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谈曲艺音乐

时间:2022-10-21 12:29:02

纵谈曲艺音乐

我国曲艺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歌曲,荀子的《成相篇》就有类似曲艺音乐的体裁。汉魏“相和歌”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各种长篇叙事歌曲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都与曲艺音乐有渊源关系。一般认为较为成熟的曲艺音乐形成于唐代。

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市民阶层日益扩大,给曲艺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这时,除民间流行的“说话”以外,又出现了佛教寺院的讲唱“变文”。“变文”是我国早期的曲艺形式,是寺院僧侣们向人们作通俗宣传的一种文体,一般通过讲一段唱一段的形式来宣传佛经中的神变故事。“变文”的文体是韵散兼用的长篇叙事体,韵文部分以七言为主,文字通俗,平仄不严。散文部分为通俗的白话。这些特点都为后来的鼓词、弹词等曲艺形式所沿用。

宋元时期,随着工商业的日益发展,使宋代的曲艺音乐继唐之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趋于成熟。艺人有了专门卖艺的场所――瓦肆和勾栏,通过相互观摩、交流,大大提高了技艺,使曲艺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城乡流行的各种小型曲艺有“鼓子词”、“陶真”、“涯词”等,同时还产生了所谓集诸家唱腔而成的大型唱段“唱赚”、“诸宫调”。

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中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曲艺音乐比较繁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致使曲艺音乐发展缓慢。至清末,沿海一带的殖民地经济工商业畸形发展,茶楼、书场随之大量出现,交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乡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因而又促进了曲艺音乐的兴盛。我国各地目前流行的主要曲种,大部分都是清代至民国初年形成并流行的。

从唱腔体式来看,曲艺音乐一般分为板腔一体、曲牌体、综合体三种。板腔体是在一个基本曲调(上下两句或起承转合四句)的基础上,通过速度的快慢,节拍、节奏的紧宽,调性及旋律的变化,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但曲艺音乐不像戏曲音乐那么有系统。曲牌体通常有两种形式:(1)音乐风格近似而格式不一的若干曲牌,在一个唱段中有机地联缀运用,称“曲牌联缀体”。联缀体中的各个牌子除了曲调不同之外,节奏、速度和表达的感情也形式各异。曲艺中较常见的套曲形式是用一个曲牌分成头、尾两段,中间插入若干曲牌,组成一个完整的唱段。(2)一个曲牌单独演唱,或以一个曲牌为主,附加另一小型曲牌演唱形式称“单曲体”。综合体是板腔体与曲牌体综合运用的体式。这类曲种,有以板腔体为主,另加一些牌子作为附属曲调;也有以曲牌体为主,同时采用某些板腔体的艺术手法。在三种唱腔体式中,前两种是基本的,我国大部分曲种,都归属这两种体式类型。

曲艺音乐中,器乐的伴奏是曲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伴托唱腔,也体现该曲种的风格色彩,并对人物感情的表现起着很大的衬托作用。唱腔和伴奏紧紧跟随其内容情节的不同需要而不断变化,有时一两件乐器还要作“千军万马”的音效使用。不同的曲种,由于所用的伴奏乐器不同和演奏的曲调、配合唱腔的方法不同而显示出各自的风格特色。曲艺音乐的器乐伴奏,有引奏(或前奏)、间奏和尾奏三个部分。(1)引奏:开唱前的一段伴奏。曲艺音乐的引奏,篇幅较长,有人称;“过场音乐”或“开场乐”。其作用,一是引序情绪;二是静场;三是让演奏者充分发挥技巧。尤其像大鼓、坠子等曲种的引奏,表现力十分丰富。(2)间奏:一般较短,常作为腔节间或小段落处的垫补,也用作人物感情的延伸。但有的曲种为了使内容更好地转接,如各种大鼓音乐的唱腔段落之间,也有较长的间奏。(3)尾奏:一般没有大段尾奏,常见的只是几小节,落音基本上与唱腔落音相同。有的甚至不用尾奏而随腔结束。曲艺音乐所有的伴奏乐器有弦乐和小型打击乐两类。常用的弦乐器有:三弦、琵琶、四胡、扬琴、坠鼓、二胡等。打击乐器通常是鼓(小皮鼓、八角鼓、渔鼓等)、板(简板、檀板等)、铁片以及脚梆等。

从曲艺音乐的演出形式来看,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它灵活简便,不受舞台、布景、道具、人物和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演出时,少则一人,多则二三人,现在还采用小组唱等形式。演员通常以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代言)相结合的方法演唱。所以有人称曲艺音乐的演出形式是“一人多角”。曲艺音乐的演唱者往往还兼带乐器,如南方的弹词,无论是单档还是双档,演员常自弹自唱,很少设伴奏组。大鼓、坠子等曲种,虽另有伴奏者,但演唱者仍要掌握一二种司节奏的乐器,如鼓或板。由于演唱者自己掌握乐器,故对速度、节奏的处理更加主动灵活,感情表现更能充分发挥,这是曲艺音乐所特有的。因曲艺演出的轻便灵活,故被广大群众誉为“文艺轻骑兵”。

上一篇:谈“民族声乐”的美学品味与民族意蕴 下一篇:舞蹈,结尾比开头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