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导学”模式提高思想品德课教与学的效率

时间:2022-06-21 08:46:21

运用“问题导学”模式提高思想品德课教与学的效率

摘要:“问题导学”模式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高效学习。在课堂上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模式,不失为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的一种有益探索。

关键词:“问题导学”模式;思想品德课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73-02

“问题导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由此,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研究主题,采用“问题导学”模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目前,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的挑战,如何更好地教和学,是摆在我们初三师生面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下面就我在初三复习课中运用问题导学模式的一些实践来谈谈我对问题式导学模式的一些思考。运用问题式导学模式应明确它的组成部分:导学案和练案。

一、第一部分: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课前预设好的提前发放给学生的,属于前置学习的一部分。导学案的设置应具体包含以下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的内容等。

例如我在法律模块考点复习课的导学案设置中安排“我的结构图展示”这一环节,明确学习目标,即根据国家和个人两条主线将法律模块所有考点总结在一张知识结构图上,这既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也是我们法律模块复习时提出的主要问题,即如何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整合四本书中的所有法律知识。学习方法可以有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导学案中习题的选择应该与本课所提出的问题相对应,即本课练习题应该选择有关法律考点的经典例题,让学生感受到整合知识的必要性,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2012年乌鲁木齐中考题:“从法律角度,分析说明国家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并对相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的必要性”,这道题难度较大,首先需要学生熟悉法律角度指的是哪些内容,这类题的答题技巧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法律模块的知识结构图,他们就会有基本的答题思路。在学生完成导学案之后,教师应注意在课前将导学案收上来,并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情,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更高效的指导。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展错环节来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例如请多个同学分别按不同的线索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这个过程体现学生们的合作与交流,相比较教师直接展示给学生知识结构图更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体现知识是学生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导学案中经典例题的讲解也可以请学生来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教师的角色,进而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解例题的能力。

二、第二部分:练案

练案是问题导学模式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中解决导学案的过程中基本上就完成了当堂课的学习任务,设计练案的目的应当是拓展延伸。教师可以根据政治中考试卷的特点,即材料题关注社会热点,设计以社会热点为主体的背景材料,只提供背景,不提供问题,因为问题应该由学生小组讨论后自己提出,并且对于每一个问题都要设置相应的答案。

例如,我在法律模块考点复习课的练案中设计了“中考热点我预测”这一环节,选取了如下背景材料:材料一,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发现伊利集团个别批次奶粉产品汞含量超标。正在召开的2013年全国两会上,浙江华丰村党支部书记朱张金带着染色的假黑花生等300多种假食品和添加剂参加会议,要求加强对食品安全犯罪的管制。政协委员崔永元就中国内地游客抢购香港免税店外国品牌奶粉风波表示,他也对中国内地的奶粉“没信心”。也有人大代表认为:中国食品行业重建诚信,需要重视道德教育,需要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但归根到底要靠法律保障。材料二:国务院同志强调:“要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要依法办事,企业本身也要守道德,讲法制!”给学生展示材料后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要求他们根据材料和中考考点提出三个不同类型的问题,并写出答题要点。这个过程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补充引导。

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探究、创新的原动力。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在学生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注重设问的角度、难度、跨度、梯度等方面。第一,角度。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第二,难度。设疑、解惑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能激发大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三,跨度。从纵向上说,问题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难度。那么,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一般来说,在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题目的跨度较大,综合性比较强,要求我们必须注意这方面的训练。第四,梯度。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层层深入。难度呈梯度增加。

综上所述,正是在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可见,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模式,不失为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薛旭峰.用“问题导学模式”上课要注意的问题[J].新课程学习,2013,(1).

[2]华孝东.利用“问题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课堂问题[J].科学教学2012,(11).

上一篇:无为县第五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 下一篇:浅析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