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创造角色的情绪体验

时间:2022-06-23 04:08:01

演员创造角色的情绪体验

一个戏的演出如果要想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动人”,自然要去调动诸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当然就是演员的表演。

演员在表演中创造一个角色时,角色的“情”与“理”,都需要通过演员的创造才能展现出来。文学作品中所写出来的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只有通过演员粉墨登场,现身说法去体现出来。因此,演员在创造一个角色时,不仅要“通戏情、明戏理”,而且更主要的是演员在体现角色时,一定要投入,要动情。这里所说的“投入”,指的就是演员要真正设身处地、真挚地去深入角色的规定情境当中去;而所谓“动情”,则是指演员要创造出角色的情绪体验来。否则,“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同情”,他所创造出来的角色,也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但是,在强调演员应该投入和动情的同时,还应该明确地指出:演员决不能满足于为动情而动情,以为在表演时真的流出了眼泪、真的兴奋了、真的激动了就一切都好了。

演员在创造角色的情绪体验时,一定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别人哭的是泪,演员哭的是戏”。

“别人哭的是泪,演员哭的是戏”,这句话是川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康芷林先生根据自己的表演经验总结出来的非常精辟的关于表演艺术中情感的性质的论点。这涉及川剧著名演员周慕莲在表演创作的探索中的一个故事:

周慕莲有一次演《燕离哀》中的王琼奴。演到“葬夫”一场时,完全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痛哭失声,泪如雨下,将褶子的前襟打湿了一大片。他下场之后,一位管服装的箱倌对他说:“周师兄,王琼奴把你辛苦了,他是血模糊、乱泪衣。师兄你是泪模糊、湿衣襟了。幸而你今天粉底子打得薄,不然就要开花脸了。”周慕莲是个有心人,听出来话里有话,就去请教老前辈康芷林先生。康芷林先生对他说:“你那天哭得太凶了,把戏演过了。一个人遇到伤心事,比如丧夫吧,她可以哭上三天三夜,甚至半把个月,眼睛哭出血来了,嗓子哭哑了都可以。她越哭得凶,别人就会越同情她,甚至为她落泪,这是常见的事。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这件事,那就不然了。演员不能就事演事,应该是就事演戏。是戏就要讲究戏情戏理。你在舞台上把嗓子哭哑了,眼睛哭模糊了,脂粉哭毁了,这个戏怎么演呀?观众是来看你的戏呢,还是来看你的哭呢?你哭嘛,也要哭在戏中嘛!我们演戏的哭的是情不是泪,情才能感人。别人哭的是泪,演员哭的是戏。”

这一事例应该能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绝不仅仅是指川剧表演艺术中应该如此,同样在戏剧的表演中,演员在创造角色的情感和情绪体验时也应该是如此。我国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胡宗温就曾经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说:

“记得1954年初排演《雷雨》时,我曾经哭得没有控制,曹禺同志提醒我要注意节制,可我那时并未完全理解。我还错误地认为,对演员来说,哭就是演悲剧的主要表现手法。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和前辈同行的帮助,我才有了新的认识。《雷雨》是一部过去时代的悲剧。作为一个演员去体验和体现剧中四凤这个人物的生活时,不能光从‘悲’、‘苦’、‘哭’入手,而要真诚地、热情地去拥抱人物所憧憬的生活理想,积极去追求和体现人物所想达到的希望和目的,从中去寻找人物行动的贯穿线。这样人物遇到波折就会去排除、解脱,奋力地扑向前去,去追求自己的生活,这其中自然有苦也有乐。”

对于演员在表演中创造角色的情绪体验的作用的正确理解,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演员在表演中所创造出来的情绪体验决不应该是自然状态的情感,而是一种艺术的情感。因此,演员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戏里能够伤心落泪或者是能够开怀大笑。演员所创造出来的情绪体验,在表演艺术中已经有了一个客观标准:那就是在“情”和“戏”的关系上,情是为戏服务的。也就是说,演员应该是从生活的真实出发,创造出角色在特定的情境中的思想情感的情绪体验来,最终揭示出角色的人物性格,并表达出入物的思想内涵。

演员所创造出来的情绪体验,还应该考虑到观众欣赏的要求。在生活中,一个人动了真情,可能就根本不会去考虑别人接受得了接受不了,而在演员的表演创造中,就必须要从这方面去考虑。如果一个演员哭得让观众难以忍受,笑得让观众起鸡皮疙瘩,这也就不可能表现出“情”和“戏”来。

上一篇:京剧艺术走进课堂之我见 下一篇:对舞台音效还声系统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