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SARS)期间云南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2-06-21 02:03:55

非典(SARS)期间云南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SARS流行期间,云南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数据,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隔离与不隔离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些差异。不同性别、不同校区、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反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云南大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心态,这与学校、学校社区提供了有效的防御措施有关。

【关键词】 非典;大学生;心理状况

2003年4月,SARS在中国大陆地区爆发,除、海南、青海、新疆、云南外,其他省份都有SARS病例。云南省作为远离疫情没有传染的一个省份,各级政府也制定了有效措施应对“非典”,在对抗“非典”的行动中,青年大学生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之一,他们在遭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行为表现,为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探析提供了研究的新课题。本研究在SARS期间对云南省的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昆明理工大学在校学生中抽取了368名被试,采用自编《“非典”期间心理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在接受调查的被试中包括:“非典”期间一直在校的学生328名和因从有疫情的地区返校而被隔离的学生40名;其中男生273名,女生95名,一年级学生98名,二年级学生96名,三年级学生94名,四年级学生80名。

《“非典”期间心理状况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对SARS的认知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对外界采取措施的认识4个方面。整个问卷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单项选择题,每题有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有5个等级供选择;第二部分是开放式问题,涉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及对学校、社区采取的防御措施看法。

用EpiData 2.0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录入,用SPSS for Windows 10.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非典”期间,大学生的认知、情绪及行为反应情况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非典”期间云南的理工科大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上的反应都较为理性与积极。在认知上,67.1%的学生能从“非典”事件中看到好的方面,56.7%的学生认为“非典”可以通过科学途径有效控制。在情绪反应中,88.8%的学生认为对待非典与其担心,不如坦然面对。85.8%的学生没有被非典弄得心情急躁。在行为上,73.1%的学生比以前更注重个人饮食卫生了。

2.2 被隔离集中观察的学生与非隔离学生在“非典”期间的心理及行为反应的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对隔离学生和非隔离学生对问卷中各个问题回答的差异进行检验,限制于篇幅,我们仅列出其中差异达到统计显著的项目,见表2。

隔离学生是指在SARS流行期间,从有疫情的省份返回学校,需要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观察的同学。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行为方面来看,隔离学生有95%认为自己应减少到人群拥挤的地方,27.5%认为应佩带口罩。尽管昆明没有遭遇“非典”,但从外地返回的同学防护传染的意识较强。从心理方面来看,由于被隔离学生在生活、学习甚至感觉生命受到的影响比非隔离学生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表现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95%的被隔离学生面对“非典”没有表现出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有88.8%在“非典”期间表现出坦然面对的正常心态,有90%面对“非典”知道向谁表达心理感受,以减轻对“非典”的恐惧,并进行心理调试。从对学校所采取的措施的认识上来看,52.9%非隔离学生认为传染得到有效控制,就可以稍事放松,但只有37.5%的隔离学生这样认为。另外,被隔离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校、社区在预防“非典”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积极和有效的,如对学校封闭管理、生活、学习环境严格消毒、发放药物、心理调试途径的宣传等这些措施,对增强隔离学生的心理抵抗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因而,85%的被隔离学生认为假若遭遇“非典”,学校、社区能提供很好的防御措施,而非隔离学生中仅有60.5%的人这样认为。

2.3 男、女学生在“非典”期间的心理及行为反应的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对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对问卷中各个问题回答的差异进行检验,限制于篇幅,我们仅列出其中差异达到统计显著的项目,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非典”传染的认知,另一是“非典”期间的心理调试方法。女学生对“非典”的认识更多偏重于感性的,62.3%的女生认为,人各有命,感染与康复都有定数的,较少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看待“非典”的传染与治疗。但女生在对减轻“非典”所带来的恐惧所采用的方法更为积极有效,78.5%的女生认为减轻恐惧,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心理调试,72.1%的女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这对疏缓紧张心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的维护了心理健康。这同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男性与女性在面临重大事件时,心理反应状况、应对的途径是否有差别、两性之间是否有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4 不同校区学生在“非典”期间的心理及行为反应的比较 不同校区状况意味着对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笔者调查的3个校区分别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白龙校区、地处闹市的新迎校区和处于众多高校之间的莲华校区。一方面为了考察在非典期间不同校区的学生是否会由于周围环境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另外一方面也期望为不同校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提供参考信息,我们对3个校区的学生在“非典”期间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也进行的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3个校区的学生对问卷中各个问题回答的差异进行检验,限制于篇幅,我们仅列出其中差异达到统计显著的项目统计见表4。

从中可以看出,在遭遇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环境的偏僻、信息的不畅通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慌乱心理。在6个项目反应上,3个校区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学习生活环境相应偏远,交流信息闭塞的白龙校区在行为、饮食上并不太关注。生活学习比起另两个校区学生较少受到影响,因而和朋友讨论“非典”、了解应对“非典”的方法明显少于另外两个校区。这样并不意味着他们对“非典”少有恐惧与担心,事实上,知道得少、改变得少造成了他们心理更为紧张。晚上睡不着,早上醒得早的人次明显多于另外两个校区,这样的担心有来自于对校区环境偏远,对“非典”信息闭塞的不满意,也有在这样环境下如何应对“非典”的恐惧。

2.5 不同年级学生在“非典”期间的心理及行为反应的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级学生对问卷中各个问题回答的差异进行检验,仅在“生活、学习受到‘非典’的影响”这一方面存在年级差异。随年级升高,认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受到“非典”的影响的学生越来越多,分别是:一年级34.1%,二年级38.7%,三年级41.3%,四年级47.9%。其中“非典”对大四学生所带来的影响最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四学生正值求职择业阶段,故由于“非典”所带来的各种限制和不便对他们影响是最大的。

3 讨 论

总的看来,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表现是良好的,从最初的紧张到迷茫再到平静、关注,整个心态的变化是正常的,这和昆明没有1例传染性“非典”的病例,没有近距离感受到“非典”的直接威胁有很大关系。同时,大学生是个知识群体,在认知上更容易接受和掌握非典的科学知识和预防的方法,对用科学战胜“非典”有坚定的信心。“非典”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与在学校社会以及个人所采取的严密的防范措施相比,作用明显降低、减小。此外,在调查中84.9%的同学表示比过去更加关注国家的局势,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表现出了青年一代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非典”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在对抗“非典”的行动中,大学生表现出的好的心理素质,学校、社区、教师在抗击“非典”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及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提炼。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 下一篇:4~5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与行为问题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