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实践教育,提升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就业竞争力

时间:2022-06-22 01:50:11

强化实践教育,提升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就业竞争力

摘要:通过论述高师院校在非师范专业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加强实践教育,提升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实践教育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实践教育 非师范学生 竞争力

一、加强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实践教育,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但是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并未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而成正比例增长。相反,由于受到诸如社会认同度低、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指导性不强等因素的限制,致使无论在教育领域还是在专业领域,非师范专业学生都处于就业的尴尬境地。如何提升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我认为,在传统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下,专业培养更重视理论和师范技能教育,却忽视学生动手动脑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非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应用人才,这一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

二、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不能与时俱进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与相关师范类专业设置相差并不大,没有从根本上体现非师范应用型专业的特点,非师范专业课程本质上也只是师范类专业课程的延生。而课程授课和考试方式也没有变化和创新,依然以教师上课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的内容。特别是缺乏创业方面的课程,包括《就业指导课》对非师范学生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使创业课程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另外许多学生也认为在大学期间,重要的是考试、考研和就业,对见习和实习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实践教学往往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实践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单一和缺少变革,使学生缺乏实践教育的内在动力,降低了非师范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学生实习针对性不强,缺乏实习与就业之间的联动机制

高师院校师范专业的实习在各地方中小学建立了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师范专业学生实习的形式和内容比较规范和成熟,促进其专业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多地还是依靠校友或熟人的关系来联络,缺乏与实习单位建立合作双赢的联动机制。学生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主要为学生提供人手短缺的岗位,有的甚至从事打扫卫生、端茶倒水的工作,学生实习层次较低,与专业实践教育毫无关系。由于学生实习与用人单位提供实习岗位的目的契合度较低,实习针对性不强,再加上非师范专业实习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方式更多的以学生自主实习为主,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缺乏管理,因此难以保证实习的效果。

3、实践教育缺乏考评机制

高师非师范专业学生在实习或见习阶段大部分采用学生自主实习的形式。许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或者为了投机取巧,便找熟人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上章便了事。而高校各学院也只对学生实习鉴定表进行确认,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缺乏考评,学生实习返校后也未认真地对实习进行过总结,使实习成为了形式主义,而学生实质上没有在实践上得到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教学院往往指派一名教师负责整个年级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由于自主实习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实习指导教师无法统一管理。大多数情况下,指导教师只能通过QQ或电话与实习学生进行联系,这样导致在管理上存在真空地带,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更无从谈起。而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更多地体现在科研成果上,对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考核的指标,导致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践教育方面缺乏监管和考评机制,学生根本达不到实践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三、提升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优化实践教学课程结构,重视学生技能培训

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有许多就是在师范专业的基础上衍生或发展而来的,因此非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还存有师范专业的色彩,非师范应用性的特点体现不足。因此高师院校应立足学校,在坚持人才培养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围绕学生核心竞争力,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适应社会的应用能力。各专业应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增加专题性实践课程和实验性课程的比例,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相结合,减少必修课的学时,增加选修课的课程和学时,文理渗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另外非师范专业技能弱化也成为影响其就业核心力的重要因素。高师院校应加大对非师范专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制定建立相关职能培训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在技能培训中提高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鼓励非师范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专业技能鉴定,获得技能鉴定的相关认可,提高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实习基地建设

新建本科高师院校大多都是地方高等院校,因此在强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应重视同地方经济和地方产业相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实习基地建设和维护方面,单单靠感情的维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利用非师范专业应用性的特点,通过与实习基地的联合,发挥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与基地人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并迅速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效益,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达到双赢的局面。当然产学研的结果不仅可以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还为非师范专业学生创业提供了科技保证,提高了学生自主创业的含金量,促进其创业的成功率。同时,高校还可以发挥图书资源的优势,为企业员工开展免费的教育和培训;同样,企业也可安排具有资深经验的专门人才到高校开展讲座,为学生传授工作经验并进行学术交流。在校企互动,合作双赢的基础上,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才会更加稳固,才能真正达到实习单位与高校之间的友好沟通、良性互动、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

3、建立实践有效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

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确定应该具有严格的选拔标准,只有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责任心的教师来担当。实习结束后,要从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对实习教师的评价方面,综合考量实习教师的实践指导效果,对指导教师做出公正公平的评价。对于部分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只是简单地依赖网络和学生干部来管理学生,从未深入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过考察,也从未对学生做过实习指导的,应停止其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并予以相应的实践教学事故方法来处理。

当然针对现如今高校强科研轻教学的现状,高校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应予以充分认可,在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业绩考量中应予以重视。

对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也不应是可有可无的事情。高校除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对非师范学生实习的管理之外,学生实习结束之后,也应重视实习的成果。学生除了给学校上交《实习鉴定表》之外,学校还开实结大会,展示学生们实习的成果(包括实习的报告和照片),对实习认真且有收获的学生予以表彰,并作为考评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条件之一。对实习“放水”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且不认可其实习学分,要求像其它必修科目一样进行补考或者重修,达到实习合格水平才允许其顺利毕业。只有在学生中建立了实践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实习中应当完成的任务,促进学生认真实习,并遵守在实习期间所应承担的职业规范和义务,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军.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8):133-134.

[2]梅德平.影响实习基地稳定的因素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J].高等函授学报,2011,(6):3-4.

[3]王国君,王鹏.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边缘化”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9):139-140.

[4]杨小川.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247-248.

[5]郑亮.对非师范毕业实习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4):55-56.

基金项目:2011年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课题 ( CJF011032)。

上一篇: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广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