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

时间:2022-06-21 08:41:15

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相城区某镇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从中抽取尿酸水平正常老年人进行为期一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中,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肥胖、超重、高肌酐水平等老年人1年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组的1.439、2.004、3.791、1.948、1.933和4.850倍;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中,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肌酐水平、超重、肥胖是1年后老年人高尿酸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一岁,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增大为原来的1.030倍。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肥胖、超重、高肌酐水平为老年人高尿酸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的风险也在增加。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单因素; 多因素; Logistic回归;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2-0050-03

doi:10.14033/ki.cfmr.2015.12.024

许多横断面调查研究表明:超重、高甘油三酯血症、血肌酐、肥胖等为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1-2],高尿酸血症对健康的危害主要有: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病伴发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高尿酸血症常与心血管疾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并发。本文通过队列研究来探讨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影响因素及它们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对苏州市相城区某镇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从中抽取尿酸水平正常范围内老年人,共2436人。

1.2 方法

跟踪调查1年,通过血液生化仪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血红蛋白、尿酸、肌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同时检测其血压、静息心率、身高、体重等指标。

1.3 分类、诊断标准及各变量赋值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 mmol/L;高血压:舒张压大于90 mm Hg或收缩压大于140 mm Hg;贫血:血红蛋白值小于120 mg/L;尿酸正常值范围:男性:149~416 μmol/L,女性:89~357 μmo1/L;肌酐正常值范围男53~106 μmol/l;女44~97 μmol/L;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浓度大于1.7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小于0.9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大于5.72 mmol/L;静息心率过快:静息心率大于等于85次/min;体质指数分类,体重过轻:BMI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由专人进行数据录入,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字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中,除了年龄为连续型变量外,其余变量均为分类变量,P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男女两性在青春期以前血清尿酸水平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178.4~237.9 mmol/L),男性在青春期以后血清尿酸水平上升59.5~119.0 mmol/L并维持终生,而女性在绝经后才升至同龄男性的水平[3]。超重与肥胖为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为:超重、肥胖老年人往往高嘌呤类食物摄入较多,又比较少参加户外运动,导致尿酸生成增加,排泄减少,从而增加了高尿酸血症的发病风险;高肌酐血症老年人一方面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下降,同时蛋白质及其他物质摄入过多,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尿酸的代谢排出减少,生成增多,因而高肌酐血症老年人高尿酸发病风险高于其他肌酐水平老年人。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与蛋白质、胆固醇等的代谢过程密切相关,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老年人往往也存在尿酸代谢异常,引起尿酸生成增加,排泄减少,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高脂血症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甚至认为它们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4-6]。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体内脂肪含量等也在增加,同时由于肾功能的下降及其他系统器官功能的下降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同时造成了尿酸生成增加,排泄减少,使高尿酸血症的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参考文献

[1]田小草,逢增昌,鲍国春.青岛市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3):360-362.

[2]史耀勋.美迪康联合力平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382.

[3] Wortmann R L,Kelly W N.Gout and hyperuricemia//Harris E,Jr,eds.Kelly’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M].7th ed.Philadelphia:Elsevier Saunders,2005:1402-1429.

[4] Becket M A,Jolly M.Hyperuricemia and associated disease[J].Rheum Dis Clin North Am。2006,32(2):275-287.

[5]袁智敏,张丽崧,杨丽芳.广州地区人群高尿酸血症的调查分析[J].营养学报,2004,26(3):201-203.

[6] Saag K G,Mildals T R.Recent advance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gout [J].Curt Rheumato Rep,2005,7(3):235-241.

(收稿日期:2014-12-09) (编辑:何玉勤)

上一篇:恒加荷水泥压力试验机的计量检定 下一篇:B型尿钠肽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