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研究为何低效?

时间:2022-06-23 06:15:38

“有效教学”的研究为何低效?

摘要:当前,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此起彼伏,却也乱象丛生,在热闹的研究背后,大家对教学缺乏共识,缺乏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缺乏基本的“法”。明确研究的视角,就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基本矛盾、基本规律达成共识,形成基本的“法”与“规范”,是教学研究走向有效的首要前提。其次,基本的“法”与“规范”如何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光靠说教远远不够,需要可操作的教学技术的支撑。当前几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其实可以转化为优势互补的教学技术,灵活运用与不同层次教学规律相配套的教学技术,也是教学研究走向“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有效教学;研究视角;教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15-05

近年来,“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教育中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如火如荼的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乱象丛生、众说纷纭的现象。每一个研究课堂教学的人,在言说课堂教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专家从宏观的理论角度阐述,教师从具体的教学问题出发,不同专家之间的理论往往不在一个层面上,教师与教师之间关注的教学问题也各不相同。在热热闹闹的教学研讨中,在此起彼伏的教学研究中,教师往往莫衷一是,到实际的教学中,仍然不知道从何做起。有效教学的研究如此之多,然而,反观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机械灌输、学生的被动学习,教学的深层结构并未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远远没有得到体现,“有效教学”的研究并没有发挥其有效的教学促进作用。为什么这么多的有效教学研究会如此低效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 有效教学的研究视角往往是低效、无效的

案例一:在一次区县的暑期培训上,安排了“有效教学”的主题论坛,邀请了全国知名的专家、著名高中的校长、一线的老师来共同研讨“有效教学”这个话题。经过一个上午的讨论,结果发现,专家、校长、教师虽然谈的都是有效教学,但是每个人关注的角度都不一样,切入的点也各不相同。专家主要从教学目标制定的角度来谈要结合课程标准,进行课程目标的分解。校长主要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角度,同时结合其任教的语文学科来谈。教师则从各自学科角度出发,从一到两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阐述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论坛结束后,大家对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反而更加搞不清楚。

案例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做过一项实验,播放一段数学教学的视频,然后请1600位教师、校长、教育专家、负责教育管理的官员来共同点评这一节课。结果发现,每个人描述课堂实践的语言都不一样,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经验和对教学的理解来对这节课作出分析。由此可见,怎样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教育领域内本身就缺乏共识,这也影响了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与实践。

案例三:上海某教研员做了以下实验:请十位优秀的科学与技术教师、区县学科教研员对同一节科学与技术课进行背对背的打分,打分前不允许进行任何商量,通过分项指标打分,然后汇总评价结果,结果统计如下表:

从这张表中可以发现,同一节课的评价分值相差很大。其中90分以上的3人,80-90分的3人,70-80分的1人,60-70分的3人,平均分81.1分。

这种结果的巨大差异如何造成的?通过每个人阐述评价理由发现,每个人对于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都有自己的认识。

(资料来源:王月芬.走在十字路口的课堂教学评价[C]//第三届长三角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论坛交流材料.2012.有删节。)

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当前我们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对“有效教学”概念的内涵理解各不相同

虽然大家都在使用“有效教学”概念,但事实上,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存在着很多争论。在听课评课时,每个专家、学者都以自己对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理解,来对教学进行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个性见解,他们的评价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我们的教学和教学研究都缺乏基本的、共通的“法”。

2.缺少共同的研究和探讨的平台

教学是非常复杂的研究对象,面对如此复杂的研究对象,我们总是很难找到研究和研讨的共同平台。正因为此,我们经常在进行着看似非常热闹的研究和研讨,但事实上,就像一群盲人摸象,有的人在谈论大象的鼻子,有的人在谈论大象的耳朵,根本没有站在同样的平台上讨论问题。这样的结果也导致了教学研究经常在做,经常在谈,可是总是谈不清楚,做不深入。

3.缺乏操作性强的教学技术支撑和教学规范约束

一个区域也好,一个学校也好,不管怎么倡导有效教学,如果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仍然缺乏基本的规范约束,所谓的教学常规就很难发挥实际作用。我们往往过于关心作为教学终点的考试成绩,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约束很少,教师基本上都在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在进行教学。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虽然有关课堂教学的理念大家都能如数家珍,可是到了实践层面,课堂教学基本上依然涛声依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究其原因,其中有一点就是我们的研究总喜欢谈空洞的理念,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技术的研究,教师缺少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贯彻到自己教学行为中去的有效中介。

4.纠缠于细枝末节

教学的研讨和研究虽然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但是教学的现状,教学的深层结构、教学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这是因为,人们往往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在做文章,比如说围绕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展开研究。虽然这些问题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有价值的,但教学中的问题不计其数,首先要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和基本问题,这样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教学的整体面貌。

二、有没有可能寻找到有效教学研究的共同视角?

1.有效教学首先要明确并解决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出现教学研究中的各种混乱,主要原因是大家都从不同的层面对教学进行研究。要想寻找共同的、有效的研究视角,首先必须从基本的教学规律出发,共同探讨并把握这些基本规律。只有在把握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进一步研讨教学中中观的、微观的规律。

2.有没有大家认同的基本规律与问题?

那么教学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呢?综观国内外的各种研究,大家对了解和把握教学中的基本规律有各种不同的阐述和提法,但是仔细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其中具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1)我国教学理论界的看法

哪些是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和规律呢?施良方、崔允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是以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构和长期以来各种教学理论流派争论的焦点为线索,来揭示教学的基本问题的。他们认为,教学的基本问题有四个: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问题;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认知与情感的关系问题等。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一般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等三种。

教学总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的,而教学方法的直接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学习的方法上,历来有多种多样的主张和做法,但所有的主张和做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所以从教学方法的维度看,教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都是学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的任务。怎样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派教学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应该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教学既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过程,而认知与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手段,因此,认知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教学中的又一个基本问题。

(2)顾泠沅的实验结论

在教学的实践层面,也有对基本教学规律的概括,其中比较具有说服力的是顾泠沅教授在青浦的三十年教学改革实验归纳出的四条典型教学经验(其实也是对教学基本规律的概括)。实践证明,这几条基本规律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十分有效。第一,情意原理,即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以及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序进原理,即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和结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现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序进原理实际上是对知识结构(包括“教材结构”与“教学结构”)的关注。第三,活动原理。研究者建议教师采用“尝试指导”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边尝试,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四,反馈原理。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顾泠沅的实验特别提出,及时反馈能有效提升教学成绩,但不能使学生变得聪明灵活;而尝试学习、发现学习能让学生变得灵活,增强其学习能力。

(3)孙维刚的教学经验

北京市22中的孙维刚老师是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他从教的几十年中,带了三轮实验班共121人,这些学生100%都进入了大学,其中50人进入清华北大。孙维刚在概括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教学思想,并提出以下几点经验:第一,站在系统的高度去教学和学习知识,让每个知识都是以系统中知识的面貌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时注意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学习方法――在寻找与已掌握的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造成学生总是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第二,升华提炼数学中的哲理,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走在老师的前面,从没讲过一道题。第三,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正确对待做题,一题多解,多解归一,有所发现,有所前进,题不在多而在精,从来不搞题海战术,甚至不留数学作业,但他不断地指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并逐步摸索形成规律。第四,从小进行问题研究。第五,保证9小时睡眠。

(4)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E5教学模型

该教学模型由6000位教师及澳大利亚和国际专家共同努力研制,致力于帮助学校领导和老师形成共识,了解能让学生成绩提高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怎样的。E5教学模式认为有效的教学必须包括5个领域:参与(engage)、探索(explore)、解释(explain)、阐述(elaborate)、评估(evaluate)。

在“参与”这一领域内,教师必须能够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发展学生对学习和互动的共同期望。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鼓励提问,将知识和生活联系,引出已有知识,鼓励温故知新。提出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制定明确的评估要求,帮助学生考虑如何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这一领域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主要是:制定共同规范;确定学习的准备程度;树立学习目标;发展元认知能力。

在“探索”领域内,教师必须布置有挑战性的作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拓展思路。为学生提供工具,告诉他们步骤。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反思自己的学习。牢记作业的学习要求,留意学生的反馈,适时介入。这一领域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主要是:鼓励提问;组织提问;保持课堂活力

在“解释”领域内,教师要给学生机会,让它们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方式,展示当前的理解水平。教师清晰讲授相关知识、概念和技能。教师提出策略,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和组织起来。教师帮助学生表达观点,运用语言和图像,引导学生参与听、看、读、写、说各项活动。这一领域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主要是:提出新的内容,促进语言和读写能力,巩固联系。

在“阐述”领域内,教师让学生参与对话,不断延伸和完善学生的理解。支持学生辨别、并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支持他们建立原则和规则。教师支持学生提出假设并予以验证,得出结论并加以证明。监督学生的理解,提供明确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促进实质性的交流。这一领域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主要是:培养高层次思考,监测学生学习进程。

在“评估”领域内,教师支持学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学习,帮助学生评估进步和成绩,支持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学习努力对成绩产生的影响,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这一领域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主要是:对照标准评估学生表现;促进学生自我评估。

3.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有效教学研究的起点

纵观国内外的各项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大家的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也有相对的侧重和差异,但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教学规律是大家所认同的,这些规律至少包括:(1)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导向;(2)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教学过程,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3)处理好学科基本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心理结构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4)处理好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教学要有明确的反馈和及时的调整。

4.教学规律是有层次的,有效教学的标准也应该有层次

孙维刚老师曾经说过:“我这里有4个大规律、15个中规律、三四十个小规律,掌握运用娴熟了,那么,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就没有不会做的题目了。这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规律正是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基本知识结构。”教学规律也是有层次的,有基本的跨学科的宏观规律,有体现学科特色的中观规律,还有指导教学具体行为的若干微观小规律。以上提出的一些基本的、大家基本认同的规律应该是教学中最基本的规律。但是,教学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学科之间差异很大,学科内部由于教学任务的不同,差异也非常巨大。相对应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是有层次的,根据教学任务的各不相同,评价标准也应该体现差异。

因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把握教学中的基本规律(大规律),在此基础上,把握不同学科的具体规律(中规律和小规律),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各种教学技术,这才是教学研究应有的方向。

三、如何将教学规律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行为?

有效教学的研究之所以低效,除了大家缺乏共识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将教学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教学技术的研究。

1.教学理念转化为行为必须有技术的支撑

有了共同的研究框架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规律太抽象,教师还是不知道怎么样将这些规律落实到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中。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大谈特谈新课程的理念的时候,他们的教育行为却仍然跟这些理念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我们现在的研究现状是,关于“有效教学”的论文、专著汗牛充栋,可是具体、实用、可推广的教学技术寥寥无几,这也是教师的教学行为难以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学模式的建构热潮,反映了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渴求

当前江苏省的课程改革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各地都不约而同以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而各地的教学改革研究基本都聚焦于各种教学模式的建构,比如南通如皋的“活动单导学”、徐州市的“全员参与型教学改革”、泰州市的“主体参与模式”、连云港市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改革、宜兴实验中学的“结构―建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学校在开展以“导学案”、“助学稿”等为载体的教学改革,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大家之所以都热衷于模式的建构,就是因为教学模式能给教师提供具体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流程,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使得教学行为发生明显的变化,教学效果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这也反映了教师对于具体教育技术的渴求。

3.不同的教学模式,体现和把握了不同的规律

对于各种教学模式,大家往往热衷于批判或褒扬、追随或唾弃。冷静反思,实际上,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建立都基于对教学中某一种基本规律的认识,而且,通过模式的建构,往往可以较好地将某种教学规律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比如“先学后教类”模式,改变了深层的课堂教学结构,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既定程序。教学终于由“教”为主线转变为以“学”为主线。这一类教学模式基本上都包括了“明确目标―自学预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总结提升”这样几个环节,从教学目标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回路”。每一堂课通过及时的展示和反馈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类教学模式至少体现了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教学过程,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要有明确的反馈和及时的调整这三条基本规律。

再比如江苏省宜兴实验中学的“两类结构”的教学改革。他们认为“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教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这种最有用最具价值的知识就是“两类结构”,即“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和“概括化、结构化的方法程序”,分别简称为“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通过教给学生“两类结构”,学生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工具,最终实现教师少教或不教而学生能多学的目的。宜兴实验中学的改革,显然是建立在把握“处理好学科基本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心理结构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这样一条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这些模式的建构,给我们的教学研究也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第一,教学规律、教学理念不能仅靠灌输、说教的方式告诉教师,而必须通过教学技术、教学流程、操作示范、教学模式的运用,将教学的规律蕴含在其中,让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教学技术的过程中去感悟教学的各种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体悟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不足。

第二,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基于某种教学理念或教学认识提出来的,因此,每种模式主要侧重解决教学中的部分问题而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各种教学模式的长处,吸取其内在精华,综合、灵活地加以运用。教学现象变化万千,教师只有在把握教学基本规律、掌握教学的基本技术的基础之上,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情境和学生的差异,随机应变,尝试创新教学方式,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4.突破模式的局限,将模式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技术

当前人们在构建教学模式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排他”的,倡导自己模式的时候,排斥其他模式。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模式都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互补的。有效教学的研究路径应该是在明确各种不同层次的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与不同层次规律相匹配的具体教学技术,这样才会使得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掌握更多、实用的教学技术,来解决各种具体的教学问题。

Why Research on Effective Teaching is Ineffective?

WAN Wei

(Jiangsu Research Institute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researches on effective teaching are popular, but also confusing. Behind the bustling researches, researchers are lacking in consensus, uniform assessing criterion, and basic rules. To make teaching research effective, we should set up a clear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and reach an agreement on basic problems, contradictions and principles to form basic laws and norms. Currently, several relatively mature teaching modes can actually be transformed into teaching technology with different advantages. In addition, corresponding teaching technology should be used flexibly for an effective research on teaching.

Key words: effective teaching; research perspective; teaching technology

上一篇:浅谈高校档案管理创新 下一篇:反思中职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