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渗透教育理念中诠释“师幼互动”

时间:2022-06-22 07:58:51

在渗透教育理念中诠释“师幼互动”

当今幼教改革非常重视“以儿童发展为本”,作为教育管理者则应具备“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宏观规范下,允许并鼓励教师主动探索,创造出一种富有使用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构想。只有当教育理念在教师心中渗透、深入到师幼的互动中时才会实现真谛。当我园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教育行为方面提出“创造现代教育的艺术”的目标时,教师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为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糅合赋予新的诠释

在理念的渗透中,教师们有了这样的共识:学前教育工作者在过去和现在,都乐于为孩子设计许多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对孩子的成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用国际性、多元化的视角审视今天的教育对象,我们则深深体会到了“学无止境”是何等重要。老师们感叹:在学前教育领域内的创新和探索是无止境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是一群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的孩子。网络世界的纷繁、现实生活的多彩,使教师意识到,要重新诠释“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师生关系。要去酝酿“一江活水”的角色转换。目前,“幼儿园探究性活动”需要我们所做的是:在反复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反思的过程中,要把立足点放在让幼儿以现实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自主探索,尽兴表达,自由想象。

教育活动中,教师认同并牢记美国加德纳教授提出的的“儿童是一根等待被点燃的蜡烛,而不是一个等待被装满的容器”的观点,在实践中已经不能单单关注“孩子学会了吗”,而应首先关注“有必要学吗”,“能学吗”,“对其有好处吗”……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思考“孩子们会什么?不会什么”,进而再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有了自我探究学习的兴趣,还是依赖老师、家长,懒于思索;是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相互合作,还是变得自卑、自我为中心;是变得越来越热爱生活、不断增长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还是变得畏缩、感情冷漠。所有这些都将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大家认识到:如果答案是后者的话,那可以说:无论我们费尽心思教了什么、教了多少,都是失败的,因为我们所失去的远远比得到的多得多。因而,本着“与幼儿一起探究”的宗旨。我们走进田间茶场、走入农家、深入车间、步入工地,开展了一系列融于自然、融于社会的“活教育”——探究时空的拓展、探究教材的丰富、探究活动的综合、探究内容的发散、探究形式的多元,为孩子们提供了平台。孩子们以他们的视角审视着世界,用他们眼睛和心灵记录、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教师们则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实践着师幼互动。对于活动过程、结果的关注,更多地是放在了前者,如今我们的老师已不再只盯着“我教的知识孩子会了没有”、“这节课孩子学会的技能怎么样”、“孩子们是否按我的规定活动”这样一些问题,而是更多地思考我们帮孩子设计的是“难以忘记的学习”而非“需要记忆的学习”,我们所需要关注的是在成人预设的世界里,孩子们是否活得精彩。因而便经常有一些教师预设的活动因孩子的兴趣不大而中断:也经常出现孩子们自己生成了探究线索“牵着老师的鼻子走”的现象,我们都允许这样的现实存在。

反思探讨中,教师发出了“向孩子学习”的倡议。因为,探究性活动使我们有了贴近幼儿灵魂的机会,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幼儿。孩子们多感官、多角度进行观察和体验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敏锐的观察力让我们惊叹不已。更可贵的是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使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精神主体。教师家开始尝试赏识“孩子的逻辑”,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其思维与行动,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心态去解读孩子。而对于活动中“举手回答问题”的探讨。教师们又不无感慨地体会到:传统教育下的教育活动中,往往在教师提问后孩子举着手等老师点名才敢说,看似课堂纪律很好,却显得死板了一些,过于束缚了孩子。现代教育理念下我们尝试的是让孩子踊跃开口而非踊跃举手,甚至形成争辩也未尝不可。研读《新纲要》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大家感受到的是教师职业焕发出的魅力,教师在摸索、付出的过程中体验着收获、体验着创造的快乐。

我们感悟到:陈鹤琴先生对于儿童的教育所提倡的“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原则同样适用于师幼的互动。我们深信:只要“有心”,教育便无处不在;只要“用心”,教育便没有倦怠——因为“幼教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充满信心,创新理念的积淀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延续。悟化教育理念内涵的实质过程中,我们所积累的会渗透进师幼成长历程,更会给我们以挑战未来变数的信心,给我们以“永不言败”的力量支撑。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机关第二幼儿园

上一篇:校长应“视卒如婴” 下一篇:在合作学习中促使学生学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