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人生前进的基石

时间:2022-06-23 06:40:24

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从教十余年特别是当班主任5年多的经历更是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学生成功的一生。

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

建设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班集体,是每一个老师共同的愿望,然而,面对着班级中或多或少的问题学生,往往却使我们有些力不从心。其实,归结起来,无论是懒惰或是霸道,倔强或是孤僻的学生,都是在习惯培养上存在着问题的学生。如果能够在中学阶段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将成为良好班风的基础;而就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不断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使其终身受益。反之,忽略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任由不良习惯发展成为恶习,将贻误学生终身。

二、培养良好习惯的主要途径

1.反复训练是青少年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古人常说的“教妇初来,教人婴孩”就是这个道理。然而青少年心理生理发育的特点也决定了在中学阶段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望短时间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反复地提醒与引导下,多数学生能够由“他律”发展成为“自律”。

我曾任班主任的班级有位学生,平时见到老师从来不问候,遇到老师也旁若无人般径直走开。我心里觉得怪怪的,便仔细询问他其中的原因。他告诉我说从小就没有问候他人的习惯,平日在院子里遇到邻居也是沉默不语。我便结合《学生必读》中有关学生文明礼仪的内容对他进行了教育,他带着似懂非懂的神情离开了,可是我发现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情况好像并没有多大改观。于是我决定在每一次他经过老师身边而没有问候老师的时候,我都把他叫住,沉默着但是带着微笑地看着他,开始他总是带着不解的神情,然后突然醒悟般尴尬地挤出一句“老师好!”后来我发现,我叫住他的次数越来越少,他的问候也越发自然,我明白了,一个小小的文明礼仪习惯也是需要反复练习的!

2.制定多元评价制度,落实习惯养成教育

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班级的常规管理中,我实行的是多元评价制度。班级有专门的每日常规检查登记表,表中分栏目记载每天的早读、出勤、课堂纪律、作业、卫生等情况,每天都有一位班干部任值日班长,负责常规管理,每天下午放学时,值日班长都会对当天的情况进行小结,而每周一下午的班会课时,纪检委员会汇总上周的基本情况并依据班规对每位同学进行常规评分,得分最高的同学就是当周的“常规评比之星”,而在每一个单项上表现最突出的同学也被评为当周的“卫生之星”、“作业之星”、“礼仪之星”等,由班级颁发一定的奖励。这样一种多元化的评价过程,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有可为并且能够有所为,逐渐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班级各项常规迅速走上正轨。

3.恰当运用激励机制,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提出“严字当头,爱字领先”的指导思想。落实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仅靠严格的规范还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通过榜样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

在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中,我班有一位同学的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当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全班同学都露出了异常羡慕与钦佩的神情。我抓住这个契机,在全班谈到了各科任课老师对于这位同学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评价。通过接下来与部分同学的交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良好的习惯与优异的成绩之间的必然联系了。

对于习惯较差的学生,激励与肯定的作用更是大于简单地说教。我班有一位平素比较霸道的同学,在一次与兄弟班级的篮球友谊比赛中,对方的一位同学在争球的过程中,无意中一个巴掌打在了她的脸上,由于我在场,所以她当时并没有发作,但是她那充满怒火的双眼分明在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她一定又会去招呼那一群所谓的“朋友”教训一下那位同学了。我赶紧把她换下了场,回到教室之后,我照例总结了这一场篮球友谊赛,最后特别点到了她的名字,我说:“在今天的篮球赛中,表现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同学,她在场上顽强拼搏,即使是在受到对手无意伤害的情况下,她也能够宽厚待人,赛出了风格,可以说,她的表现已经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她已经偷笑着不好意思地低了头……一场风暴就这样悄悄地平息了。

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与肯定,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我们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可以使人勤于思考、善于探索,使之成为具有健全个性的社会一员,同时,它也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做人”与“立业”的关系,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要务,扎实有效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角度、多途径、多层面地去探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与思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孙云晓,卜卫.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强.班主任心理辅导[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4]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中的若干问题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1(01).

上一篇:例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下一篇:尊重与关爱的点滴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