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课堂学术英语能力培养

时间:2022-06-21 08:20:59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课堂学术英语能力培养

摘 要: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找准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完成从传统的大学英语服务于日常交际的功能到符合中外合作办学辅助专业教学,切实提高国际学院学生专业课堂的英语学术能力的转变。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术英语;学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59-02

引言

英语学习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举足轻重,它不仅有着其他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下英语的教学特点,还是作为学习专业的语言工具。良好的英语基础能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全英文课堂的专业教学,应对国内学习期间专业课程的考核;并按照国际合作院校的标准通过雅思或者托福考试,进入海外合作院校继续双学院的学习并顺利拿到毕业证。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大部分学生仍然选择在国内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英语的语用功能已经从日常交际转变到了学术英语的掌握和使用。然而,目前在全国通用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并不能适应他们这样的特殊要求,这就需要中外合作办学下的英语教学从传统中抽离,探索并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各个高校国际学院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明、目标含混不清等问题,和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目的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具体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依赖与矛盾

首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块等诸多方面对旧有的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深度依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一般遵循全国统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如果一味依附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保留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学计划或只对其做表面性的调整和修改,或是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和师资优势随意增减课程、自编大纲,都不能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对于英语的需求,甚至会影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更存在稳定性和长效性等严重问题。

(二)与专业课程设置的竞争和衔接

虽然英语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和出国的可能性,但是在国家教育部规定下,中外合作办学三分之一的外文原版课程必须在国内完成,学生必须保证完成一定学时的英文专业课程才能修满合作双方协议的学分。这是完成双学院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从学院领导到学生都是本着一切为专业课程让路的原则,英语课程的教学量往往受到专业课程的排挤,不得不被压缩学时和课程量,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因此遭遇到力不从心的尴尬和困难。因而当学生真正接触到全英文的专业课堂,尤其是由外方教师承担的教学实践时,英语应用能力的匮乏便突出表现为听不懂、词汇量小、交流障碍,作业及论文书写不合乎国际规范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这都是和英语相关的,但是能否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妥善解决,将成为从英语迈向专业,从国内过渡到国外关键性的一环。

二、解决途径

(一)找准自身定位、逐步摆脱依赖

任何一门语言课程的教学都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这是普通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但出现上文分析的首要问题的导火索却是考核标准的不同,普通高校对英语语言技能的众多测试中首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海外合作院校却只认可国际通用的雅思或托福考试。比较这两种测试体系,虽然也能找到不少相似点,但在难度、广度、深度上,雅思、托福考试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合格只能大致相当于雅思考试的5-5.5分水平,而海外院校对于本科生的语言要求为6分,研究生为6.5-7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未把雅思托福考试的必考项目――口语纳入考核体系。这些差异使得国际学院的英语教学应尽快从对普通大学英语教学的依附中抽身,逐步形成满足雅思托福考试要求的课程教学,系统地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现从教学到考核真正与国际接轨。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从心理层面上,应考虑高中教学与国外大学入学要求相去甚远的现实状况,以及国际学院在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的降分录取导致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必然事实。重视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力求逐步过渡,制定出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国际学院学生英语水平要求,又适合本校学生专业及各项实际情况的英语课程设置,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经过两年的试验和探索,学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主性英语教学模式。基本能完成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和提高学生雅思应考能力的双重任务;再配合考前强化培训和模拟,满足双学院和单学院学生的分流选择要求。实现从应考四级到应考雅思的根本性转变;让学生从只知道四六级考试到逐渐认识、接受、战胜雅思考试;使国际学院学生清楚自身在英语学习上的独特性和挑战性、真正让师生在思想层面上彻底摆脱原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影响。

2.从教材选择上,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而“学生的需求”又应着重立足于“实用性”和“交际性”,注意选择“新型”而又“实用”的教材。大多数的英语教师及学生一致认为国内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完全不适宜国际学院的英语学习,比如国内多数高校目前采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等教材虽然难度适中、价格合理,但是教材的内容、词汇量方面的实用性以及针对性都不强[2],既不利于学生下一阶段进入全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与国际通用的雅思、托福英语考试的动向相去甚远。这让许多国际学院在英语教材选择上面临困境,也使得不少教师把眼光投向国外市场,希冀通过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来填补这一空白。诚然,国外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国外生活场景、更新及时,更有利于学生尽早与国际理念接轨,但是众所周知,这些教材价格高昂,远在普通中国学生承受能力之外。虽然在“交际性”“实用性”和“新型”方面满足需求,但却给我们留下了稀少的实际操作空间。所以对教材的选择应根据课程的不同结合国外原版引进教材的优势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国外原版雅思模拟考试材料与国内写作、阅读、听力、口语、词汇、语法教材并用的方式,两种材料相互补充,以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结合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实例,我们通过多方比较,既选用了国际通用的由英国剑桥大学语言测试中心出版的剑桥英语雅思测试真题系列1―9,还结合国内经典教程《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和国内优秀培训机构新东方出品的雅思系列经典基础培训教材,立足自身,缩小差距,在参考众多经典教材的基础上还集合众多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自编教材,努力与国际接轨找到最适合学生实际需求和满足教学要求的教程。

3.在课程设置上,考虑到国际学院开设英语课程的两个主要需求:一是英语作为学习专业的语言工具,能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全英文课堂的专业教学,应对国内学习期间专业课程的考核;二是按照国际合作院校的标准通过雅思或者托福考试,进入海外合作院校继续双学院的学习并顺利拿到毕业证。同时环节与专业课程的冲突,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采用了“1+3”模式,即“1年英语强化+3年专业夯实”,具体说来就是用一年的时间开设与英语专业相似的课程,从语言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而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专业的学习,实现从英语到专业,从国内到国外的转变。第一阶段的英语课程开设了大量针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应试能力。具体而言,采取了灵活的“2(+1)”的模式,即两个学期的英语必修课程+一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在第一学期学生要系统地掌握综合英语、听力基础、视听说三门英语课程,这时的要求具体表现在输入技能的阅读和听力两个方面,这也是为了给国际学院学生全英文专业课打下基础,完成从英语到专业的转变;第二学期将针对雅思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开设听力、阅读、口语、写作,这一阶段的课程将初步引导学生认识雅思考试,并能全面了解雅思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异同,帮助学生正视并接受雅思考核方式,引导他们对未来学习方向做出恰当的选择。完成这两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国际学院学生英语方面的学分修满,在第三学期学院会开设雅思选修课程,满足有双学院学习需求的学生,这一阶段的教学将完全倾向于对雅思应试技巧的训练和雅思真题的模拟培训。

(二)缓解与专业课程的冲突,充当剂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本质除了使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提升语言能力,顺利完成国内学院的英语学习,进而达到国际语言测试要求进入海外学院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多数留在国内完成学业的国际学院学生,使他们能够通过熟练使用语言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所以我们在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花费很大力气解决语言问题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专业学习的进程和深度。忽视了英语的语用功能,忽视了英语作为授课工具的辅特征。因此,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该调整思路,理清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突出英语的本质属性,这是英语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如何在英语课程中体现对专业英语学习的调整和倾向,这是众多国际学院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困境;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所开设的国际专业多是工科专业,在英语教学和课程设置中也遇到了更大的困难。首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专业,英语教师在授课中加大了对相关专业词汇教授的关注度,让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提前接触专业词汇。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专业辅导选修课,教授文献检索、英文学术写作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根据学习和工作需要获取文献的能力。最后,在教材选编上,结合各学科的特点选出与相关专业挂钩的阅读篇章编入一年一期的综合英语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与专业相联系。这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专业基础,更突出了英语的语用功能,使国际学院英语课程充分发挥了普通高校教育大学英语课程所没有的长处,切实地帮助学生完成从英语到专业、从国内到国外的过渡。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于国内英语课程的设置无章可循,无纲可依,缺乏管理和统一规划。要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除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相应的职能部门也应从“重审批,轻管理”转移到审批与管理并重[3],把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提到相关日程上来进行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孟春国.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4-108.

[2]王黎生.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J].外语教学,2010(4):57-60.

[3]张宁.中外合作课程“依附”与“借鉴”探析[J].教学研究,2011(5).

上一篇:《雨后春笋》教学设计 下一篇:高年级护理专业大学生特点及相关问题思考