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园林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时间:2022-06-22 08:39:19

浅析生态园林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实现小康社会,强调用“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观” 的发展方式和手段,来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实现我国“和谐社会” 的发展目标,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中的生态园林建设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几十年来,我国广大生态园林建设工作者都在为实现这一称之为“造福人类”、“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目标而进行不懈努力。

1、生态园林的内涵及意义

1.1 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评价、规划、建设、管理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花卉、草本、地被和藤本植物及建筑小品、水体、山石、装饰材料等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自然化群落中,其种群之间相互竞争与协调,有着复合错落的层次和相宜季相的变化色彩,这些生命特性各异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并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自然化生态群落。

1.2 生态园林和谐发展

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内容包涵运用生态学所评价、规划、建设、管理的园林绿地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就是要着眼于生态园林绿地系统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及其系统内各元素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内外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及系统内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内容主要表现在以子孙后代着想为出发点,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最佳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最大限度地降低物质和能量的消耗,运用科学发展观,评价、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好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1.4 建设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意义

作为生态园林和谐发展建设中的主体,即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植物与绿色构筑物,其在生态系统中按照规划理性化、布局多元化、结构系统化、空间开放化、绿化森林化、景观人文化、水景生态化、设施人性化的理念,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下,构成一个和谐自然、稳定有序、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演进群落,它是园林绿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园林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之一。

建设景观生态园林和谐发展,首先要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即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地物,如山区、丘陵、平原、草地、沼泽、河流、湖泊、戈壁、沙滩等单元生态景观,又要继承和发展人文景观生态系统,如城镇、村庄、寺庙、建筑物、设施、历史、民族等社会文化单元生态景观,运用生物、多元文化、科技与工程技术等进行园林景观的生态修复与发展。因此,高度重视生态园林建设,有效防治和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污染,实施生态园林建设,促进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使环境更加生态、清洁、安全、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简约。

建设生态园林和谐发展,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广大生态园林建设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开展建设生态园林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切实加强对开展建设生态园林工作的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目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使生态园林工作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积极引导建设生态园林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目标发展。

2生态园林和谐发展建设的目标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园林的和谐发展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加强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评价、规划、建设、管理的和谐发展,其最终目标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生态园林的和谐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2.1 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生态哲理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和建设深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融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思想。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沿革,不难发现:

(1)作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哲学基础的“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代,表述为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即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的关系是局部与全部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同处的关系,应该和睦相处。

(2)“与天地相参”的思想,是现代生态伦理的道德目标。是“和”与“中庸”思想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进化的思想。

(3)体现生态自然规律向生态道德转化的“道法自然”“厚德载物”,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观点,主要是效法天地之道,遵循博爱万物之德,施仁爱万物之举。

(4)尊重生命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我国古代“圣人之虑天下莫贵于生”即“天道生生”的思想,指一切事物生生不已,一切事物逝逝不已,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尊重生命的思想和保护自然的实践具有普遍和连续性的特点。

(5)充分反映传统仁学的生态伦理价值的“仁爱万物”;反映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最新颖思想之一关于生物权利的思想:“各得其养其成”;以及反映现代生态伦理学中自然保护思想的我国古代保护自然的古训:“以时禁发”“谨封为禁”等等,都表达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的渴求。

古代园林的建设大都因地制宜,模山范山,取材于自然,追求自然之本源,“效法”自然,“回复”自然。这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但在时空上却大大地超越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特别在园林中的建筑如亭、台、楼、阁等在其造型、线条、体量、色彩、形式等方面也都表现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处于从属地位。在园林总体设计上,园林建筑追求与植物、山、水等自然因素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哲理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思想基础。

2.2 现代生态伦理学与生态园林和谐发展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生态伦理学,以便为我们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起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即生态文明来实现生态园林的和谐发展。

我们作为现代生态人应该本着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及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掌握生态伦理学及生态园林的基本原则,切实运用于生态园林之中,为实现生态园林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懈努力。

2.2.1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生态伦理学是把人及“人与自然”系统来作为目的的伦理学,不仅以人的利益作为伦理标准,而且以“人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为尺度,关注生物物种的生存权利及在地球上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其基本原则主要有:爱护从而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命令性原则,不应当伤害生命和自然界的禁止性原则,应当保护和促进生命与自然界发展的选择性原则。

2.2.2 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指导下,要切实把握好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和谐发展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自身特征。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人为本的原则、环境优先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工程带动的原则、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地方化原则、保护多样性原则、统一规划与合理安排原则。而在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具体的评价、规划、建设、管理的原则是既有以上的共同原则,而又各有其自身特征。

2.3 建设生态园林和谐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之一

上一篇:浅析电力造价存在问题及处理异议 下一篇:城市给水排水设计要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