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通胀 第5期

时间:2022-06-23 06:46:27

国家统计局日前经济数据,一季度CPI同比上涨5.0%。其中,城市上涨4.9%,农村上涨5.5%。3月份CPI更是同比上涨5.4%,创出近三年的新高,通胀压力有增无减。根据国际惯例,当CPI>3%的增幅时,就认定是通货膨胀;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当CPI>6%的增幅时,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据此判断,中国已经进入严重通货膨胀期。

本轮通胀还将持续多久?原因是什么?如何遏制?自去年政府开始治理通胀以来,政商学界对这几个基本问题的观点一直处在交锋之中。随着CPI数据的不断走高和调控手段的密集出台,相关的争论也日益激烈。本期我们选取各路专家对通胀问题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试图在思维碰撞中把脉当前的通胀形势。

通胀原因趋于复杂

在已经形成共识的货币超发因素、输入型通胀因素、涨薪等成本推动因素之外、专家们对于通胀的成因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玫瑰石投资公司董事谢国忠:

政府投资忽视效益导致通货膨胀

从长远来说,经济的增长肯定是需要投资的,但是必须是有效益的投资。拉动增长是从需求方面来看的,花钱来拉动需求是可行的,但是投资如果没有效益的话,意味着再想运转就没有供应了,这就会造成通胀。例如,花100元钱就增加100元钱的需求,重点在于100元是否带来了回报,带来了哪些回报,没有回报钱就浪费了,乱投资会影响效益。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体制性的,投资忽视效益。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韦森:中国通胀是政府体制和基本制度安排问题

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这次通货膨胀,既非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上所说的那种成本推动型的,也非需求拉动型的,而是政府推动的投资扩张所引致的“信贷膨胀溢出型的通货膨胀”。从这一研究视角也可以预见到,控制不了各级政府的基建和其他项目投资的冲动,就很难控制银行信贷。即使未来央行通过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和加息来部分控制贷款规模,各级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在政府发动的基建扩张的宏观政策推动下仍可以通过发城投债等其他渠道进行投资项目融资,广义货币存量继续膨胀就或将是不可控的。如果广义货币存量继续攀高,中国未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只会继续增强,而不会减弱。因此,目前乃至可见未来的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决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宏观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政府体制和基本制度安排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李长安:混合型通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出发,我们判断,当前中国的通胀应该属于混合型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我国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交织在一起,既有货币超发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和国外输入的因素,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使调控政策大打折扣。而这也正是我国目前防通胀的任务异常艰巨、政策组合异常艰难的原因所在。

抗通胀将是持久战

本轮通胀所体现出来的刚性势头、让各方专家不再敢轻言通胀将何时见顶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全球性通胀局面难以根本扭转

从国际看,全球流动性过剩是导致发展中国家通胀的根源,中东北非地区政局持续动荡,引发了国际汕价和粮价的大幅上涨,这些输入性通胀因素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远大于发达国家。在美国、日本未采取有效行动之前,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局面难以根本扭转。而从国内方面看,市场需求旺盛,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成本上涨已经导致了CPI持续高位运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警惕物价和工资螺旋式上涨

一季度经济运行最大的特点是经济增长无需担心,通胀风险加大。当前的通胀是多重因素混合作用的结果,全年物价走势可能会出现“前高后不低”的局面。一些中长期因素使得物价上涨压力将长期存在,因此,对通货膨胀切不可掉以轻心。总体来看,现在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中等程度的通胀,但如果物价上涨进一步“倒逼”工资的上涨,出现物价和工资螺旋式的上涨,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治理起来会更加的困难。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通胀有长期化倾向

通胀有长期化倾向,因为农村CPI达到5.9%,说明城市受行政性调控影响,有缓涨迹象,但农村更显通胀的刚性势头;同时,热钱流入不减、人工成本上升、水电等价格被人为压低等等因素,正形成未来涨价的压力。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徐国祥:通胀压力将长期存在

通胀在一定时期处于高位运行的态势已经显现,短期内回落的可能性较小。首先,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能否及时有效回收过剩的流动性还有待观察。其次,目前各地已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对于包括蔬菜价格在内的食品价格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农产品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存在。第三,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持续且不可控。

齐鲁证券宏观分析师刘启元:“约谈”积压通胀风险

感觉实际CPI的涨幅在6%-8%之间,通胀压力非常的大。最近我们看报道可以知道发改委很忙,忙着约谈企业不要涨价,但是这样非市场化的行政干预真的有用吗?我们看到有的企业饮料瓶子从500毫升变为400毫升,但是价格不变,这不一样等于是在变相涨价嘛。从历史上来看,行政干预可以推迟通胀表现,但是推迟的背后会隐藏更大的风险,比如变相涨价,还有就是不让企业涨价,企业利润没有办法保证,最后就选择停产,这样导致供给减少,从而更助推了价格的上涨。

下一步如何出招?

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央行已4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府一直都在与通胀激战。而通胀压力的有增无减,或许表明遏制当前的通胀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智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存准率上调无上限

消除通胀走高的货币因素是当前货币环境适当收紧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已位于历史高位,但上调没有上限要求,政策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

要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减缓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应强化收紧力度

控制通胀需要一揽子的政策组合来强化力度,特别是通过货币政策继续控制流动性。收紧货币不是万能的,但不收紧货币是万万不能的。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管理货币流动性:一是银行体系要担起职责。虽然今年已经两次提高价格基准利率,央行还是应该坚持把控制流动性或者收储货币作为基本方向来做,保持一个比较稳健的力度。二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流动性都是比较充裕的,应该通过主动增加一些资产供给来吸收流动性。比如可以通过大力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来回收流动性。同时利用资金支持一些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开放民间资本投资的渠道,允许他们进入更多的领域来吸收流动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李长安:需加息、减税、提高居民收入三管齐下

对付混合型通胀不能光靠单一的宏观调控政策,而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相互配合,以达到“控物价、保增长、保民生”的经济发展目标。而且即使是某一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内部,也需要对调控对象加以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最大限度地发挥调控的效果。这种政策组合概括起来就是:“加息、减税、提高居民收入”。

国务院参事室顾问、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顾问保育钧:遏通胀要靠民间投资

真正要遏制通胀,要靠民间投资,而不是政府投资。因为政府投资就是透支政府信用,而民间投资就会有各方面的约束。这其实是一个投融资的改革问题。目前的情况是,投资主体是政府。只要是政府做投资主体,就永远不会根本解决中国的通胀问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人民币升值正当其时

由于用工荒现象的出现,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的就业冲击将减弱,因此,当前人民币升值也具备较好的时机。另外,许多曾经支持弱势人民币的因素都不再有效了。过去中国一直试图通过保持弱势人民币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然而近几年来,中国已经开始鼓励对外投资以抵消大量的资本涌入,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这需要人民币保持强势。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政策切忌犹犹豫豫

现在央行在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两种手段上,还存在相当大的上调空间。治理高企的通胀态势,惟一之道就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如果想治理通胀必须继续紧缩银根,紧到通胀预期消失为止,这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不可能事先预知。政府在紧缩银根方面,切忌犹犹豫豫,走走停停,造成通胀预期无法控制。

上一篇:北京:建人才特区需更宽广胸怀和更细致服务 下一篇:敬畏消费者才是企业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