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化之路初探

时间:2022-06-21 08:16:53

大学生职业化之路初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但招聘岗位数却下降了15%。这一涨一落,让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据麦可思研究院编撰的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截至6月中旬,全国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5%,同比降低了12个百分点。

人力资源的从业者普遍认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也找不到需要的人才,除了高校扩招、就业渠道不畅等客观原因,大学生的职业化程度不高、知识致用性较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从一个侧面将大学生职业化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但实际上,大学生职业化的意义不止于此。同时,如何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大学生的职业化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化的意义

所谓的“职业化”是指个人进入职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职业化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实用导向的知识、专业导向的技能、价值导向的观念、结果导向的思维、敬业导向的态度。

“职业化”对于大学生来讲,并不只是“就业”的需求,而是对求学、就业、职业生涯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大学期间的职业化理念的树立、职业化意识的引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自我塑造的目标性与科学性。职业化意识的培养能为大学生提供发展的目标、实现准确自我定位;引导学生对自我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由“自发”到“自觉”,逐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社会化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化指导下的大学生活,将不再是为了赚点零花钱的打工兼职、为了学分而进行的考前突击、盲目的逃课实习、得过且过的颓废生活。

职业化引导和推动大学期间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学习和锻炼,使得大学生具备了实用的知识、专业的技能、正确的观念及思维方式、敬业的态度,从而能更快地融入社会和职场,缩短适应期,降低大学生从“校园人”到“职场人”转变的不适应性。

职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整个一生并涵盖方方面面。大学就开始进行职业意识引导及职业化的塑造,使知识学习、能力训练、资源积累的时间都向前延展了四年,这就比毕业后才开始职业化的人员抢占了职业的先机,在今后的职业竞争中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二、现有大学生职业化的现状及成因:

虽然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让大学生的职业化提上日程,而且大部分学校也开始进行就业指导、职业规划,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情况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1.大学生普遍职业意识薄弱。

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索和规划,尚未意识到到职业化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他们在大学里除了读书和参加相关活动之外,对“将来如何发展”从未做过认真考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认真的预备,自己往往并不真正清楚应该学什么而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和家长。

2.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化引导与大学生实际有差距,职业化引导未成系统。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日益重视,但绝大多数的学校职业指导主要集中在毕业前夕,将“职业化“等同于”就业指导“,把工作重点放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安置、派遣等层面上。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系统培训和教育,使学生把职业化和求职技巧、参加招聘会等同起来。

3.过于功利化的就业要求,导致片面的职业化。

近年来,我国所有大学在统一的就业率要求下,都特别关注学生的就业,学校的办学和学生的求学极为功利,通识教育课程被认为是无用课程,被压缩甚至砍掉;学生们关注的是工具性、技能性课程学习。这样的大学教育,学生们的某些就业技能或许提高了,可是,他们却没有打好一个大学生应该打好的基础,一走上社会,用人单位就会对他们很是不满。

三、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大学生职业化之路

从上面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可以看出,大学里盲目的职业化是“揠苗助长”,但在毕业后才进行职业化,又会“措手不及”。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化指导和支持结合起来进行,分阶段开展、分层负责的职业化之路。这不是仅靠几个指导教师和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在毕业班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就可以解决的。

具体步骤如下:

1.在入校之初建立职业化的意识和方向

(1)职业意识的建立和引导——让大学生开始思考自己想做什么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进入校门后就要上一堂职业意识引导课,让他们知道“就业,大一和大四一样近;职业化,要从现在开始”。建议由企业介入职业意识的建立过程。企业的介入,会让职业化更符合社会人力的需求,与时俱进。这个过程要做好校企的配合和互动,企业充分发挥用人方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职业化意识的建立,最终帮助大学生探询其更好的成长路径。

当然,这不是一堂职业引导课可以解决的,学校还应有相应的配套及辅导。

(2)职业测评——让大学生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在建立职业意识、主动思考该做什么之后,还应给予大学生技术性的支持,如通过职业测评,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喜好、喜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征,作为未来职业规划的参考。

(3)学校职业化系统指导体系的建立

要做到职业化工作的系统开展,作为平台和引导的学校,应树立科学、系统的的职业化教育理念。应进一步加强职业化工作的正规化、专业化建设,对学生做全景式、个性化、前瞻性的职业化指导,逐步建立起从入学到毕业班全程化的职业化指导服务体系。

2.在校期间,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辅以应用型课程及能力训练;

(1)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并结合职业化方向,进行应用型课程及能力训练。

通常来说,大学教育是基本的、非功利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文理基础和人文素养,以便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其他知识技能的拓展。这是职业化的知识基础,并将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持续释放。因此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应因暂时的不可应用而摒弃,这是功利、短视的行为,对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危害。职业方向的不同,决定了职业所需知识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大学生还应根据个人的职业方向,自主开展相关应用型知识的学习。

(2)学校配合职业化需要,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建立及改进。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引导和教育的有效支持,课程建设是关键。学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与企业相配合,根据职业实践的专业知识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缩减学校教育和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的支持职业化的实施。

3.进行充分的职业体验,并进行职业方向及学习方向的修正;

职业意识的引导以及职业测评的实施,让大学生形成了一个职业目标或职业方向,但是对于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路径及如何实现目标,往往没有确切的答案。读书期间应该通过各种学习和实践,进行充分的职业体验,通过社会实践补充课本学习中缺失的职业知识,直接了解相关职业必备的素质、能力和技能的要求,为职业选择提供可靠信息,为职业道路打好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校,应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了解、参加社会实践,使其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作为企业也应积极配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以促进学生职业化的转变。

4.毕业前一年进行职业心态及职业技能的训练、强化。

学校可以根据职业化进程的需要,在毕业前一年,开始一些职业心态、职业技能的选修类课程,使大学生的职业化再上一个台阶。如:设置商务礼仪、人际关系类的课程,增强其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设求职技巧、心理调适、权益保护等课程,提高学生求职能力;设置办公设备使用、办公软件应用等实用类课程,提高基本办公技能,使其尽快融入职场。此类课程的设置可以引入企业的助力,使课程内容更具实用性、更贴接近职场实际。

鼓励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及考证。目前有些学生走入了“考证的误区”,纯粹为了考证而考证,其实笔者认为: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是通过考证的学习过程,使大学生接受系统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训练,初步形成对该职业的系统认知、具备相应基本技能。职业资格证的设置,也是社会对于大学生职业化的一种辅助、配套措施。

5.进入企业后,接受企业的大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培训及辅导,接受企业文化、融入职场,完成职业化的转变过程。

这是大学生职业化的最后一个步骤,主要的实施者是企业。其实通过前四个步骤的实施,大学生的职业化进程已经大部分完成,需要企业的推动,实现职业化这次质的飞跃。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具备这样的觉悟,比如“管理储备生”计划等,帮助大学毕业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帮助他们了解企业价值观,并熟悉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企业称这是自身的“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职业化,对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化转变、提升社会整体人力资源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的职业化进程,也是需要学校、社会、企业多方共同努力促进其实现的,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职业化认识的逐步深入,大学生职业化的系统将会越来越完善,大学生职业化之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三达膜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一篇:CDIO理念在电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富二代接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