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助困工作实施中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22 02:20:15

关于学生助困工作实施中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助困工作的具体实施阶段,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多途径可以使学生得到相应的资助,其中有学校内部通过开展勤工助学等项目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让其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形式,也有学校通过与外部单位协商为学生提供无偿资助的形式。本文尝试分析如何能在助困工作中做到内部措施与外部措施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压力得到最大化的缓解。

【关键词】社会资助 助困部 生源地贷款

目前,各高校的扶贫助困工作大都已经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而且随着社会关注程度的日益增高,助困项目也随之增多,有更多的贫困学生可以得到来自不同渠道、不同程度的资助。

但是,这些贫困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在接到入学通知书的时候,仍免不了焦虑。因为,尽管绿色通道使很多贫困家庭免除了入学的顾虑,但仍然不能打消父母对孩子能否完成学业的担忧。虽然学生可以先进入大学就读,但他们还是要为高额的学费大伤脑筋。生源地政府、信用社因缺少政策支持也很难提供有力资助。这样,助困的重心就全部移向了高校。高校的助困措施,有的来自学校内部,比如勤工助学、生活补贴以及国家助学和奖学金等:有的则来自学校外部,包括慈善组织的捐款、银行的国家助学贷款等等。如何使这些助学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在工作中应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既然受资助的主体是学生,那么我认为我们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学校内部,包括制度的完善、项目的设立和专职部门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而来自社会的各项资助又是对学校助困工作必不可少的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在争取外部资助的工作上始终是持积极态度的。

合理调整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这些措施,能够使我们的助困工作更加有序地进行。从缓解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压力的角度来看,处理好贫困生之间、贫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和贫困生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工作中应该特别注意的。我提出以下几点想法,希望能够对处理这些关系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首先,在学校内部,设立助困部可以有效解决一些诸如资助对象的选拔、避免重复资助和体现民主又不失公平等问题,而且可以有效分担学校的压力。以我校为例,目前绝大部分的助困工作都由学生处经办。学生处不仅要处理在校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就业等工作,又要负责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各种助困工作,工作十分繁忙,压力也很大。设立助困部,并让其成为学校内部一些助困项目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有效缓解学生处工作压力的一种途径。助困部可以下设在校学生会,让学生管理学生,实现贫困学生内部的自我管理或者说是实现其内部的民主、公开。该部主要负责的就是统计各院系贫困学生的信息资料,进行资助对象的内部选拔等工作。在设立之初,考虑到其作为一个尝试性的部门,难免缺乏管理经验,可以先把勤工助学的工作移交该部,由其统一负责,这样可以做到信息的直接传达,避免信息下发到各院系,再由各院系传达给学生而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和信息上的偏差。申请到勤工助学的同学可以直接到助困部了解岗位设置情况,同时助困部要保持与用工单位的联系,做到及时公布空缺岗位和已经报满的岗位,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方便,以免学生在联系岗位时多跑冤枉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贫困学生是不愿意让其他学生过多地了解其家庭经济情况的,考虑到这一点,该部的另外一项工作任务就是向每位同学解释清楚学校的各项助学措施,让他们明白助困工作的实际意义,同时也要让每一位贫困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让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贫困现状,敢于接受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它。虽然仍有一些学生存在我贫困就应该无偿获得资助的心理,但是大多数贫困学生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一定的报酬,而不是接受无偿的资助,毕竟和其他同学一起生活,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谁也不想被认为是靠拿无偿补助而生活的。因此,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一定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来开展。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很多贫困学生对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积极性不是太高,长此下去,不利于养成他们良好的与人交际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助困部不仅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把贫困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保证他们受资助的机会,同时还要把本部当作一个特殊的学生社团来管理,让贫困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校和各学院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去。

其次,是国家助学贷款的具体实施方法问题。现在,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成为保证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有效的外部助学措施。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毕业一年以后开始支付利息。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贫困学生的家庭压力,他们的父母不用再为筹措不到子女的学费而感到无奈和绝望,学生本人也可以安心读书,减轻了给家庭添负担的顾虑。但是,助学贷款又牵涉到一个还款问题。由于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不需要提供任何物资上的担保,这样学校的信誉担保就成为承担贷款风险的唯一保证。目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像往年一样乐观,贷款学生能否在毕业以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并如期缴还贷款,还是一个未知数。这样,助学贷款就面临着风险和诚信的难题;国家、学校的风险补偿最高仅为发放贷款总额的10%-15%,银行仍然无法躲避贷款的高风险。因此,虽然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政策性贷款,但是面对这种风险性比较高的贷款,压力更多地倾向了银行方面。同时,学校的压力在于,银行无法通过学校提供的联系方式有效地和贷款学生取得联系或者学生不自觉进行还款而造成的学校社会信誉上的损失。而且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由学校统一组织到经办银行办理,学校和银行对贫困学生界定难、申办手续繁琐、发放贷款时间长,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寻求一种能够同时减轻银行和学校双方压力的贷款实施方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看来,实施生源地贷款是既可以有效解决贫困学生入学困难,又能缓解银行和学校双方压力的贷款方式。我省今年已经实施了生源地贷款的政策,但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其还不是太了解。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对山东省籍考生考入我省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其原居住地发放的贷款。贷款实行分次按学年发放,学生再次用款时直接办理有关用款手续。贷款金额原则上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借款人毕业后6年。享有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学生毕业后的贷款利息由其本人全额支付。对于一个贫困大学生来说,要想获得助学贷款,程序是很复杂的,需要准备的材料,要很多部门盖章证明。作为高校,又无权认定学生是否属于贫困生。而学生所在地的民政等部门由于担心学生在还款时承担连带责任,也不十分愿意开具证明材料,因此,许多学生在准备这些证明材料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这些材料,由于银行没有直接调查了解,也不一定被认可。而实施生源地贷款,便于银行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可以更快捷地确定是否应该为提出申请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总结一下生源地贷款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可以简化贫困学生的认定过程。如果开展生源地贷款,学生是否贫困是很容易认定的,银行可以

根据学生所在社区或居委会、村委会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学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时造成的银行无法对其进行家庭经济情况认证的问题。(2)开展生源地贷款,学生贷款成功率高。由于学生的家就在当地,银行在为其贷款时,不用担心这名学生毕业后到其他地方去就业而难以跟踪;这也是银行对在校学生进行助学贷款最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虽然现在已经通过全国联网建立了毕业生的电子档案,但是在催促还款等问题上,还是直接与其家庭联系的方式比较直接有效。(3)可以减轻学生和学校的负担。学生考上大学,凭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或其他证明材料,到银行申请贷款,然后带着贷到的学费到学校上学,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减轻了学校的负担。学生不用再为入校后准备贷款申请、审核材料等一系列繁杂的手续而影响学习,而学校也不用为确定贷款发放名额和贫困学生认证等问题上大伤脑筋。(4)银行风险能够降到最低。有了学生父母担保,作为政府和高校,仍然按照现在的规定将一定比例的风险保证金支付给银行。这样,银行的风险就能够降到最低。

最后,谈一下各院系与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问题。加强院系与学校外部各单位之间的联系,通过协商获取资助,是处理好学校助学工作内部与外部措施的有益补充。以我校为例,大部分社会资助,诸如三星奖学金等,都是通过学生处联系而集中起来,再按名额分配给各个院系的。其实,院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并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外部资助才是更为有效的助学方式。根据威海本地经济模式的特点,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和韩国学院都有能力独立争取社会资助并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威海的韩资企业、电子类的轻工业比较多,所以在一些资助项目的协商方面,以上各院系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特点,与其达成共识。比如韩国学院的兄弟奖学金和础石奖学金,都是独立于学校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之外的、由韩资企业为韩国学院贫困学生提供的奖学金。这些资助,大大减轻了院系内部贫困学生的负担,并缓解了院系助困工作的压力,同时也为整个学校的助困工作分担了部分压力。另外,院系从社会得到的资助以奖学金的形式发放给贫困学生,一方面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又是在他们心理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因为他们获得这些资助都是以其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为依据的,只有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才能得到相应的资助。

在处理贫困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关系的过程中,还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总结,还有很多方法和途经等待我们去探索。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学校助困工作的内部措施和外部措施有效结合起来,我们的助困体系就会不断得到完善,助困工作也会取得新的突破。

上一篇:浅谈基于E环境下家校平台的实践应用 下一篇: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