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学研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22 10:46:5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学研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面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产学研结合的动因、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5-1482-0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 Cooperation Education Mode for Applied Talent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 Zhi-xi, TANG Xue-zho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w to innovate the conventional computer education mode and method, meet the increasing need of society,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applied university. This paper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the cause, the education mode, particular form of 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gets better results.

Key words: Education Mode; Applied Talent; 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 Cooperation

1 产学研结合的动因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迫切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来满足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校也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为社会输送更多、实用性更强的优秀人才。社会和高校两方面的需求必将导致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建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200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为常州工学院品牌建设专业之一。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中新成立的重点建设专业,就更需要以产学研结合为指导,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紧密结合常州工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际,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自己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特色。

2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有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又有强化岗位能力的内涵,它是在本科基础之上的以“工程师”层次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吸取一般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长处,兼蓄并顾。

根据我们的专业特点,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们实行 “厚基础,强能力,倡适应,重岗位”,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途径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培养模式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重视素质的养成,突出了“工程性”、“技术应用性”、“适应性”、“创新性”概念,突出了知识的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突出了形成人才培养过程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三者的有机统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做好了三个转变:

(1) 以实践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

(3) 以需求(就业)为中心,需求(就业)指导教学,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

以此为理念,我们进行了“产学贯通式”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途径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实施的开放实验室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进一步建立了校内(软件研发中心)和数十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逐步探索和形成了本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见图1)。

3 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学校和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联系和合作。多年来,我们在人才培养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做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合作:通过调查详细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完善。

(2) 校外实习合作:与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作为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和实践的场所。

(3)实验室建设的合作:与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和建立重点实验室,企业也可为专业实验室建设提供软硬件产品和技术支持,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实验条件。

(4)学术交流: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和技术人员就专业技术领域问题给教师和学生做学术报告及进行技术交流。

(5)专业培训:企业定期就专业技术领域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培训。

(6)科研项目合作: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7)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选送学生到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假期实践,参与企业实际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缩小学校获取知识能力与就业单位所需能力之间的差距。对于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还可优先录用。

(8)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单位的“无缝衔接”,为企业和科研院所输送高质量人才。

4 产学研合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4.1 订单式人才培养

在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时,我们在大四第一学期,组织一些用人需求较大的单位(如常州软件园、上海有关日资企业)来院进行前期招聘,由公司和学生订立录用意向,学院根据企业的提出的技术要求进行订单式的技术强化,强化的方式有两种:

4.1.1 由企业负责培养

对于在常州的企业,前期录用的学生,课余直接安排到该企业进行实习,参与一定的实际项目,由企业负责进行培养,大四下半学期的毕业设计同样也在该公司完成。

4.1.2 对于在常州外地的公司

由二级学院组织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分类开设技术培训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中心实验室给予相应的支持,每天开放1-2个机房,学生凭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证可以在课余免费上机,直到晚上十点。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由学院和公司实行双重指导。由于苏南地区日资企业比较多,除开设二外选修课外,对于有意向到日资企业工作的同学,我们安排在大四进行日语培训,对于学生的就业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4.2 班级导师和专业导师相结合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的学生管理体制,我们普遍实行班级导师制,同时在大三实行专业导师制。我们根据目前就业的主要方向,设定相应的技术小组,每组都有专门的教师作为技术指导,如: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单片机控制、数据库系统开发、动漫、人工智能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选择一个方向,参加兴趣小组,根据各小组的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培训,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依托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每年选拔带领6-10名同学,从事机器人足球比赛,已连续几年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4.3 以二级学院自己的产学研基地拉动人才培养

遵循学院“产学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建有中美合作常州爱夏软件应用有限公司和中日合作常州常工富藤科技有限公司两个“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有正式社员近50名,主要面向日本从事软件外包。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三分之二由教师兼任,这些教师要么是留学生、要么都到日本有关公司进行过一年以上的业务开发培训。公司每年从毕业班中选拔20-30名同学,进公司跟着教师进行实习,公司安排专人进行系列项目开发培训,并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在毕业设计阶段,这些学生就有一定的能力加入到各个开发小组进行项目开发,公司支付相应的报酬。毕业设计结束后,公司也选拔留用一些同学加入开发团队。

5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多年来,江苏国光、常州软件园等一大批企业作为我院产学研合作单位,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困难和问题,诸如政策引导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等,我们双方的合作在已有的形式和质量上停滞不前,这些实习、实践基地不论在规模上和质量上已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这些困难的存在,归根到底是因为产学研合作缺乏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的内在动力,企业未能从合作中得到直接的好处,因此在缺乏国家的法规保障情况下,如何让企业从合作中得到直接的好处,以实现双赢为目标,达到最终的互惠互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学校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科综合实力和科研优势,将智力因素与生产因素密切结合,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研、发合作,扩大校内实习基地规模,提高教学资源质量,走自我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树杉. 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务[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1):85-88.

[2] 陈景增. 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35-37.

[3] 任淑淳,杨俊和. 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95-98.

[4] 邓庆阳. 应用型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2:39.

上一篇:电子商务安全的公钥实现 下一篇:文本数据挖掘系统原型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