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2 02:30:54

创设情境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曾多次提到了学生学习的变革,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本文主要说说创设情境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159—01

一、创设情境课堂剪影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如何进入某部分生物知识的学习,不一定要照搬教科书,可以灵活运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遗传与变异》中如此开篇:美国舞蹈女星拒绝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接下来提出疑问“如果他们真结婚,能够梦想成真吗?”学生大多对名人轶事很感兴趣,利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轶事开篇,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迫切想要知道“如果他们结婚能否生出具有漂亮外貌又绝顶聪明的后代”。又如,在复习“病毒与人类健康”时利用网络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引入,在优美的旋律中,在略带冷幽默的歌词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禽流感,为进一步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引导思考探究

古罗马时期,普罗塔克就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同样的,学生也是一颗需要点燃思维的火种。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应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模式。通过巧妙的设计、正确的引导、富有梯度、层次、思维力、想象力的问题来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思考与探究历程。

(1)作为遗传物质,是不是一定要传递给子代?(是)

(2)怎样检测被研究的物质是不是传递给子代了?(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3)为应该对一个噬菌体同时标记两种物质还是只标记一种?为什么?

(只标记一种物质。这样才能分别观察各自的传递情况,以判断遗传物质到底是谁。即只标记一种物质,若该物质传递给子代,则子代中可观测到放射性;若同时标记两种物质,则子代中观测到的放射性就不能确定是DNA或蛋白质传递了)

(4)DNA元素组成:C H O N P ;蛋白质元素组成:C H O N S。

应标记噬菌体DNA的什么元素?为什么?(P ,因为DNA含P,蛋白质不含P)

应标记噬菌体蛋白质的什么元素?为什么?(S ,因蛋白质含S, DNA不含S)

(5)如何用普通噬菌体获得32P噬菌体和35S噬菌体?

(提示:T2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病毒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命现象。T2噬菌体在大杆菌细胞内,用大肠杆菌的物质为原料进行增殖。用普通噬菌体侵染32P大肠杆菌,获得32P噬菌体。同理可得35S噬菌体。)

(9)如何获得32P大肠杆菌和35S大肠杆菌?

(用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获得32P大肠杆菌;同理可得35S大肠杆菌。)

实验结果分析的问题设置:

第一组:

1、代噬菌体被标记的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蛋白质)2、离心后,大肠杆菌细胞在上清液还是沉淀里?(沉淀物里)3、放射性集中在上清液里,说明亲代噬菌体没有进入大肠杆菌的是DNA还是蛋白质?( 蛋白质)

第二组:

1、亲代噬菌体被标记的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DNA)2、离心后,大肠杆菌细胞在上清液还是沉淀物里?(沉淀物里)3、放射性集中在沉淀物里,说明亲代噬菌体进入大肠杆菌的是DNA还是蛋白质?(DNA)

第一组实验表明什么?(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体内)

第二组实验表明什么?(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体内)

结论是什么?(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

二、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深入挖掘教材,合理使用教材,不把教材当唯一的课程资源。2、明确目标,不能脱离实际 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但不能盲目追求新意。不能被新的想法冲昏头脑,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再好的创意,如果脱离双基的落实、脱离学生的实际,就算不上是好的。3、合理设计,以学生得到发展为前提,要设计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

要想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尤其是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多专研,勤思考。教学过程中,通过创造性的加工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上一篇:口语训练渗透法初探 下一篇:农村学校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生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