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出人头地是读书的结果不是读书的终极目标

时间:2022-06-22 03:37:42

于丹出人头地是读书的结果不是读书的终极目标

如今,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不少书店都逃不出倒闭的命运。也许,只有在“世界读书日”这样一个节日,不少人才会意识到:我们该读书了!

因为经常出国的关系,于丹常常感慨于国人在阅读习惯方面的差距,“我每次坐飞机会发现,头等舱的休息室里,大声喧哗并且拿着一堆零食的一定是咱们的同胞。而欧美国家很多人都是一杯咖啡、一本书。我不敢说这是每个人,但这是一个集体现象。我曾经在爱丁堡回伦敦的列车上遇到这样一个情况,广播里说动力设施坏了,需要全体乘客换另外一趟列车。我就想这得让乘客多愤怒啊,结果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默默地收起手里的书,起身让出一条通道,让老人孩子先行。说实话,我看到这样一幕非常受刺激,中国在经济E是有排名的,但是我们的国民素质怎么排名?”

人为什么要读书?

是的,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里,读书就是人生的台阶,读书就能出人头地,读书就能在这个社会上拥有话语权。于丹认为,这一切都是读书的结果,不是读书的终极目标。“我有一个同学,不到五十岁就走了,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记得去火化场的时候,他儿子在前面捧着遗像,爱人跟在后面捧着一摞书,最上面是他生前常戴的黑框眼镜。一路上,他太太也没有哭天抢地,我们同学就跟她开玩笑说,你也不怕累着他,去那边还带那么些书。她云淡风轻地说,只要那边有书陪着他,他就消停了。我忽然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想我的那个同学告诉我们的就是,读书是为了让生命不遗憾,读书可以安顿人的灵魂。”

所谓“知书达理”,即知书是达理的途径,达理是知书的目的。于丹说,她很遗憾,因为现在识文断字的人越来越多,明辨是非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现在有多少人知书而不达理?自己念成了一个精英,却不跟这个世界结缘了。中国最早的圣人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就是说读书是为了让人增长智慧,但如果一个人念书念得不知好歹了,那你能说真正有智慧吗?”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会反复问自己,告诉学生读书,就一定能读出生命的幸福吗?“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五年级的班长,因为春游时老师把他跟差生分到一组,他就毫不犹豫地冲出教室从四楼阳台跳了下去。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很揪心,因为我的孩子也是在读小学。我祝这个孩子健康起来,也许以后他会明白更多的东西,学习好不是一切,不是说读书就真的拥有世界了。”于丹说,人的前半辈子叫拿得起,后半辈子叫放得下。

电子阅读能否代替纸质阅读?

如今,阅读方式多元化,以“短平快”新媒体读物为主的便携的阅读终端,如电纸书、平板、手机、电脑提高了阅读的自由度。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存在随意性。在这样一个全民阅读时代,如何远离浮躁喧嚣的伪阅读的泡沫,如何提升有效阅读,正是于丹最近在思考的问题。“方便的电子阅读时代来临,但电子阅读带来的碎片信息就全都有效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你就在我面前但你在低头刷手机,这几乎成了中国人普遍的生活现象。如果家家户户都在低头刷朋友圈,这是好的阅读时代吗?这是我们要的阅读吗?读电子书比纸质阅读方便很多,但是再怎么方便,它也是一个外在的阅读器,什么时候能都成自己的呢?能不能明辨是非,把书读化了,让读书成为相伴一生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心灵成长的滋养,我们才能跟世界结缘。”

而我们的阅读榜里有多少是无效阅读?有多少是我们被老师被家长逼着一周要读完的书?学生心里想,等有一天你们不管我了,我要把这些书都撕了,再也不念书了。于丹认为,这就是一种无效的、失败的阅读。“我们要从阅读中找到乐趣,比如在年少时我们可以先读点自己感兴趣的书。我一直觉得人年轻的时候应该读点传记,让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站在你的面前,他将会是你生命的参考和坐标。因为他年少时的蹉跎困顿以及孤独与不安,跟孩子的心是想通的。我们不要光看他的圣贤时代,要看圣贤是怎么炼成的。”

武侠小说也能读出大道理?

纵观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更注重实用,一些热门的教辅图书由于太畅销甚至卖断货了。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在大学书店里,各种考证类图书往往是卖得最火热的。不光是在校园,职场人士等群体的阅读习惯也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偶尔在地铁里看到几个捧着书的,几乎都是投资理财、职场之道或者考公务员的教材。于丹把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用的阅读,一种是无用的阅读。为学知识的阅读,是记。为成长的阅读,走心。用头脑去学知识,用心灵去滋养情感,才叫真的会念书。“我们现在的阅读有个误区,就是有用的阅读太多了,无用的阅读太少了。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文凭而读书,比如爸爸妈妈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有那个工夫去背背单词练练琴,别老看闲书。我其实想说,什么叫闲书?中国人讲究开卷有益,在书里面,只有不会读书的人,没有读不懂的书。”

于丹告诉记者,自己上学时候很喜欢看闲书,而这些闲书中也能读出重要的道理。“上世纪80年代流行武侠小说,我把金庸、古龙的小说全读遍了,这里面其实蕴含着道家所讲的‘无为而无不为’。比如我们读武侠小说时,经常会读到这样的句子,一个少侠初出道时,手中会有一口天下无敌、寒光闪闪的青锋宝剑,为了这口剑,可能江湖上死过很多人。少年遇到高师,然后这把剑传承到他手里。仗剑天涯、少年意气、诗酒流连、豪气干云,这就是少侠的气派。十几年后,少侠人到中年,武功精进不少,他已经不需要再用锋刃去伤人了,所以他通常会拿一把不开刃的钝剑。到了壮年,他贵为一方掌门的时候,可能就拿着一根木棍比画比画就行了。如果他已经成为了江湖上一个传说的时候,比如独孤求败,行走江湖但求一败而不得,这个人手中什么兵器都没有。因为敌人用锤的时候,他的拳就是锤;敌人用刀的时候,他掌立为刀;敌人用剑的时候,他已经可以双指化剑。当这个人巴十八股武艺都内化到生命里的时候,外在的锋刃已经完全不要了,所以你看武侠小说老有一句话叫无招胜有招。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就是人生的修行。”

上一篇:案例教学在文化地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