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分男女 第18期

时间:2022-06-21 09:26:56

充分展现身体曲线、尽量光洁肌肤,这些过去属于女性或GAY的着装风格,正日益为更多的男性所接受,阴柔之美似乎正在成为“普世”的美感。

好几年前,居住在中国大都市的日本和韩国小伙子,苦于找不到符合他们着装品位的衣服,只好去女装店购买偏中性的外套。看着那些日韩青年腼腆地站在镜前试衣,我心中不禁掠过一丝同情,从他们的生硬汉语和彬彬有礼中,我感受到的,是些许的无奈与勉强。他们爱穿收腰大、下摆短、袖子长、袖笼窄的衣服,按过去的标准,这都是典型的女装元素,现在却常用在男装上。尽管从全球角度看,男装女性化早已蔚然成风,可那时国内尚无此种风气,这才逼得年轻的日韩“潮人”跑去买女装。

但以此就评说中国有多落伍则稍欠公允,毕竟这一趋势的出现也只是近五六年的事,此前的男装都还很“男性”。如果你对3年前的“ARMANI回顾展”上海站还有印象的话,就不难发现这一点。直到2000年之前的二十多年中,ARMANI的男装都很“man”,尺寸偏大、棱角偏硬、肌理偏粗、颜色偏暗。但从2000年开始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各局部之间的尺度关系控制得更“小”、更“紧”,更接近女装的尺度关系,从而使男装也像女装那样,以突出曲线为主,线条变柔和,棱角不鲜明。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看似突然的变化,其实隐含着一个渐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是从女装开始的。在展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上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末,ARMANI最鲜明的风格反而是女装的男性化,也许那是当时全球的时尚风潮。即便在最有女人味儿的裙装和礼服上,我们也能见到不少硬朗的男性线条,更不用说裤装和外套,用今天的观点看,那基本就是穿在女人身上的男装。但同时我们又能感受到设计师想要摆脱这些线条的束缚,这其实成了当年ARMANI女装的视觉主流。这个过程有点儿漫长,也有点儿挣扎,时不常能见到男性线条的“复辟”。这当然很正常,让设计师抛弃已有的线条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还是走出来了。到90年代中期,至少在晚装上已基本清除了男性化的痕迹。此时男装的粗犷与硬朗也逐渐被弱化,从1995年开始,ARMANI男装明显减少了粗纺面料和宽松款式,到2000年以后,男装的女性化就已经成形了。这和我看到日韩青年在中国买女装的时间点大体吻合,可见这并非单一品牌的做法,而是整个社会的趋势。身为设计师,就是要提早感知未来的流行趋势,这是我们所不具备的能力。我们关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从ARMANI的回顾展可以看出,它这30年的历史,就是让女装摆脱男性化、让男装走向女性化的历史,这或许是一种消弭性别界限的方式,难怪回顾展中的一章就以“GENDER(性)”为主题。看来,什么是性?什么是性别差异?这些问题必定纠结于设计师的内心,其作品通常就是“纠结”的结果。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不同的设计师,“纠结”的结果总是相同?请看:Dior新款的男衬衣,从领子到门襟再到袖笼、袖口,无一不是女装形制;一家给日本客户做订单的工厂刚送了我一条男裤,腰低到肚脐下两寸,高弹面料将臀部和大腿紧紧包裹,裤管从膝盖向下放大、形成微喇,活脱一条女裤!至于紧身收腰的T恤和毛衣,大V领、大圆领、甚至微露肩膀的一字领,这些在女装中亦属性感的元素,在各大品牌的男装上也已比比皆是……

过去若有人敢这么穿,我们一定斥为很“娘”,但现在我们自己也这么穿。充分展现身体曲线、尽量光洁肌肤,这些过去属于女性或GAY的着装风格,正日益为更多的男性所接受,阴柔之美似乎正在成为“普世”的美感。性别的鸿沟正在急遽收窄,这变化的趋势不是两性互相靠拢,却是男性趋向女性。这一趋势的内在动因,或许就来自于当今世界的多元和心态的开放,它让不同的性取向之间越来越能相互包容。即便是彻底的异性恋者,也对同性恋和双性恋给予充分的尊重,并接受他们的审美偏好和鉴赏品位。

身为最敏感的一群,设计师们或许就感受到了这样的社会脉动,这便是男装女性化的内在原因,它让大多为同性恋者的设计师们,能多释放一些内心的纠缠。而我作为异性恋者,从中感受到的是社会的进步与品位的提升。

上一篇:全球首富的二次行动 下一篇:中国市场调查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