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iki组织内部间知识转移研究

时间:2022-06-21 11:13:34

基于Wiki组织内部间知识转移研究

【摘 要】在Web2.0环境下,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已经逐渐向着更为开放、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选取了Web2.0应用中最具典型应用之一的——Wiki,进行研究。通过研究Wiki及Wiki特点,归纳总结基于wiki的知识转移模型。

【关键词】Web2.0;Wiki;知识转移

一、引言

在知识引领未来的今天,能够掌握核心知识就是掌握了财富。知识的更新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如今,知识已经成为取得企业竞争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对企业而言,知识的转移,尤其是有效知识的转移,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发展空间,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Web 2·0”的概念始于2004年3月O Reilly Media公司和Media Live国际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而作为Web2.0极具代表性的应用的Wiki(维基百科),由于其独特的多人协作的开放式编撰模式已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研究。截止2010年3月,英文维基百科已有320万个条目,成为条目数最多的语言版本,而全球271种语言的总条目数达到1500万个,总注册用户超过2200万人,总编辑次数突破8.6亿次。维基百科各语言版本发展并不均匀,其中条目总数前15名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共占总条目数的71%[1]。

二、Wiki的知识转移研究

(一)Wiki概述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Wiki是一种在网络上开放且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美国俄勒冈州Small talk程序员沃德·坎宁安于1995年首先开发。沃德·坎宁安将Wiki定义为“一种允许一群用户利用简单的描述来创建和连接一组网页的社会计算系统”[2],借此来命名这种迅速创建和共享思想的方法。在Wiki世界里,一个Wiki站点通常被称为一个社群,该社群的成员就是“维客”。维基百科一开始创立的目标是为了全人类提供一个自由的百科全书,并希望来自各地的民众也能够使用自己选择的语言来参与编辑条目的行列。不同于其他书面印刷的百科全书多是由专家来主导编辑,之后再由印刷厂商复印之后加以销售;维基百科在性质上更接近如同其号称般可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这也意味着除了传统百科全书所收录的信息外,维基百科也能够收录非学术内容、但是仍具有一定媒体关注度的动态事件[3]。

根据CNKI网络检索结果显示:从2000年开始检索题目关键词Wiki或维基,检索结果共有186条。检索题目关键词Wiki及知识,检索结果共有56条。国外数据库SciVerse检索关键词Wiki结果显示:对于Wiki研究自2003年开始数量呈现成倍增长趋势,尤其是在2008年,研究数量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高数量层次。

国内研究与知识相关的Wiki内容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及知识创新层面,具体内容有:陈振标等人研究了以研究生专题学术教育为例的基于危机的知识共享应用,在平台中嵌入Google站内搜索功能,克服MediaWiki引擎不能实现模糊检索和全文检索的缺陷[4]。Web 2.0时代的主要代表Wiki以其协同知识创作的优势给知识管理与创新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全等人分析了以Wiki为基础的产、学、研知识联盟的知识创新机制。[5] Wiki作为Web2.0中重要的知识协作技术,将用户从网络初期的“旁观者”转变为了“参与者”,张红兵,和金生结合知识共享和Wiki技术构筑出一个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系统模型(KSSBW)[6]雷雪,徐飞从社群、知识源、空间、理念等视角出发分析了Wiki于知识创新的契合性。[7]

胡海波构建了基于Wiki的政府知识管理模型对政府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8]雷雪基于Wiki平台提出了知识创新的实施机制[9] 。

通过对文献的归纳总结发现,大多数的文章都围绕在基于Wiki的知识管理、共享及创新层面,对于基于Wiki的知识转移还没有相关文献。因此,本文的写作具有一定补充意义。

三、基于Wiki知识转移特点

在整个知识转移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提供者,修改者还是接受者对于知识智库中的知识都是主动进行的。而对于Wiki知识智库中的内容经过用户的不断修改选择,能够最终保留在页面的内容这样的特点就决定了Wiki作为知识共享平台需要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一)开放平等的交互环境增强了知识有效转移

作为Wiki的用户,任何人都能够享有同样的权利对Wiki中的页面进行编辑,Wiki不会对任何内容进行评价修改,而是保证对过往知识的保存,使每个用户都能全面了解到每一个知识。每个页面显示的不仅仅是更新后的知识,对于原有的知识也同时进行显示,这样的形式有利于知识的接受者自主选择对其有用的知识。

对于知识管理的启示:Wiki能够充分利用公平原则。对于其任何用户提供相同的服务,而用户作为知识的选择者,其拥有最高的自由度。

(二)Wiki有利于构建组织间的强联系形成稳定群

任何用户均可以在Wiki进行查询,创建,更改。在Wiki知识智库中,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可以通过查询找到,无论后面的用户如何更改删除之前的内容,对于原始的记录都有保留。这种方式对于知识接受者而言,无疑是提供了所有最为完整的知识内容,在Wiki知识智库中每一个用户的权限相同,用户在Wiki知识智库内的任何编辑,修改都增强了用户间的联系。从而在不断地编辑,修改后形成了稳定群。

(三)促进了隐性知识的转移

无论是新知识的提供者还是知识的修改者在对Wiki知识智库内容进行编辑的时候都是对于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表达与Wiki知识智库,Wiki知识智库所保存的都是文字,图片或其他形式的显性内容。这种对于个人的隐性知识能够很好的进行传递和转移。

四、基于Wiki的知识转移研究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就提出了自然选择法则——即适者生存原理。同样在Web2.0环境下的Wiki由于其独特的管理编辑技术方式成为了Web2.0代表工具中能够通过用户选择保留有效知识的工具。Wiki作为Web2.0的工具之一,主要将个人知识整合,重组转化成为组织的共有知识。基于Wiki的知识转移主要依靠个人将知识存储于Wiki知识智库,同时又可以对已有知识进行修改,重组,通过不断的知识修改、选择,最终达到有效的知识整合、共享、创新及转移。非结构化形式的条目更有利于知识的自由汇聚和组合,根据布鲁克斯方程式:K (s) +I=K (s+s)伴随着信息I 的不断丰富,知识的结构可以不断的得到优化,显性知识可以得到更佳的组合[10]。

Wiki的知识转移模型:

基于Wiki的知识转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1)个人对知识智库的知识转移;(2)知识智库对个人的知识转移。个人对知识智库的知识转移包括了新知识提供者对新知识的增加以及知识修改者对于旧知识的修改,而知识智库对于个人的知识转移就是指知识接受者通过搜索或其他方式在知识智库内寻找到所需知识从而进行了知识的转移。基于Wiki的知识转移中,知识智库的稳定存在成为了知识转移的基础,稳定的环境增强了人们对于wiki知识智库的信任,从而使用户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从而丰富wiki知识智库内容。

(一)个人对知识智库的知识转移

个人对于知识智库的知识转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1)新知识的提供者对于wiki知识智库内空白内容的填充;(2)知识修改者对wiki知识智库内已有内容的修改。维基百科是众人协作编写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涵盖众多领域。由于大部分知识点都是经过不同的用户不断修改编辑,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专家们在比较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的科学报道时,做了42项测试,大英百科全书出现3处不准确的报道,而维基百科也仅有4处[11]。正是通过庞大的用户资源,增强了wiki知识智库的准确性以及丰富了wiki知识智库的内容。

(二)知识智库对个人的知识转移

知识智库对于个人的知识转移主要通过知识接受者自主对于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进行选择,将知识智库中的显性知识进行转移。在知识智库对知识接受者的转移过程中,Wiki知识智库有大量的累积知识可供选择,知识接受者的个人能力水平就成为了知识能否成功转移的关键。

四、总结

本文从文献研究入手,归纳总结出基于wiki的知识转移模型。由于wiki的研究还处于成长阶段,本文所给出的模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什么是维基百科[EB/OL].http:///.Wikipedia.What is Wikipedia.

[2]Ward Cunningham,The Wiki way: quick collaboration on the Web,Year of Publication: 2001 ISBN 0-201-71499-X.

[3]维基百科[EB/OL].http:///Wiki.

[4]陈振标等.基于维基的知识共享应用——以研究生专题学术教育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1):93—97.

[5]成全等.基于Wiki的知识联盟创新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1):76—80.

[6]张红兵,和金生.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系统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5):726—731.

[7]雷雪,徐飞.Wiki与知识创新的契合性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5):14—17.

[8]胡海波.基于Wiki的政府知识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2,(1):142—146.

[9]雷雪.基于Wiki的知识创新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1,(3):346—349.

[10]明宗磊.WIKI的知识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95.

[11]GILES J.Internet encyclopaedias go head to head[J].Nature,2005, 438: 900—901.

【作者简介】

沈沁蕊(1989— ),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上一篇: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改进建议 下一篇: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行为影响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