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有效教学业绩测算及评价

时间:2022-06-23 08:21:31

高校教师有效教学业绩测算及评价

摘要 提出了“有效教学工作量”,用所包含的两个要素的乘积来表达,其中教学效果与工作方法除与课外工作时间相关外,还与教师个人天生的素质和后期不断积累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有效教学工作量的量化计算,有效解决教学效果评价与教学工作量之间在考核中的矛盾,做到公平、公正,充分发挥各类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师将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各类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有效教学 考核 工作量

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在浙江省本科院校实施5年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浙江省属本科院校纷纷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指导性意见》文件精神指引下,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制度和办法,明确规定了考核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考核范围、等次和比例、结果运用,多数高校还进一步构建了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成为高校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包括评优、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年度考核、津贴发放,从而有效地激发了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教学工作责任心和质量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但是,在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计算方面,各高校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对教学效果的结果运用和考核结果的确定上有差异。本文在分析当前浙江省属高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量化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教学工作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讨论了其在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中的应用。

一、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量化计算方法浙江省属高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涵盖了教师在全日制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承担的所有工作任务及取得的相关业绩,包括教学工作量(Y1)、教学效果(Y2)和教学研究与改革(Y3)三个方面。在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普遍采用了教学工作量(Y1)、教学效果(Y2)和教学研究与改革(Y3)进行量化,计算考核量化值Y,但是考核量化值Y的计算方式则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教学效果(Y2)的理解和使用上有较大的偏差。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累计加和。计算公式为Y= Y1+ Y2+ Y3,其中Y1、Y2、Y3根据各类教学工作业绩的量化办法计算而来,教学效果(Y2)直接根据各类教学效果的水平进行赋分,对某项的值无限定,多数省属高校采用。(2)限定求和。计算公式为Y= f1(Y1)+f2(Y2)+f3(Y3),其中f1、f2、f3分别为限定Y1、Y2、Y3的函数,部分高校采用。目前的限定通常都是分段函数,如下图所示f1(Y1),表示了教学工作量按照实际工作量,但最高为150。另外,有的高校规定某项占总分数的百分比,Y1占60%,Y3占40%,也是限定某一项分数的方式。这种限定的结果可以理解为第(1)种情况下公式Y= Y1+ Y2+ Y3的内涵的改变。(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Y=Y1+Y3,教学效果Y2不进行量化,仅作为定性考核的依据,如某高校规定A级需生评教测评前30%,在生评教前30%的教师中根据考核量化值Y排序和比例产生A级。由上述可见,各高校在省指导性意见指导下,在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时,考虑到教学工作量及其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与改革,但是在对教学效果的运用和理解上却有较大的偏差,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它的含义。

二、有效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主要包括教师在承担课程、实践性教学等方面的评价效果、指导学生获奖情况、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奖惩情况,我们发现实际上“教学效果”的定义包含了两部分,其中“承担课程、实践性教学等方面的评价效果”(Y21)是对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的直接的水平评价,评价测量的结果通常以百分数的形式表现,效果的发挥需通过Y1工作量过程体现出来;而“指导学生获奖情况、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奖惩情况”(Y22)则是凝聚着长时间(或时期)辛勤的、富有创新的教学工作量而获得的教学工作相关的荣誉,这种荣誉既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的体现,同时也凝聚着辛勤的教学工作劳动,而这部分劳动通常是难以准确计算获得,实践中均采取了按照某种级别的荣誉或奖励折算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既体现了教学工作的“质”,又体现了量,最终则折算成一定的量,是可以直接相加的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值。那么,Y21与Y1结合后有什么含义呢?本文提出“有效教学工作量”,指凝聚了一定的工作时间,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采取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出的产生教学效果的教学工作。有效教学工作量包含了两个要素:工作时间、工作方法与教学效果,工作时间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即课堂教学工作时间和课外教学工作时间,课堂教学工作时间(Y1或Y1的折算值,不影响讨论)是定值,是容易直接测量的量,而课外教学工作时间是不易测量的,但是可以转化为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教学效果Y21(有争议,但可通过测评获得,并反映教学效果),即通过课外工作时间的投入来改善教学工作的方法并提高教学效果。Y1* Y21有效结合,表达出教师从事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发挥出的真正有用的教学工作,包括了教师在课堂内和外的教学工作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同时反映出长期受教育和职业生涯以来不断积累所取得的对教育教学工作方法的理解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再看“指导学生获奖情况、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奖惩情况”(Y22),则是对教师长期从教以来优秀教学成果和良好师德师风等的表现的尊重和肯定,可以理解为附加额外的教学工作量,使一种补偿,具有量和效果的二维特性,体现出有效教学工作量的内涵。综合考虑三个部分,整个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量化值为“有效教学工作量”,Y= Y1* f*(Y21)+ Y22+ Y3。

举例说明,如下表中,有4位教师,工作课时分别为300、300、260、260,教学评价分别为0.8(80/100)、0.9(90/100)、0.8(80/100)、0.95(95/100)。对于a、b、c,b最好,c最差,a居中,且d好于c,但是d与a和b孰优孰劣,难以比较。用有效教学工作量来计算,Y21*Y1的值分别为240、270、208、247,因此业绩排序应为b>d>a>c。

三、有效教学工作量核算促进教学质量改进

有效教学工作量概念的运用,提出了一种利用教学效果精确计算教学工作量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教学效果评价与教学工作量之间在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的矛盾,有利于做到公平、公正。根据考核量化值,可以有效而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而不受评价单位人为因素的影响。1.有效教学工作量的核算办法,有利于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如前述结果较大程度上体现出教学效果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对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有较大的影响,例中教学工作量为260的教师业绩优于教学工作量为300的教师,关键在于其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兼顾考虑了教学工作量。如果希望增加教学效果的权重,教学效果可以按一定的函数f与教学工作量相乘,从而得到有效教学工作量Y1* f(Y21),比如取平方函数,则上例中Y212*Y1分别为192、243、166、234,虽然排序没有变化,但是从数值来看,a得分下降较大,而d下降较少,突出地反映出其95分的教学效果的影响,符合目前高等教育要求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的发展方向,更有利于教师向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方向努力,而不在于盲目追求课时量,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中蕴含的额外工作量。当然,教学效果的具体的函数关系还可以继续探讨,另外也需要注意到该量化方式建立在准确获得教学效果分数的基础上。2.有效教学工作量的核算办法,便于各类教师充分发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位教师都有其专业特长,扬长避短,发挥教师的特色、个性,充分释放教师在某方面教学工作的潜能,形成品牌,内涵式地激发他们将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各类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优于方式(2)的核算方式,因为方式(2)限制某项的得分,不鼓励教师在某方面的天赋和独特的教学表现,片面希望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均有建树,实际上是难以做到。3.有效教学工作量的核算办法,有利于教师回归到教学的本质和落脚点,使得教学效果得到良好的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工作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工作中要以常规教学为主,而不能舍本逐末去追求教学研究与改革。对于专业负责人等带头人应该站在全局,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但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专研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将教研成果运用于常规的教学工作,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才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对于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高校更甚。有效教学工作量的运用有利于教师不为教改而教改,不为论文而论文,引导教师潜心常规教学,只要投入教学工作到一定的量和效果,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量化值,当然可以获得考核优秀的结果。当然,还应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且教学效果的产生还与学生这个受众的配合、互动密切相关,并非标准化的单向生产作业,教学建设、研究与改革的工作量计算、理论课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的科学测量和计算是一件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在采用定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定性的评价,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得出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等级,力求做到定量有依据,定性有事实,评价的效度可能会更高,评价结果更趋合理。

参考文献:

[1]戴宇.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系统.中国校外教育,2008,(7):158-158.

[2]刘岚.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8,(8):22-24.

[3]成信法.我校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实践与思考.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2:17-128.

[4]余德华,陈利华.高校教师教学业绩量化考核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9,(5):70-72.

上一篇:探究不同麻醉方法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 下一篇: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