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和能力培养

时间:2022-06-22 04:00:52

刍议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和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1、黄亚敏(1982-11),男,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人。广东科技学院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院校管理。

2、黄亚斌(1978-2),男,江西省九江市都昌人。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院校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突发事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且高校突发事件的社会关注度高,传播扩散快,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和能力培养。

关键词:现状分析;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高校作为高知识、高素质群体的集合,极易成为政府、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这种“关注焦点”使得高校突发事件更易引起社会反响,形成“放大”或“辐射”效应,使突发事件可能转化为社会性突发事件,妨碍和谐校园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

一、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目前高校常见的突发事件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水灾、地震、疾病等自然灾害;也有危害学校成员自身的自残、自杀身亡等个体事件; 还有危害校园安全的刑事案件,如学生斗殴、偷窃、性骚扰、凶杀等。

(一)高校缺乏应对策略和应对能力

由于目前国情特殊性,高校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缺乏良好的应对策略和应对能力,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往往表现较为脆弱或者逃避甚至成为牺牲品。2009年3月,华南农业大学哲学系一座七层女生宿舍集体被入室盗窃,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估计各10台以上,总金额达10万元左右。让人意外的是,近百女生均熟睡无人察觉。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和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一个人的发展是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学习能力、道德品质、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急反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防范意识教育、灾难教育,导致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出现价值错位、心理失衡、举止无措的现象。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宿舍区发生火灾,4名大学生慌不择路从6楼跳下当场身亡。

(三)高校学生心理类问题事件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

(四)高校安全类事件频繁发生

有调查显示,近几年发生在高校的偷盗诈骗、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案件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发生于高校及高校学生身上的实验室安全、建筑物安全、火电气灾、户外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如集体食物中毒)等事故类事件也日趋频繁。由于高校人员密度大,聚集性强,一旦发生上述事故类事件就有可能造成很大损害。

二、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和途径

(一)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预案。

高校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预案。预案制定后要组织各部门人员认真学习,务必使其对各自的职责、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了然于心。切实做到预案启动迅速到位,信息搜集快速全面,处置工作细致严谨,舆论引导正确有效。要明确规定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各部门人员的责任分工及专门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等。

(二)强化危机教育,提高学生预防能力

在常规教学中需要将人身安全、自然灾害事故、交通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及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独特的敏感性、理智性觉知,让他们善于从各个角度客观地感知和分析校园突发事件潜在隐患的信息。另外,学校还可编写《安全文明手册》,引导学生辨别突发事件,认识危机涉及的范围、内容和性质,加强学生迅速反应能力,提高学生预防预警预控的能力。其次,积极发挥辅导员在加强培养高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方面的作用,包括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宣传、教育功能,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凝聚、协调、导向功能,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调节、激励功能。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高校应通过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社团活动、网络匿名咨询等各种途径和形式,在学生中倡导和树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工作。具备条件的学校,应开设一条24小时开通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在每栋学生宿舍楼的醒目位置张贴热线电话号码,确保需要帮助的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和相关的专业人士取得联系。突发事件容易使高校学生处于集体恐惧的心理阴影下。此时,及时的介入心理干预和疏导可以有效地控制群体的负性情绪和非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对群体的心理疏导可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即将具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做一系列的心理游戏,使他们产生心理共鸣,消除心理恐惧和焦虑。

(四)模拟演练,提高学生应急能力

高校可根据个案形式进行专题演练,拟定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模式,在真实的情境中演练,每次演练结束均进行总结,让师生都明白演练的优点和不足,不定期地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应付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火灾的防护演习,让学生熟悉逃生路线、逃生方法以及被困时如何自救。通过现场演练,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分析自身处境,评价自身的情绪,另一方面学会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波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因此演练可以帮助高校学生积累突发事件的应对经验,应对策略,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

(五)加强法制教育工作,提升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

高校应定期开展法制专题讲座来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学校还能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法制电视节目,参观戒毒图片展、阅读展览法制报刊,使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他们守法的自觉性。

三、结语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和能力培养方面应该建立广泛的应急预案处理机制,高校管理者及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更多地了解国内、外的环境,做到知学生之所知,想学生之所想,并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的了解和疏导,采取动态的管理,要随时根据情况调整方案、完善方案。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保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作者单位:1.广东科技学院;2.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丽: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6(8)

[2] 贾红棉:高校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理论观察,2007(5)

[3] 周燕、铁铮:高等学校需要提高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J],学校管理与改革,2006(5)

[4] 沈洪:抓住公共突发事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J].现代教学,2008(6)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汽车实训室的建设 下一篇:浅谈怎样操作好戏曲舞台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