补偿计费时很难掌握相应的标准,给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设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建议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切实可行并易于操作的办法。

三、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评估分析

针对水土保持的评估,主要是从生态补偿中延伸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并且比生态补偿更具备针对性。生态补偿是指补偿治理及恢复因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污染的综合活动总称。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是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主要有关于区域型生态保护以及防止环境污染的主要领域,具备经济鼓励作用,并存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经济政策基于受益者或破坏者付费的原则。它的原理是基于生态学理论、环境资源价值以及环境经济学理论,依照资源价值理论来看,使用资源与环境应给予适当的补偿,因为资源与环境都具有相应的价值的。依照生态学原理来看,流域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通过设立制度,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体系中的各因素进行协调、理顺。使物质能量的流向得到改进,推动生态系统进入良性的循环,让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优。

在实际中实行分步推进,分类指导的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推广与试点。目前阶段建议对支付能力较强、补偿关系较明确的受益者实行水土保持补偿。制定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有偿利用政策,针对资源受益者征收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和资源开发的补偿费。规范和整理收费项目,调整收费制度,依法征管。根据国家发展纲要,使水土保持补偿政策能事先规划几个典型区域作为试点,在实践和理论中进行探求,归纳经验,为全面铺开创造前提。单独的流域也是可以选择的,开展流域补偿试点,如丹江口库区汉江流域上游。

四、水土保持工作中针对设施验收工作提出的强化策略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

根据人们模糊认识的生态价值,应增强宣传力度,并将环境有价这一理念推向社会,提倡“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政策。增强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提高维权意识,活跃补偿积极性。

2、加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组织领导

完善和建设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领导组织能力必须强有力。应完善和理顺管理体系,克服各自为政、分散管理部门的现象,加强地区与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使生态补偿资源和资金合力,加速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要善于观摩全世界在生态补偿案例里的成功经验,加大资金渠道,完善政策法规,改进管理体制,保持改革创新,在实际实施中不断改进生态补偿机制。

3、加强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

建立健全有效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专门机构统一发放,并增强对实行情况的监督,以免出现不到位的生态补偿现象。建立健全财政补偿转移制度并通过专门部门发放是有提高有效的区域生态服务的供给的重要途径,它经过财政资源从经济发达地区横向转移到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的贫困地区,让生态提供者和收益者享受并分担趋于合理的成本和收益,使贫困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促成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之间的良流关系。让生态补偿机制做到“有偿应用、全民获益、政府兼顾、社会参与”,有效的从根本上改善生态效益状况中的“多数人获益、少数人补偿”,逐渐设立“谁获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

4、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

使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得到增强,让生态补偿的责任以及各生态主体义务变得有法可依,从法律上规范生态补偿机制的运作。建议把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归入法律法规里并尽快订正《水土保持法》。并且,国家应该尽可能以最快速度推行相关的制度以及政府,在法制化体系中加入生态补偿,使其成为人们都广泛接受的社会制度。

5、加强生态补偿程序公开透明

让生态补偿的全过程更加的透明化、公开化。接纳社会督查。而质量高效率大的管理体系是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支撑点。应该及时的统一设立协调部门、监督机构、鉴定与评估机构。从而保证公众能够参与的制度,保证生态补偿的申请方面、管理方便、补偿方面以及评估方面的程序能够严密,公开透明化生态补偿的步骤和金额,真正让保护区的人们感受到因为保护生态而给自己所带来的生活变化。

结束语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走向了制度化和规范化,政府部门采取预防为主,治理与管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建设步伐的加快,符合水利管理实际,对推动水土保持和环境综合治理具有积极有效作用。

结束语

[1]记者杨鑫.深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努力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N].中国水利报,2011-03-07.

[2]张宏龙.浅析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J].大科技,2013(12)126-127.

[1]赵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

上一篇:考虑辊系振动的轧制过程分析与仿真 下一篇:园林景观照明设计对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