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渗透出的美国文化

时间:2022-09-28 05:01:00

《功夫熊猫》渗透出的美国文化

[摘要]好莱坞搞笑动画片《功夫熊猫》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中国文化的元素,可以说是美国影片运用中国题材的又一成功实例。虽然在《功夫熊猫》中中国文化被美国所引用、借鉴,他们同样也在影片中渗透了他们本国的文化,如美国人超强的想象力、“美国梦”的奋斗精神、积极向上的幽默感、极强的商业敏感度等等.这些文化都值得我们中国的影视业学习。这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转换,即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吸收、改造、更新成为新文化形式的过程。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影视发展

电影《功夫熊猫》是2008年美国好莱坞又一部搞笑动画巨作。影片在卢米埃尔大剧院千人大影厅的媒体场亮相时就有八九成的上座率,人气之高,可见一斑。为了达到风格不同于中国动画电影,但又能让中国人接受这一效果,可以说导演马克・奥斯本尼和约翰・史蒂芬森的确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一点可以从影片中功夫的一招一式、悠扬的中国民族音乐、阿宝家住的竹木阁楼、鞭炮、殿宇、轿子、面条、筷子、饺子、馒头、包子、卷轴、龙、斗笠、针灸以及汉语发音的“乌龟”、“师傅”、“豆腐”等细节看出。(虽然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得还不太深刻,对功夫中的抱拳动作及中国功夫的精髓还没真正掌握,但整个影片已经体现出导演在中国文化方面还是下了工夫的。)观看影片《功夫熊猫》后外国人多是感慨中国的大熊猫原来是这么滑稽、可爱;中国功夫的确高深莫测、强大无比。然而该影片让大批中国人感慨的并不一定是我们“国宝”的可爱,而是又恨又爱地感叹美国人的超强想象力、对中国文化的多方面了解的程度和他们占领娱乐市场的强大能力。不管是感叹也好,羡慕也罢,从“上映三周的票房超过1.35亿人民币,成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这一事实来说中国人还是相当喜欢这部电影的。其实这就是美国电影的魅力,不管你承认与否,美国人还是在《功夫熊猫》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出了他们的本国文化。其实这样也没什么不好,世界文化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按地域划分了,人们也在不同程度地接受着来自异域的文化,甚至达到喜爱的程度,这并不是件坏事,而是我们大家在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转换(transculturation),即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吸收、改造、更新成为新文化形式的过程。本文也就从该片所渗透的美国文化方面进行一下阐述。

一、《功夫熊猫》体现了美国人极大的想象力

美国人有非凡的想象力是被世界公认的。所谓想象力就是为了艺术的或知识的、创造的目的,而形成有意识的观念或心理意象的能力。想象力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将你带人一个虚拟世界,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想象力的作用就是它可以使你享受快乐,享受新奇,享受自由,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在影片《功夫熊猫》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美国人惊人的想象力。在此之前中国没人能想象出有朝一日这胖胖的、看上去笨拙的熊猫能和功夫相关,而且还能功夫精湛,因为中国人在想象方面总是严格遵循着理性。这里美国人彻底颠覆了中国观众对熊猫的审美习惯,他们就敢想象熊猫吃面食;熊猫的爸爸(也许是养父)是鸭子;和平谷的村民除了阿宝是熊猫之外大多都是鸭子、兔子和猪;关押太郎的监狱是那样夸张。美国人往往就是用这种超前的想象来占领电影市场的。

二、《功夫熊猫》体现出典型的“美国梦”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就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从社会底层走向成功,实现社会和自我双重价值,而非依赖于偶然的运气或外界资源的援助。影片《阿甘正传》中的主角阿甘、现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阿诺德・施瓦辛格等人都是新的美国梦的典范。经过多年的辛苦工作,阿诺德・施瓦辛格终于从奥地利的一名穷小子成为好莱坞电影明星,最终又成为美国加州州长,这种在中国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人生经历却恰恰是“美国梦”的魅力。影片《功夫熊猫》中的阿宝无疑也是一个典型“美国梦”的体现。阿波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生意家庭,本人并没有什么先天的特长,只是喜欢幻想,也可以说有理想,但他又不甘一辈子过这种平庸的生活,于是在有了机遇之后便奋发努力。其实在被“勇猛五将”打得遍体鳞伤后本可以放弃习武,然而面对巨大的挑战,阿宝并没有选择放弃,是这种精神让他的师傅浣熊决心将真功夫教给他。最终他在爸爸的一句实话――“没有什么特殊秘方”中得出了功夫的真谛,只要心中相信有,那么它就一定存在,这种自我暗示的激励是美国人必不可少的。阿宝成为功夫英雄的心路历程,蓝本就是马克・奥斯本尼一鸣惊人的青春。影片《功夫熊猫》的导演成功就是他积攒多年的一次爆发。

三、《功夫熊猫》具有美国独特的幽默感

美国人很讲幽默,很爱幽默,也很懂幽默,幽默感被普遍视为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从谈话、演讲到脱口秀,从漫画、卡通到电影,我们都能感受到美国人的幽默感。美国人的幽默是“正向的幽默”,就是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感觉。有时用自嘲来避免尴尬。因此很少需要费尽心思地琢磨话语中的可笑因素,这正是美国人乐观、豁达、开朗、自信的体现。阿宝滑稽的形象已经自具了一种幽默感,但他们的幽默感主要表现在话语上。如阿宝在受了各种带刺器械捶打之后不是大骂或是喊疼,而是说出“my gender’s”! (我的小啊!)这有自嘲的意味,但人们看后都是哈哈大笑而不是让人看后感觉辛酸。即使在被老虎挖苦说不是学武术的料后还是幽默地说了句:“崇拜你啊。”在影片最后浣熊也不忘幽默地说:“Oh,Po,you are alive or both0f us are dead.”(阿宝,你还活着还是我们俩都死了。)生死危难之后,师傅仍能保持乐观,说着笑话,恐怕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影片中这种乐观向上的幽默是随处可见的。

以四、《功夫熊猫》体现出美国人商业敏锐度

有人说,如果美国人能看到100个机会的话,英国人能看到50个,而中国人只能看到10个!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总是能够抢占市场,总是能够发现机遇。世界发展到今天很多资源都可以共享,很多文化都能够交流了。这时谁能看准发展方向,用敏锐的眼光发现挣钱途径就是商业敏锐度的问题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缺乏电影的素材,我们的动画制作技术也不落后,可是中国题材的影片却让美国人去拍了。《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中国本土题材的电影相继推出后中国导演也只能在一边感慨美国人抢占市场的能力了,他们的商业敏感度实在是太强了,他们能抢先地了解到现在电影市场上需要什么,人们喜欢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熊猫能被美国人“抢”去了。

五、《功夫熊猫》预示美国电影将融入全球文化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美国正竭尽全力用“美国化”(Americanization)取代全球化(globalization)来夺取文化霸权。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敌手的电影霸主,无论从市场份额、影片数量、资金投入、观众人数和意识形态影响力等任一方面来看,美国电影都堪称第一。最初的美国电影主要利用本国题材或是想象中的题材,如《独立日》、《爱国者》、《生死时速》、《彗星撞地球》等,这些大片席卷全球。当美国电影发展到一定阶段,他们就开始向域外扩展视野。好莱坞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拍摄了很多中国题材的影片如《大地》、《末代皇帝》、《花鼓舞》、《苏丝黄的世界》、《蝎子王》、《霹雳天使》、《喜福会》、《庭院里的女人》等等。今年,《功夫熊猫》的出现预示着美国电影要把中国文化融入到底。美国声称还要拍摄《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影片。他们的拍摄也许并不能真实反映历史,但是他们一定会让影片有吸引人的亮点。这正是好莱坞高超的影片制作能力。当然对于美国这样喜欢争霸的国家来说,不可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中国等几个国家上,他势必要将全球各地的文化都归入自己制作电影的题材库里。近些年来好莱坞也不断吸引各国的演员,这也为拍摄各国文化的影片铺垫好道路。美国电影融入全球文化是一种趋势。

《功夫熊猫》在喧闹的中国民乐和锣鼓中落下了帷幕,好莱坞“梦幻工厂”类型化的制作又一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功夫熊猫》也许从一个新的角度能给我们一个启示。什么才是“民族化”的本质?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表现“民族化”?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尽管中国的电影还是任重道远,但起码,我们就有了足够的理由去憧憬未来。这里我们只是希望中国电影能从《功夫熊猫》中学到点什么,好为我们未来的影视业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作者简介]区颖(1976-),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贸经系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上一篇:浅谈《美丽人生》展现给我们的美丽人生 下一篇:电影《哭泣的拳头》中的体育精神与奋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