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学校“2+1”培养模式下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6-22 10:00:33

对中职学校“2+1”培养模式下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实训教设备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越来越多中职学校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更应以“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实现课程体系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 “2+1”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外贸人才的实操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将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使学生能迅速顺利进入并融入企业,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而“2+1”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之一就是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工作技能,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解决就业问题。

一、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看,国内政策调整及成本变化、内需及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调整、人民币升值以及全球经济增长减速,都对我国这几年对外贸易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贸行业的前景仍然是十分乐观的,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外贸行业。然而外贸人才的匮乏正成为制约国内企业进行对外贸易,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根据2010年的《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所做的预测,2010年我国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总数达到79.344万人,而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总数为13万人左右,即使这些毕业生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仍然有很大的缺口。这也为意味着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拥有广阔的就业市场。中职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后,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普通的外贸人才。普通外贸人才包括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业务员、货代员和文员等。而这些外贸人才的培养对中职国际商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国际商务专业建设要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真正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要求与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脱节。就业市场中职生的需求基本是定位在基层的劳动者。企业对他们基本技能的要求远大于理论知识的要求,然而按照传统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中职国际商务理论知识的传授大于实操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如下:首先,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分两部分教学,英语类课程由英语老师授课,贸易类课程由国贸老师授课,缺乏既懂商务又懂英语的复合型教师,更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其次,在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较高,实验、实践环节的课时较少。再次,一些中职学校使用专业教材都是传统式的教材,而适合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教材应该是按照外贸企业业务流程编写的实训教材,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材。最后,目前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软件模拟实训进行,这种方式较以往的实训方式有了较大的进步,提升了学生对于外贸流程的认识,但是与企业实际业务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课程体系不尽合理。一方面,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在学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部分教材就是将高等职业学校的教材进行一定的删减编写成中职国际商务教材,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的比例过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而在学校学制改为“2+1”模式后这一课程比例亟须调整,以保证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在校学习时间与技能考证较难协调。在中职学校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进行四个学期的在校学习,第五个学期开始校外实习。时间上不利于学生考证,如学生在第四学期,可以参加6月份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但第五学期开始(即9月份开始),学生就要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顶岗实习。然而外贸类资格证考试的时间大多在9月份以后,如外销员资格考试时间在每年9月份,货代员资格考试在每年10月份,跟单员、报检员资格考试时间每年11月,而报关员国家规定至少要大专以上学历才能报考。

三、对“2+1”培养模式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1.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关系调整。基础教育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学校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第一学年设置了过多的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就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尤其是实施“2+1”培养模式后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对于基础教育类课程课时不用太多,课程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更多的学习时间分配给专业课,保证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充裕。

2.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的关系调整。国际商务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较多,主要有: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货运员、报检员、报关员。但综合学生的基础和考试时间上看,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比较适合参加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首先,从基础上,学生必须学习完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后,才能参加单证员资格考试。其次,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安排在6月份,学生可在第四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备考。其他外贸类资格证考试都安排在9月份或9月份以后,采用“2+1”学制的学校的学生此时都已在校外实习,学生边工作边备考的效果不佳。对此,可以将课程关系做一下调整,外贸单证课程可以以专业核心课教授,其他外贸类的岗位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主要给学生训练各个岗位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方便学生实习阶段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3.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和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外贸类相关工作岗位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反映最实用的外语类课程是商务英语听说和外贸函电等专业外语课程。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该需求,加大外语尤其是专业外语的训练力度,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在工作场景下,熟练地用外语进行沟通。

4.多渠道,宽途径提高学生的技能实操水平。首先教学计划中应该适当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的课时,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次,利用实训室的设备,提高实训教学水平,完善各种模拟外贸实操应用软件的功能。通过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操作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将课程与实践基地的特点相结合,鼓励老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将学习后的经验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以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使学生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实践的有效对接。

5.中高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体系对接。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同学报考高职考试以及中职和高职学校的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的开展,中职学校所设置的国际商务专业也要与高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对接。这其中也包括专业对接、课程对接、岗位对接和证书对接。以课程对接为例,商务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等课程是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都开设的。中职教学的重点在于教授对外贸易的基本流程,要求学生根据资料模拟业务操作,课堂教学以中文教学为主;而高职教学英文授课比重加大,老师不仅教授外贸流程,同时教授外贸礼仪交际、业务谈判以及企业管理等,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之处。这也需要中、高职专业教师处理好课程教学的重点,避免过多的重复教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总之,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须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方案(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

[2]李春霞.提高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广东教育.职教,2011(12)

[3]朱江宏.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证”融合的综合化模块课程体系之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0(4)

[4]刘志娟,陶瑾.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思考.职教通讯,2007(4)

上一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谈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