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ving Lab模式的校园创新实践探索

时间:2022-06-21 07:58:53

基于Living Lab模式的校园创新实践探索

[摘要]如今校园创新实践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社团组织作为校园实践的一种形式,在各大高校盛行。文章基于Living Lab创新模式,以北京邮电大学移动生活俱乐部为例,从社团组织模式、团队建设等方面,描述了这一模式在校园实践中的应用。总结分析了社团建设在这一模式下的改革和创新。从Living Lab的角度,为校园实践寻找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Living Lab创新;社团建设;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122-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25

一、Living Lab创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融合,推动了知识社会创新模式的嬗变。科技创新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生活和工作在社会中的用户,成为了创新真正的主体,也真正拥有最终的发言权。Living Lab作为欧盟“知识经济”中最具激发性的模式之一应运而生。Living Lab的概念最初发源于美国,之后在欧洲迅速发展。在Living Lab的创新模式里,科技创新不再是产品开发者个人的事情,该模式强调了技术测试、应用开发、用户参与、市场分析等多种创新需求在真实生活环境中的有机融合。

基于不同视角,Living Lab创新模式即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方法论,亦可以是一种系统论,亦或者是一种环境或服务。不同领域对Living Lab创新模式有不同的认知。Living Lab创新模式现已在医疗、交通、教育、节能环保等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其理念、方法、规模以及效果都已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当前社会正在走向全民创新的时代,创新性、智慧性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青睐。校园作为人才聚集的地方,新思维、新理念层出不穷,更不可推卸地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邮电大学移动生活俱乐部(Mobile Life Club of China,MC2)是移动生活俱乐部(中国)在全国高校中的首个试点,成立于2006年,MC2以“有用、好玩、慈善”(Usefulness,Fun and Charity)为创新目标,以体验与创新为理念,目的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共同发展与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到移动信息生活的构建过程中。2010年3月,移动生活俱乐部(中国)正式成为欧洲Living Lab网络(EuropeanNetwork of Living Labs,ENoLL)的成员。在此基础上,MC2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校园环境,基于Living Lab创新理念,鼓励学生亲自参与科技创新,实现产品构思、设计、研发、推广和运营等一系列完整的产品创新流程。

二、MC2的组织模式

校园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承担着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而高校创新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提供设备、人力、财力和资源的支撑,保障学生创新的顺利进行。创新型社团作为校园创新实践的载体之一,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Living Lab强调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面向未来的共同创新。其依托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以需求为驱动,将开发者、投资者、用户、产品和环境等要素包含在一起。MC2作为学生创新型组织,以北京邮电大学的校园学术氛围为环境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型创新团队为单位,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基于Living Lab创新模式,在学生体验、技术培训、团队管理、产品运营、社团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新的尝试和创新机会。

1.完善的创新体验和教育

很多创新想法因为不切实际,或者缺乏指导,被迫停留在想的阶段,创新教育应该探索一种包括专项指导、模拟创业、参与计划竞赛等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

Living Lab创新模式强调真实的用户体验,为产品设计提出需求和反馈。MC2从Living Lab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参加产品的展览和体验,被展览和体验的多半来自社团内部团队正在研发或者已经研发成功的产品,社团安排团队负责人向参观者详细介绍团队产品,包括项目分工、前期构思以及整个开发过程,尽量让学生可以全面具体的了解创新,认识创新过程。此外,社团每个学期会不定期为学生安排至少两次企业参观活动,被参观企业大多数为MC2的校外合作单位,例如创新工场、三星等。带学生体验企业文化、认识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诞生过程,为学生植入产品设计和投放市场的概念,这种企业参观式的创新体验,可以带给学生最直观的创新体会,强化创新意识,刺激创新灵感。

单纯的创新体验带来的创新热情,并不能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需要的是对学生授以完整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不可能通过“教”来实现创新的目标,而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环境,或者说是提供创新孵化的条件。基于这种理念,MC2指导老师首次开设了《移动互联网》公开讲座,邀请校友回校,包括36Kr创始人,网秦CEO、AdView创始人等,以成功的创业案例为题材,通过对学生关注的互联网产业链条中各类概念和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对整个互联网产业进行思考。讲座内容涉及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游戏、社交平台、终端等领域,产业链环节也不仅局限于技术开发,还包括设计、营销、投资和运营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具体见表1:

该公开讲座的设立,结合校园创新文化和Living Lab价值理念,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的创新教育,深受广大师生好评。现已举办第三期,主讲嘉宾已不再局限于创业校友,邀请了更多的校内的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校外互联网各领域的资深人士以及社团内部团队交流会等。

2.项目参与式创新

项目参与式的创新模式,使学生通过在项目中参与创新理念、创新认知、创新技能、户外拓展训练、创新实践、创新展望等方面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技能和水平。MC2鼓励学生在项目参与中实现创新,同时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

MC2为学生提供参与的项目可能是各课题、竞赛题目、企业项目等多种模式和途径。具体如下:

(1)实验室课题

实验室课题普遍具有针对性和可实施性。MC2将实验室部分课题向社团开放,这些课题一般规模较小,技术要求较新(web、app、mobile web app等)、易实现。学生可自由组队,或自愿加入任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组。

(2)学校项目

MC2鼓励社团成员申请学校项目,在学校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研发任务。同时MC2会为团队提供空间场地和技术等支持,保证学生创新实践的顺利进行。

(3)企业竞赛题目

校外的企业项目对在校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为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需求,提升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MC2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加企业承办的互联网大赛。这种比赛一般由承办企业提供题目,学生自由组队或者参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任务,并参加最后的实验运营和评选。2011年7月,以三星在北邮发起的校园移动互联网大赛为契机,MC2首次组织学生暑假集中学习并安排培训,帮助参赛团队完成产品,这次大赛既是MC2在创新实践领域的初次探索,也是社团第一次参与基于企业的互联网比赛。之后又与诺基亚、创新工场等多次举办此类大赛,为社团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这种模式的探索也让社团的管理和建设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地完善。

自MC2成立以来,已陆续孵化三十余个项目团队,例如来钱快、v电影、半次元projiect等。这些项目的团队成员,除少数负责运营和设计的成员为非在校生,大多数成员为本科在读或研究生在读学生。他们通过BBS、社交网络、社团介绍等多种渠道认识和交流,组成一个项目团队。MC2鼓励每个项目团队完成完整的产品创新流程,包括前期调研和分析、产品设计、功能实现、产品推广和运营等,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规划和安排,而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设计或研发阶段。目前,MC2有约二十个团队已完成产品研发,超过了总数的60%;五个团队融得投资,超过总数的15%。实践证明,MC2项目参与式创新是值得鼓励的。

MC2的项目参与式创新紧扣Living Lab创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驱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3.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校园创新实践需要全方位的保障,才能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校园创新实践的运行。因此,全方位的保障不仅是团队运作的前提,也是MC2工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MC2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团队的建设,具体如下:

(1)为团队提供固定的实践基地,用于项目研发。团队可通过申请,自由免费租用。这样就避免了团队因空间不固定而涣散,有助于凝聚团队的团结力和战斗力。

(2)为团队提供师资保障,负责学生的答疑解惑、技术培训以及项目指导。MC2邀请了校内来自计算机、工程设计、心理学、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的十余名教授和副教授担当校内指导团队,同时邀请校外多家合作企业,例如三星、创新工场等担当校外指导团队,共同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服务,保证学生疑有所问,问有所答。

(3)为团队提供资金保障,解除学生创新实践的后顾之忧。MC2根据项目的需求和团队提交的经费申请预算为团队提供项目经费;对于部分已有初级产品或产品已上线的团队,则鼓励他们在相关企业或机构中寻找投资,这样不仅为完成项目储备了资金,也有助于产品最后的运营和推广。

自MC2成立以来,已充分证明了这种以项目需求出发,多主体参与的校园创新实践的可行性和成功性。

三、MC2创新团队的建设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学术问题为纽带,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学科知识与技能互补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既分工又协作,具有良好互动性和凝聚力的学科内或跨学科的创新研究群体。创新团队是社团创新实践的组织保证,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不仅能提高创新效率,还有助于提升团队竞争实力。

MC2项目参与式的创新组织模式注定了MC2会有很多项目团队。很多成功和失败的项目组的经验证明,一个团队的组合、分工、管理和规划直接决定项目的成败。如何组织一个优秀的团队,成为社团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针对MC2创新团队的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学生的多样性组合

Living Lab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体系,强调参与主体的多样化,目的就是为了从不同的视角激发创新灵感,从不同的领域服务于创新。多样化的创新人员组成,避免了创新实践的单一性,也降低了创新的风险。因此,一个创新团队,以个人为主,团队发展很难有质的飞跃,必须以团队项目为主,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学生组合到一个队伍中,使团队成员各有所长,做到有分工、有协作,加强团队合作与信息交流,这样团队内部学习才会出现叠加式反馈,从而产生“1+1>=2”的效果。例如,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和视角,并且很难脱离这个视角去观察问题,而一个产品的完成会涉及设计、研发、运营等多个环节,所以跨学科的组合有利于完善项目创新。

MC2特别重视每个团队的成员组合,考虑到项目的需要和团队的合作,MC2鼓励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不同擅长领域的学生共同组队,以完善团队的资源配置。例如,“课程表”团队是MC22012年暑期新成立的项目团队,该团队共有四名成员,分别是大二的和大三的,专业包括信通类和计算机类,学生依据每人的特长,独自承担或两两结合完成项目的编程、UI设计和产品功能设计,这种组合和分工更好的实现了产品的整体架构,完善了研发过程。该团队在暑期两个月内,已经成功完成课程表记事软件的初级模型,目前项目在进一步完善中。

2.明确的团队发展方向

确立明确有效的团队目标,并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从而形成思想统一、目标同向的局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为此,MC2规定每个团队在着手项目前提交一份团队项目创意文档(见表2),确定项目题目,团队名称和分工,针对自己的项目提出区别已有类似产品的创意亮点,分析开发该产品的用户需求,描述产品设计,预测市场竞争,规划市场运营等。项目前期的准备和策划,一方面有助于团队成员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帮助团队成员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

3.优秀的团队负责人

在团队的沟通与协作中,团队负责人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学术水平和协调能力直接决定团队的兴衰。一个优秀的团队负责人,能够使队员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协作,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将个人的工作目标与团队目标紧密结合,在团队工作中将自己准确定位,促进创新团队的健康、快速发展。项目参与式的创新模式,尤其对团队负责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MC2要求每个项目组都有一个自己的团队队长,队长要对团队的项目做好整体的把握和规划,了解团队内每一个成员,合理分工,负责项目的监督和跟进,定期做阶段分析和项目总结。

MC2创新团队的建设,依据Living Lab的创新体系,在组织模式、管理和规划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尝试和探索。这种基于Living Lab的团队建设,不仅优化了团队结构,也大大增加了项目成功的几率。

四、总结

目前,校园创新实践已经在各高校开始盛行,校园创新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越来越成为校园办学理念的一部分。高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Living Lab创新模式,鼓励学生知行合一,集校园、企业组织、政府机构于一体,多方参与,将学生创新实践上升为社会创新的一部分,在全社会的创新生态环境中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推动校园创新实践。

本文通过基于Living Lab的校园创新实践的分析与研究,认为MC2本着Living Lab的开放创新理念,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目的,以项目需求为驱动,依托一个有理念、有创意、有创新的社团组织,这种由高校和企业联合推动的校园LivingLab创新模式,必将会不断深化、逐步完善,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加入校园创新实践,进而推动整个高校的创新教育。

MC2正在实践中努力完善已有的创新模式,希望随着Living Lab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入,MC2能为校园创新探索出一种更加有效的实践模式,推动校园创新实践的发展。

上一篇:全国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座谈会在我省召开 下一篇:软件工程专业“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