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系统的三重螺旋模型分析

时间:2022-06-21 11:35:39

城市创新系统的三重螺旋模型分析

一、 三重螺旋模型的内涵

通过引入生物学中的三螺旋概念, 以阿瑟的技术锁定理论为基础,Henry Etzkowitz和Loet Leydesdorff于1995年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大学――企业――政府三链螺旋进化网络模型,来分析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者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关系。三重螺旋模型理论利用一个螺旋型的创新模型,描述了在知识商品化的不同阶段,不同创新组织(公共,私人和学术)之间的多重互反关系。这种螺旋型的关联是创新的不同阶段演化而来的,并使得上述的三种创新主体日益密切地相互作用,从而最终形成所谓的“三重螺旋”[1]([1]Loet Leydesdorff,The Triple Helix:an Evolutiov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2):243-255),如图1。

与国家创新系统强调产业部门的创新主体作用不同,三重螺旋模型强调三元创新主体――企业、大学、政府,并且对大学在创新中的作用寄予更大的期望,在Henry Etzkowitz和Loet Leydesdorff看来,大学不仅是知识生产与转化的关键,还是知识空间、集聚空间和创新空间得以形成的关键[7]([7]Loet Leydesdorff. The Triple Helix Model and the Study of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Systems[J]. In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ology,Vol.42,No.1,(2005):12-27.)。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关系建构的突破口就在大学的转型,在于推动大学的第二次学术革命。

三重螺旋模型的精髓在于三个组织之间跨边界的交流与合作,表现为学术界、产业界、政府在履行传统的知识创造、财富生产和政策协调职能外,各部门之间的互动还衍生出一系列新的职能,最终孕育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型系统。

二、 重螺旋模型与城市创新系统

Henry Etzkowitz和Loet Leydesdorff认为,尤其在区域层次,支持区域创新系统的制度网络化必须形成一个螺旋状的联系模式,这种缠绕在一起的三螺旋有三个链条,一是由地方或区域政府和他们的机构组成的行政链;二是生产链,包括沿着垂直和水平联系或多或少的组织化的公司;第三条是由研究和学术制度组成的技术-科学链。在区域发展中,对三螺旋机制的有效运作来说,在其要素之间高度的同步性是必须的。假如一个或两个螺旋发展较弱,或者不能很好地同步,那么,在生产机构、研究和教育体制以及公共权威间的相互作用就被严重损坏了。总之,三螺旋模式试图揭示和精确描述在创新系统中正在出现的制度力量的新结构,也就是说,创新的这个三螺旋模式(相对于传统线性),抓住了区域各创新主体在知识资本化过程不同阶段制度安排中的多元互惠关系。[5]( 创新研究的三螺旋模型:概念、结构和公共政策含义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11)

本文将三重螺旋理论应用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分析中,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城市三重螺旋创新系统模型。

三、 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城市创新系统的分析

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交织着多种动力因素,区域创新行为的产生是是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创新系统的内生动力促使城市创新体系内部各要素主动地积累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产生创新行为;而城市创新系统的外部动力的作用,使得城市产生创新行为,获得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以保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其中内部动力包括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科技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推动等因素,外部动力包括市场需求、区域竞争、国家创新引导等因素。区域创新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这些力的合力作用下进行的,而且各种因素动力在不同的创新过程中表现出的动力大小也有所不同[7]。([7]吴强,严鸿和.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动力机制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2,(3).)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过程就是城市创新系统的构建过程,即城市中各个创新主体在创新的环境中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和跨组织合作,通过不同创新职能的高效率执行,形成城市创新的动力机制。

从创新的对象层面可以将城市创新系统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管理创新系统、组织创新系统。后三者都是为创新体系运行和调控服务,可以归纳为创新环境系统。这样就与三重螺旋模型的三元主体呈现对应关系。在传统城市创新体系理论中,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要载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政府则担当着维持良好的创新环境的重任。三重螺旋理论将这种划分界限模糊化,现代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除了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传播的职能,在知识的应用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名称名单》中依托于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机构数量为28个,占比36.8%,超过了三分之一。企业为了追逐超额利润必须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它们的使命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知识应用方面,并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履行了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的创新职能。政府的职能,从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组成部分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主。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面临的困境,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七部委联合发文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服务企业,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打破常规、整合资源,主动对接,创新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广大科技人员要把自身发展与服务企业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凝炼技术需求,在服务中解决实际问题,并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实现科学研究价值、检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各类学会、协会和专家要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诊断、人员培训等服务活动;企业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资源,尊重知识产权和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为科技人员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地方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确保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顺利实施[10]( 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 国科发政〔2009〕131号)。可以说这一政策的实施正是三重螺旋理论的应用,即区域创新系统的各参与者必须互相作用,从而推动创新螺旋上升。社会发展的动力逐步依赖于弹性的“交迭”系统,在不同制度领域之间不再有很强的界限。

创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起着核心作用,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因此,建立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自上而下建立“增长极”和“经济特区”的政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但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如何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城市发展的差距,欠发达地区如何依靠自身优势探索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创新型城市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创新城市建设中,首先要明确各主体的优势和职能,理顺关系,加强协作,减小摩擦力,加大合力。其次,是各创新要素的整合,如何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以最优的方式结合,使整体大于单个个体的加和,也是城市创新系统成败的关键。

基金项目:高校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策略研究 (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 200804017)

作者简介:

赵莎莎(1981-11)女 河北省邯郸市 研究实习员 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 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上一篇:浅谈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承载机理与沉降控制设计 下一篇:基于单片机的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